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老玉米棒 2017-03-11
如果“脉沉紧”,寒邪就入里了,里有寒了,胃里有寒,胃气上逆作呕就要“欲呕”。若“脉见沉滑”,“滑”是主热,表邪误下而见沉滑,是必要“协热利”,要协热下利。要是“脉见滑数”,那就里有热,热伤阴络,大便就要下血。所以这一条就是“以脉测证”之法,也不失好理解,大致的精神掌握就可以了,就按照《医宗金鉴》的意见,把个别字调整调整,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9)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件三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这一条通过水结于表,与水结于里的结胸证相对比,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相对比,以体现水结有表、里、寒、热不同的证型。 条文中的“小陷胸汤”和“亦可服”都是衍文。 这一段的意思主要是论水结于表。结胸是热与水结在里,这是结在表。这是一个了。第二个意思就是说寒实结胸,寒实结胸和热实结胸就作个对比。同时,这一条也说出了一个水疗的问题,过去我们讲的是火疗,这个讲水疗,都是古代的物理疗法。 “病在阳”,“阳”就是指表,应该有发热恶寒。。“应以汗解之”,应当用发汗之法来解除表邪。“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医生未用发汗之法,反倒用凉水“潠之”,潠者是喷也,“灌之”是灌溉,是洗的意思,用了水的退热的一些方法。因为这个人发烧,所以用凉水喷一喷,或者用凉水洗一洗来降温,这种治疗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所以加个“反”字。结果是“其热被却”,在用这个冷水喷也好,洗也好的,暂时这个热被却了,赵本说“劫”,被劫,当时热可能稍微退一点儿,但是不能根本解决,所以它“不得去”,这个热不能够彻底治好。 “弥更益烦”,事后它的发热不但不能好,而且比用冷水疗法前反倒要加重,张仲景用三个形容词说明发热很严重了,不是一般的。“弥烦”,“其热被劫不得去,弥烦”也行,“更烦”也行,“益烦”也行,他现在把三个加重的语气词都用在一起,叫做“弥更益烦”。“烦”当“热”字讲,发热更重了;这个“烦”不是“心烦”的“烦”。那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个热闭郁了,被凉水这么一刺激,皮毛腠理一收敛,热出不去了,“肉上粟起”,“肉”就是皮肉之上,就是皮肤上边起了一些像米粒大的点儿,这是什么?这是受那个寒、水寒,一喷一洗,寒凝于外,热郁于里,所以肉上就起了一些像米粒的点儿。“肉上粟起”是代表寒,“弥更益烦”说它的热未退,反倒加重了,所以这个证发热发得很厉害。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意欲”就是“想”,像有点儿口渴,要想着喝水,“反不渴者”,但是又不渴,也不能喝,这个症状就是又想着喝水,还又不能喝水,这反映热被劫,还在表,还未完全入里,太阳的体表是有水液的,行于三焦、膀胱,则腠理毫毛其应,三焦、膀胱、腠理毫毛其应,所以三焦的水和膀胱的水都是行于体表的,所谓“雾露之溉”。现在热闭了,寒也凝了,那么体表的水液、津液也就不散了,它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病理变化。热和水完全在表,而还没有完全入里,症状是想要喝水,但是又不乐意喝水,这和五苓散的那个表证不解、小便不利、膀胱蓄水、消渴比较,这个症状是轻的。 怎么办?“服文蛤散”,文蛤散能够清在表的阳郁之热,又能行皮下之水,对于这个症状是适合的。“若不差者”,如果吃这个文蛤散,好了,那就好了,倘若“不差”,这个病不好,那就说明水和阳郁之热就严重了,文蛤散的力量是比较轻的,也就是一味文蛤,意在言外,这个人可能就不是“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也可能有心烦、口渴、小便不利等症,可能要有一些太阳蓄水的情况,病重药轻,就“与五苓散”。五苓散既能发汗,又能利小便,使太阳的经腑之邪得到解决,这个病就好了。文蛤散证“其热被劫不得去,肉上粟起”,是一个皮肤的阳气被冷水所刺激,阳气闭郁,皮下的水郁了,当然是这个人也没有汗,发烧也不退,肉皮上还有一些“粟起”,这是水在表的一些症状。 关于文蛤散有两种意见,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认为这个方子应该是《金匮要略》的文蛤散,《金匮要略》在“呕吐哕下利”篇里有一个文蛤散,“消渴”里也有文蛤散,就是麻杏甘膏汤加生姜、大枣,再加上文蛤,七味药组成,有点儿发汗解表的作用,所以柯韵伯说这个地方的文蛤散实际上就是《金匮要略》上的文蛤汤。我个人认为这个事还值得考虑,为什么?因为从文笔来看;它是一证两方,就像是我们先予小建中汤,后予小柴胡汤,也是一证两方。这个“若不差者,与五苓散”,病一个轻一个重,药方也是一个轻一个重,从这样的行文来看,不见得这个地方是用麻杏甘膏汤加姜、枣,加文蛤的那个文蛤汤。还是文蛤一味的文蛤散,这个文蛤就是海里的海蛤,海蛤上头有指纹的就叫做文蛤。 文蛤咸寒,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能够运肺经,治咳逆上气、喘急烦闷,有利肺祛痰的作用;第二个,就是有利小便,治浮肿、行水气的作用,实际上就一个作用,一个是治肺,一个是利水,一个是开水之上源,祛痰,治肺气上逆,下边就利小便、利三焦,所以能治水肿。这个证,阳气闭郁使皮下的水液停滞不行,所以外边没有汗,里边还高烧不退,想着喝水又不能喝,水热之邪在表,还未完全入里,先给吃文蛤散;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也渴了,那就要吃五苓散,这是一证两方,有轻有重。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寒实”就是水寒气冷所凝结的痰饮类的东西,这些物质凝结在胸、在心下,就使心胸之阳受阻,出现一些疼痛、痞硬,甚至还有一些疮疡之症,这个就叫寒实结胸。寒实结胸和热实结胸是不一样的,那个是热与水结,这是寒冷和痰水凝结,所以它也疼、也痞硬,甚至还气喘咳逆。寒实结胸和热实结胸的鉴别在什么地方?“无热证者”,寒实结胸没有烦渴,没有发烧,没有那些热实结胸的所有的热证,没有热证不等于没有实证。比如脉,大结胸脉是沉紧的,寒实结胸脉也是沉紧有力的,不是个虚脉,沉迟、沉弱就是脏结。虽然,寒热是不同,但是在邪实方面还是相同的,所以脉也是沉紧的,有的大便也是不通的,所以这才叫实。“无热”,这是个实证而不是个虚证。这个病给他吃大陷胸汤,那就不行了,大陷胸汤是热与水结,是大黄、芒硝、甘遂,这是寒痰水冷的凝结而阻碍了心胸的阳气,大陷胸汤是不恰当的。 怎么办?给它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是桔梗、巴豆、贝母三味药组成,所以叫三物。大便不能泄,大便泄可不能吃这个三物白散。在这三味药中,巴豆是一个辛热有毒之药,能够攻逐寒性的水饮痰湿凝结。过去有句话“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巴豆的油要是不去掉,那个力量像牛,很大了。贝母和桔梗,一个是开结的,一个是开肺气的。贝母这个药有开邪气的凝结,能治胸中的气结,也有化痰行水的作用。桔梗走气分,能够开提肺气。肺气一利,胸中的气结也开了,再加上巴豆的大而有力的热性的攻寒逐水的这样的一个力量,就把一切的寒湿、寒冷水饮的凝结排出体外。这个药还有这么两个方面作用,“不吐即下”,病在上者则吐之,病在膈以下的,它就泻下。吃了以后,也许吐,也许下,也有吐下交作,病就好了。 这个药是很重的,用的时候要注意。“上三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白饮”就是大米汤,为什么用米汤送面药?因为米能和胃,使巴豆之毒还有点儿节制。“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羸者就是身体虚羸的,身体不太好的要少吃,身体强壮的人可以吃半钱匕,半钱匕现在多少分量?现在量就是三分,身体差一点儿吃二分,吃一分半。吃药以后还有一个条件,“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如果“不利”,大便不下利,“进热粥—杯”,喝一杯热粥;要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因为巴豆热而有毒,一吃热东西,它就行它的药力,力量就更凶猛了。如果泄得太多了,喝点儿凉粥,缓解巴豆的力量,同时粥还有养胃气的作用。过去的时候吃了巴豆,误服巴豆,吃了以后就泄,泄的时候怎么办?就是喝凉水,井里的凉水咕噜咕噜地喝。喝了就能缓解。喝完了以后,大便止住以后,有时候嘴里还长疱,口腔黏膜起疱,这个药特热。底下这些“身热皮粟不起”,这些就不要了,是一些衍文,《玉函》、《外台》、钱潢本、柯韵伯本都把这些删掉了,咱们也把它删减了。 三物白散治寒实结胸,结胸到此就算是讲完了。有大结胸,有小结胸,有偏于上的,有偏于中的,有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治疗有大陷胸汤,有小陷胸汤,“小结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所以结胸是有大有小,大小就是轻重吧;有寒有热,寒实结胸,热实结胸;还有外、有里,水在里也,热与水结,就叫结胸,在外边这个像文蛤散证,发烧不退,弥更益烦,肉皮粟起,意欲嗜水,反不渴者,这是水在体表了。是不是就只这么一些症状?以发烧为主,身上也不舒服,身上酸疼难受,它有水,所以先用文蛤散,文蛤散就一味药,力量比较轻,小病一般吃了就好了。如果有口渴,又有小便不利,发烧还不退,再给他吃五苓散。寒实结胸在临床上掌握问题,这个人大便不能泄,大便泄可不能吃这个三物白散。因为它是实,寒热是不同的,实还是同的,不是虚证,是个实证,所以它脉也沉紧,大便也是有一些不通才可以吃,这一点就是关键。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50) 这一条是论述太少并病,太阳和少阳的并病,而类似结胸,治疗用刺法,未用汤药。 为什么要用刺法?因为有少阳的问题,不能发汗,不能泻下,少阳是禁汗、禁下的,所以张仲景用刺法来代替汤药治疗。 太阳与少阳并病,就是先有太阳病,后有少阳病,这就叫并病。并病是有一个前后次第。症状是“头项强痛”和“眩冒”,“头项强痛”是太阳经邪不解,或者出现“眩冒”,“眩冒”是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有眩冒。少阳的里气不和,少阳之气不能够疏泄,所以“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这个人心下痞硬、痞塞、硬满,有的时候就重了,就像结胸,可能有疼痛,有的时候就好一点儿。什么道理?因为它是太阳和少阳并病,少阳之邪游离于半表半里之间,所以它有的时候向里,就“时如结胸”,有的时候它偏于表,就好一点儿,所以古人就认为这是太少并病,还不是纯粹的少阳本经自病。 既有太阳经证,也有少阳经证,“当刺大椎第一间”,“第一间”就是大椎穴,“当刺大椎和肺俞”,这两个穴都能解太阳经之邪,大椎是在脊骨第一节的陷中,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一寸五分,肺合于表,太阳之表,所以能解太阳表邪。肝俞去胆经之邪,因为肝胆相表里,刺肝俞就解决了少阳之邪。这样太阳之邪解了,少阳之邪也解了。“慎不可发汗”,不要认为有头项强痛就发汗,千方不能这样做,要谨慎了。为什么?因为“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和“眩冒”,它有少阳证,少阳的邪是不在表的,治太阳可以发汗,治少阳就禁汗。你要是误用了发汗,不能够解除少阳之邪,反伤了胃里的津液,使少阳之邪由肌而克于胃,就要发生谵语。这就是少阳的禁忌之法。 只要出现了少阳证,就不要发汗,也不要泻下,要“治从少阳”。为什么?因为少阳这个病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误发少阳之汗,就要谵语。伤了胃的津液,胃一燥,少阳的热邪就乘虚而入,所以就说胡话,胃气不和了。“脉弦”就是少阳的脉,一直到五六日,而且还是谵语不止的,这时候可不可以泻下?这时候有谵语了,谵语是阳明了,是不是用调胃承气汤?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脉弦就是少阳证,少阳之邪未解,不能够泻下。少阳不但禁汗,也要禁下。 “当刺期门”,应当用针刺之法刺期门,期门为肝的募穴。刺期门做什么?用泻法,“随其实而泻之”,泻胆经之热。胆经之热解除了,这个人就不说胡话了。因此,这一条就是既有结胸的类似证“时如结胸”,也说明少阳病禁汗、禁下的这样的一个道理。 “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凡是阳经的病,只要是出现了少阳证了,就得以治疗少阳为主,这是指用汤药而言的。为什么?因为病已经涉及少阳枢机不利,不给和解少阳,给它发汗、泻下都是无济于事的,同时汗下要伤正气,就带来不良后果,谵语,烦悸而惊,“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重的时候都有死亡的危险,这个事情一定记住。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151) 这一条与以下两条都是讲“热入血室”证。为什么在这地方添了三个“热入血室”?一个原因是它有结胸的类证,另外它和少阳有关系。张仲景写的文章它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性,结胸讲水结,少阳讲气郁,那么妇人中风,伤寒热入血室,讲血了,由血影响气,也讲到气血闭结,所以水的关系、气的关系、血的关系,这样在辨证论治里才互相对比、互相发挥,可以提高我们辨证论治的思维和视野,很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