分享

瘦弱又贵重的骆驼

 q1338 2017-03-11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文|梁海森,香港财华社财经编辑。

近年来,在财务造假以及家电业务断崖式下滑等影响下,日本制造业巨头东芝的日子可不好过,而去年在核电业务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正令东芝面临着新一轮的财务危机。据东芝日前公布的业绩显示,2016年全年净利润出现了连续第三年亏损,亏损金额接近5000亿日元,且债务超出资本1500亿日元。在巨大的亏损下,据悉,东芝有意出售其主要盈利来源的芯片业务,借此保证公司生存转型。消息一出,引发美的、富士康等多家中国企业有意加入此次竞购。瘦弱又贵重的骆驼——东芝芯片

东芝陷入困境的前因后果

曾几何时,日本企业一直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专注于技术提升和产品质量一直是日本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东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令人诧异的是,东芝夏普等日本企业近年虽然一直保持着技术优势,但在盈利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一些企业甚至连年亏损。

往日的液晶面板巨头夏普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能制造出多么出色的传统电视机,但在廉价的数字电视推出市场后,这样的业务必然走向失败。因而夏普在与中国大陆、台湾和韩国厂商的液晶面板竞争中陷入了困境,而最终被富士康所收购。对此,日本有企业家就高呼,日本公司沉溺在自己的技术和制造工艺中,早已忘记了顾客的需求。

的确,一提到技术领先,我们就不能不想起日本。曾经日本企业的工程师们可以凭借一个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创造出划时代的产品,并获得较高的产品定价权,然后用渐进式的创新不断赢得市场优势。不过这对于很多日本企业来说,也是把双刃剑。对技术的崇拜遮蔽了这些企业的未来眼光,让它们丧失了对市场的敏感。随着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发展,技术迅速扩散,凭借独有的技术获得垄断优势已不再,消费电子领域产品技术贬值速度迅速加快,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只为技术付更高价格。在这个时代,他们更加看重产品的使用体验和价格,而这让不少日本企业丧失了领先的市场地位。

面对这种趋势,苹果以消费者体验为引导,推出了令消费者迷恋的iPod、iPhone、iPad产品系列,并在后端整合了软、硬件、产品和内容服务,并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了代工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商与内容供应商等,搭建了广阔的生态系统。在这点上,日本企业因为公司架构普遍比较臃肿,决策链条过长,对终端市场反应过缓,且日企一般不够重视软件内容,因而在向智能化转型和网络化转型中已全面落后整个市场。瘦弱又贵重的骆驼——东芝芯片

中国企业收购东芝核心业务或没那么容易

此次东芝有意出售其半导体业务,应该是迫于公司近几年经营状况下的无奈之举。2015年东芝爆发了时间跨度长达七年、三任社长参与、造假金额达19亿美元的重大财务造假丑闻。东芝从2008-2014年底,虚报了2248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超过了这七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而最大的根源应该还是,东芝的美国核电业务产生了7125亿日元巨额亏损,正是在核电上的失败,才导致东芝陷入如今的泥潭。

由于投资美国核电业务遭受巨额亏损,东芝急需抛售资产以挽救集团,于是今年初开始东芝就将非核心事业全部转让出去以求生存,印尼的彩电转让给了中国的创维,白色家电部分则转让给了美的,医疗设备公司转让给了另一家日本公司。但巨额亏损下想重组再建,单单是出售非核心业务是无补于事的,因而芯片业务就不得不摆出台面了。因为东芝半导体部门被认为是集团的最优质资产。此外东芝还是仅次于三星的世界第二大闪存制造商。

目前,被市场认为明确有意收购东芝芯片业务的企业有至少十几家,包括中国的美的、富士康和韩国SK海力士等。据悉,富士康已经联手台积电准备共同招标。有分析人士称,如两家台湾企业完成对东芝芯片业务的收购,台湾企业将在半导体领域构成对以三星为首的韩国企业强有力挑战。

但收购真的有那么容易吗?东芝成立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日本企业界的中坚力量。一旦其被收购相信在日本无疑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口水战。另外,收购人家的核心业务,意味着你不但要出得起高价钱,打败美国韩国的竞争企业,还得要面对日本政府的干预。由于害怕核心技术会泄密,日本政府对中国公司一直都有所防范。据悉,此前就有日本政府官员直言:东芝可以卖苹果这样的美国公司,但不能卖给中国的IT公司。同时,两国差异极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应用壁垒也会有可能造成收购过来了,将面临专利和技术不能完全为你所用的尴尬局面。因而,在收购东芝核心的芯片业务上,中国企业面对的挑战和问题可不小,要想避免陷入困境当应慎重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