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文蛤散

 平安健康LZJ 2022-08-2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第十二方——文蛤散

太阳四十三3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则弥更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也可服。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汗出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芍药清风木而润血燥。

五苓散证,水饮在内,郁格经阳,而生外热。病在阳分,应当以汗解之,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乃反以冷水噀之、灌之,皮肤得冷,汗孔皆阖,表热被冷水却逐,而不是外去,弥更益其烦躁。卫郁欲发,升于孔窍,而外寒阖秘,不能透发,于是冲突皮肤,肉上如粟粒凝起。经热内蒸,烦热作渴,意欲饮水,而停水在内,其实反不渴者,宜服文蛤散,文蛤利水解渴也。若不差者,则是水旺湿多,文蛤不能胜任,仍与五苓散。若寒邪上逆,实结胸膈,肺郁生热,而外无热证,则表邪已退,宜与小陷胸汤,黄连、栝蒌,泻热而涤郁,半夏降逆而开结也。白散,桔梗、贝母清降其虚热,巴豆温破其实寒,令其涌泄而去,以绝根株,亦可服也。

1 病在经阳,是经阳郁热,此也是湿盛格阳,所以发热。应以汗解,反以冷水浇灌,则皮肤得寒,寒性收缩,寒伤其热,则经阳之郁热,不得外去,弥更益其烦躁。经阳与外寒,阴阳互搏,经阳郁蒸,卫气欲发,升于孔窍,而外寒阖秘,不能透发,于是冲突皮肤,肉上起粟粒凝起(俗称鸡皮疙瘩)。

经阳之热,不能外去,则必内蒸,所以烦渴,意欲饮水,而停水在内,其实不渴者,服文蛤散,利水而泻湿也。(他是怎么知道里面有停水的?是应当发渴,而反不渴)。若不愈者,水旺而湿多也,文蛤不能胜任,与五苓散,桂枝外能解表,以助气化,内能泻湿,以助化气。

表热而水灌,皮毛窍闭,肺气不利,津不雾化,凝瘀为痰,胸膈壅塞而满实,则病结胸,无热证者,是没有误下,经阳之热而未内陷胸膈者,与三物小陷胸汤,黄连泻胸上之热,瓜蒌涤胸中之痰,半夏降逆而开结也。白散也可服,贝母清肺热,桔梗降逆而开结,巴豆破其壅塞之实,令其涌泄而去,以绝根株,也可服也。备注;巴豆泄力大,一枚可泄次。

2 病在阳分,应当以汗解之,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此应是指,在上条五苓散病的基础上,又误诊坏治,而疏救逆条。

附:在农村立秋当天,不能下河洗澡,否则皮肤会起水麻子,发热身痒等此与冷水浇人而肉上起是一理,只是人无内湿,只在皮毛也。立秋当天,水会变凉,而人在夏热,仍然毛孔张开,故水凉闭之,营卫不出,肉上起栗。

1小儿湿疮——王付医案

康某,女,2岁。其母代诉:在1年前(即女儿出生3个月左右)发现女儿大腿内侧及臀部潮红夹溃烂,虽经外用药治疗,可湿疮时轻时重,没有达到治愈目的。刻诊:局部潮红,溃烂,舌尖红,苔无明显变化,脉略数。辨为营卫湿热证,给予文蛤散加味:文蛤100g,滑石100g,生甘草50g。2剂,共研细粉,将药粉涂撒覆盖疮面,每日数次外用。用药1周后,电话告知,湿疮已基本痊愈,又嘱其继续用前方治疗2周,但要减少涂撒次数,之后,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用方点拨:用文蛤散加味治疗小儿湿疮,若皮肤局部潮红溃烂,以外用药涂撒患处,一般需要治疗3周左右,即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方中文蛤清热利湿,调理营卫,加滑石利湿清热,生甘草清热解毒。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因文蛤散方药组成仅1味,所以临证必须重视随证加味用药。再则,文蛤散既可外用又可内服,若是内服,最好是以水煮散,连汤带药一并服用。《王付经方医案》

论:文蛤散证,基本都用五苓散了治疗,所以此方医案甚少。

2多饮不消——刑锡波医案

薛某,男,61岁,工人。病史:身体素健,嗜茶好饮,于8月间,因乘凉感受暑邪,身发高热,头痛如劈,身痛有汗,不思饮食,脉象浮数,舌苔白腻。予香蒂饮,加芳香清暑祛热之剂,服后热退身凉,头身痛减。但口渴心烦,小便不畅,胸中膨闷,遂以文蛤散加芳香清暑之品予之。辨证:水热郁闭。治法:清热利湿。处方:文蛤24克,鲜藿香10克,益元散10克,鲜佩兰6克。煎汤予服。连服4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病在表,当用汗法解表,如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潠为以口含冷水喷之,灌为以冷水浇浴,皆属古代物理降温退热之法。此法施于太阳表证,则为治不顺理。由于阳热被冰水闭郁,皮毛腠理收敛,寒凝于外,热郁于内,故肌肤上起如粟粒状的鸡皮疙瘩。同时有发热、无汗、身体酸痛,故虽口渴但又不愿喝水。治用文蛤散,既可清在表的阳郁之热,又能行皮下之水结。

文蛤散,在临床上为不常用之方,以其药物单纯,疗效不甚显著,仲景多用为利水止泻除烦之剂,除此处应用外,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用之。都取其清热止渴,除烦行水的作用。余在临床从未单用此药,而于伤暑季节,对于伤暑之患者,常常配以清暑祛热之品,大量用之,常见卓效。《刑锡波医案集》《伤寒论临床实验录》

图片

3水肿

邻人冯在邦妇,胎前肿甚大,产后肿益甚。卧床如大字式,一足在内,一足在外,一被不能覆二足。询其故,阴门如五升斗,时产后八日。大方脉女科五六辈,老医皆束手无法,独周易堂尚未辞绝。然服其方亦不效。而喘促之状欲绝。余初学医,日三四往诊,脉形气色,皆无败证。每思一方,诸医皆用过,然殊不应,乃考方书至二更后,神倦合目,室中别无人。忽闻云:“文蛤散”。不知声从何来。即而解衣就寝,才合目,又闻乎文蛤散。余奇其声,惊而起,伏思此方出于《金匮》。乃披衣起检查,《金匮》云:“渴不喜饮,文蛤散主之。”惟思此方于水肿不合,更于产后水肿无关,乃熄灯安卧。卧未几,突闻声言端的。“太仓土音到底”文蛤散,余遂大醒,再三付度,忽闻挝门声甚急,即披衣拖履下楼,至门启关,冯在邦在焉。则云:“病势极危,求赐一方,望匆却。”余即书文蛤散三钱,淡姜汤调和分三服,频频徐进。余不过聊为塞责,不意天才明,在邦报云:“已大效矣”。余询其故,在邦云:“一二更第一服,四更第二服,闻腥即作呕,遂欲泻,扶而上桶,竟大泻如注。少顷欲起,又泻。至天明已泄至四十下。现在肿已十去七,但第三服,腥秽之气不能近口,奈何?”余思文蛤散是蛤壳耳,何至腥秽如是,乃再往诊,肿果退。改用四君子合五皮饮加附、桂、车前等,调治半月而愈。后至探芝堂药店,谈及文蛤,一李叟(南京人)云:文蛤散有两种,一蛤壳之边有纹者,五倍子,又名川文蛤是也”余间前夜半,向宝号买文蛤散三钱者,宝号以何物与之?李叟曰:“我亲手为其煅研川文蛤三钱赴之。”余曰:“奇矣!余之所书文蛤散,是蛋炭也。君所发者,乃五倍子,所以腥秽难入人口。奇哉!”李叟目瞪口呆。余曰:“无他,此非误而杀人,乃误而救人,君有功矣。”(《医案摘奇》一卷)

医案解要:此案水肿,诸医治疗无效的原因,必系皆拘于“产后多虚”和“产后不宜寒”之说的缘故。殊不知产前之湿热延误失治,加之产后气血大伤,脾胃无力运化水湿,以致水热互结更甚,亦可使水肿加剧。不可拘于产后多虚也。此乃虚中挟实证,不仅水肿不减,必反见有增。如以淡渗利水之剂,则药轻病重,亦无济于事。故诸医多方治疗皆无效者,药不中病也。傅氏虽初习医,但心专志诚,故以致睡中悟出仲景文蛤散一法。文蛤,味咸性寒,既能清在表之热,又能行皮下之水。仲景用来治疗水热之邪闭郁体表证。此案用之,恰中病机。且又妙用生姜一味,既能发表以开鬼门,又善和脾胃而行津液。故两服此方,水肿顿消。虽浩浩之水已去,然犹恐产后阳气大虚,有水湿复聚之虞。故又以温补脾肾阳气之法善后而愈。《名医经方验案》

论:《长沙药解》卷四,文蛤:味咸,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除烦,利水泻湿。解渴除烦,化淡止嗽,软坚消痞,是其所长,兼医痔疮鼠瘘、胸痹腰疼,鼻口疳蚀,便溺血脱之证。煅粉,研细用。

文蛤,应是河里的蛤蜊。区别于海蛤蜊。

网摘: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文蛤,更不用说文蛤的功效,其实文蛤、海蛤是相对而言的

在明代以前文蛤的记载都不清楚,到了明代李时珍著作的《本草纲目》所记载文蛤非草木,而是特殊的虫卵寄生在植物叶片上的。瘿是借助植物的叶片、组织做的巢,将自身包绕起来,以便繁衍生息。由于虫巢外形非常像海蛤的样子,所以称为文蛤。可能《神农本草经》也没有把文蛤了解的特别透彻,只说文蛤虽然外形像海蛤,但在植物上生长。非草木,所以不注明本草性味、生长时空场,乃至没有形色。后世一直研究文蛤到底是什么,直到《本草纲目》出现,才明白原来文蛤就是五倍子。文蛤寄生在盐肤木上,又称五倍子树,就是因为这种树上总是长五倍子。后来就慢慢称呼文蛤为五倍子,因为一个长在树上的本草怎么会跟“蛤”字有联系,使人费解,干脆就称为五倍子,就好像是树上结的子一样。准确的来说五倍子是个巢,但是五倍子跟用其他东西搭建的巢不一样,而是借助了树叶的一部分,刺激树叶蒂分泌汁液,自动长成的、似海蛤形状的巢,就像大脖子病一样,所以称为“瘿”,瘿是正常的组织外多长出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