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条文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这条根据脉象就来说肯定会怎么样,太神了,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跳过不学。 条文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这条也是争议条文,争的是方子可能同名不同方,还有里面一些字可能是错字。 ~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这里指的是表证的发热,所以才要用汗法。现在反以冷水喷之,这个“噀”是喷的意思,“若灌之”这个“若”字要么不要,要么换成“或”更好理解,这里就是拿冷水或喷或淋来降温。 这种作法有点像现在小孩发烧就来片兵兵贴的感觉,结果就是这个发热暂时性的降温了,然后又会来得更猛烈,反复发烧啊烧得更厉害,还起疹子。 病人这时有个什么感觉呢?想喝水,但是他又不渴,这是个什么程度呢?就是这个热还没传到里面去,没到阳明里实证的渴欲饮水,有点像202条的”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就是嘴巴干,想漱漱口。 这种情况条文里说用文蛤散,在这里我就要跳过了,这个文蛤散有争议,而且我查阅资料后也没办法验证,干脆就跳过不讲,你们谁有研究透的可以教教我。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这里用五苓散的前提是用了文蛤散没有好,那是不是说明这个文蛤散有发汗作用,发汗后还没好,所以用五苓散呢?如果是能发汗,他就不是文蛤散,而是文蛤汤的方了,如果发汗后没好,他不用桂枝汤,而用五苓散,那可能他还带有口渴、小便不利等症,这里都没有写,只能猜了,大家也可以猜猜看,这里没有可确定的东西。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这里多学个结胸类型,寒实结胸,前面学的结胸都是热与水互结,现在这个结胸没有热,他是个寒与痰水互结,为什么说有痰呢,从药物组成看出他是有痰的。 医家都说这里文字有错,不叫三物小陷胸汤,叫三物白散,这个小陷胸汤是多余的,因为方子是做成散,当然不叫汤了,方中写的是桔梗、巴豆、贝母这三味药,桔梗、贝母都是祛痰药,其实文蛤也是祛痰药。巴豆是一种热性的泻药,但是他也可以祛痰,不过用在急症的时候,他可以让痰吐出来,也就是上吐下泻的作用。 所以这条文后面的使用方法里有提到,这吃下去要么吐要么泻,要是不泻,就喝碗杯热粥助巴豆的药力,他就泻了,要是泻过头了,就喝杯冷粥,减巴豆的药力,他就止了。再后面那些文字就不用讲了。 今晚这两条是公认有错误的,所以能讲的地方我就讲了,我也搞不清楚的地方就跳过,大家自己研究。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来源:“中医世家”公众号(ID:zysj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