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老玉米棒 2017-03-11
这个大,包括现在所说的洪脉,因为这个脉来的面积宽阔洪大,所以古人就比喻了,叫做洪,“水之大者,谓之洪”,发了大水了叫洪水泛滥。大水就有波涛,用波涛汹涌形容人的脉象、脉状,“洪脉来之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脉来的面积很大,来势也很凶,很有力量,这是洪脉的特点。 “伤寒三日”是言过程,伤寒就是外感病,三日就不是一日,开头的时候是太阳受之。“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意思是一样的,到了三天,不是开始阶段了,如果传经了,就可以传到阳明了。伤寒三日,邪传阳明,阳明的阳气昌盛,胃的气血充盈,所以抗邪有力,阳气有余,形成阳热证,所以脉来洪大,“阳明脉大”。大脉和实脉不同,大脉不等于实脉。实脉是言其力量,所以李濒湖还把实脉和洪脉作了个比较。“洪脉来势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洪脉和实脉的对比,实脉就是按之比比而坚,跳得很有劲;洪脉是来盛去衰,它的力量不如实脉。 阳明病的胃家实证脉是沉实而有力的,这个为什么脉大?因为是伤寒三日,时间不太长,邪气将入阳明,还不可能构成肠中有燥屎五六枚,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而处于阳气旺盛,抗邪有力的阶段。所以它是洪大脉。如果因热成燥,因燥成实,大便七八日而不下者,那脉就见实了,脉沉实而有力。所以,阳明脉大和伤寒三日要联系起来看。大者,脉在指腹,就是指头肚以下面积宽阔而大。大是个面积,也可以说是脉搏的范围比较大。大脉的反面就是小脉,大小是相对的。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199) 从这一条到第212条的重点基本上是论阳明的湿热、寒湿以及胃虚、胃冷的一些情况,同时还有一些不可泻下的意思在里面。这样对比,加强了辨证的能力,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阳明的问题,既要看到阳明的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也要看到阳明的因热而成湿,或者是因寒而成湿。 这一条讲太阳与太阴、太阳与阳明的脉证鉴别,说明阴阳病证有出入转化的机制。从阳明和太阴的表里关系来讲,阳明主燥,太阴主湿,燥和湿不同气,这两经一个是阴经、一个是阳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通过脏腑、经络相表里建立起来的联系。这一条就论阳明病的时候和太阴是有关系的。不要就看到胃,还要看到胃有阴阳互相转化的机制,这一条具体来说明这个问题。“伤寒脉浮而缓”,这个提法在大青龙汤证有过。伤寒应该脉浮而紧,为什么“脉浮而缓”?缓就是紧去了,紧脉变缓了,太阳之邪化热,脉就不紧了,因为紧属于寒。 表邪由寒化热就有变化了,就要往里来,化热入里有阴阳之别,一个是入阳明,就是太阳之邪化热入里传到阳明,另一个是入里而传太阴。它是入阳明还是入太阴?这得有一个鉴别,有一个比较啊,“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如果这个人手足一身皆热,而且还有烦渴的,就叫“系在阳明”。现在这个,身上不发热,只有“手足自温者”,手脚发热,周身不发热,这就不是“系在阳明”,而是“系在太阴”。什么叫做“系”?“系”就是联系,凡是联系的都是有双方的问题,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叫做“系”字。 现在这个病是太阳,“伤寒脉浮而缓”,“浮”是太阳,有太阳之表。紧脉变成缓,浮脉还是没有变,邪还在太阳。怎么就“系在太阴”了?这实际上有点儿太阳、太阴并病的意思,就是太阳之邪还没有解,而太阴之邪已经出现了。脾以四肢为表,脾主四肢,所以他手足自温。这个自温,就是说太阳之热在太阴了,而不是寒在太阴。寒在太阴可能手足自冷,手足自温是热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既然是邪气不在阳明而在太阴,太阴主湿,脾有了病了,不能运化水湿,它就从湿化,与系在阳明的燥化是相对应的,那么湿还加上热,湿热蕴蒸,这个人就应该浑身发黄了。这叫湿热发黄,怎么知道湿热发黄?因为他手足自温。湿热发黄有一个小便不利的症状,因为它有湿,小便就困难了,湿邪无路可出,在里郁积,和热邪互相熏蒸,而变成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是推理,倘若这个人小便自利,湿邪有出路,能随着小便的排泄而排出体外,那么光有热、没有湿,就不能发黄,因为湿热蕴蒸才能发黄,现在,小便利,湿有出路,只有热而没有湿,所以不能发黄。不能够发黄,是湿去而热留,到了七八天,“大便硬者”,小便利了,大便就变成了硬的。这是太阴外出于阳明,热化燥了,大便就硬了。大便一硬,就成了胃家实,“为阳明病也”。 湿有小便不利,燥有大便当硬。无论是在《伤寒论》,还是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这都是一个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小便不利,湿热凝结,就要出现发黄。有湿就小便不利,等小便利了,湿去热留,外出阳明而燥化,大便就硬了。太阴主里,阳明主表,所以邪气由里出表,由阴出阳,从湿热而变成燥热,可以见到阳明和太阴的表里的关系、内在的联系。这就是中医的病理学的理论,要品尝它的味道,慢慢地体会它的精神。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200) 这一条承接上条论述邪传阳明的见证。 既然转于阳明了,大便就硬了。“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这一条还是联系上一条来说的,说伤寒的邪气如果是转系于阳明,不但是单纯的小便自利,而且“其人濈然微汗出也”。阳明里热一盛,热蒸于内,汗出于外。怎么知道邪气已经转系阳明了?大便硬。那是至七八日啊,不是马上就知道的。要是一二日、二三日你怎么知道邪气已经转系阳明了?是濈然微汗出。邪气只要是转系阳明,热蒸于内,汗就要出于外。 微汗出和濈然是不矛盾的,因为阳明的腑热刚成,时间不很长,它刚要一作汗,这时候汗出的不太猛。但是它已经出汗了,不是太甚,濈然而连绵不断。开始的时候就要见微汗出,一定要是濈然的、连绵的,越出越多的。这样就形成了阳明发多汗。什么问题得有开头、末尾,刚一出汗的时候,可能是出的少一点儿,但是阳明的汗总是濈濈之汗,连绵不断的。 这一条和上一条是联系的。伤寒之邪不转系太阴,转系阳明。转系太阴,手足自温;转系阳明,一身手足尽热,其人濈然微汗出。这是由伤寒而转系来的,下边的,太阴之邪,小便利了,湿去而热留而外出于阳明,至七八日从燥化,大便硬了,在七八日以前,如果邪热到阳明的时候,其人也可能出现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201) 这一条是论阳明病经腑俱病不能下之太早。 阳明中风是阳明受阳邪所伤,这和伤寒不同,伤寒是被阴邪所伤。被阳邪所伤,化热就很容易了。伤在什么地方?就是经也有邪,腑也有邪,经腑俱病,也即是阳明的表里为病。里边不和,阳明胃家也有点儿实,它就腹满,气机不利就有微喘。肺与大肠相表里,中焦已经成实,影响肺气,所以就微微有点儿喘。这是个里实证。“口苦咽干”是言其热很盛,口也苦,嗓子也干,阳明的胃热啊,内热挺盛。 “发热恶寒”,说明,还有阳明的经表之证。阳明的在经之邪还没有解,所以还有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浮是主有表,紧是主实。阳明病的脉浮紧和太阳病不同。太阳病的脉浮紧指风寒,阳明病的脉浮紧是指既有表邪,里气也实,紧代表实证。这样阳明的经腑俱病、表里俱病,应当先解其表,后泄其里,或者表里两解。“若下之”,倘若光看到腹满微喘、口苦咽干的燥热问题,用泻下的方法,这样就下之太早,后果是在表的邪气趁着误下就中于里,腹满又严重了,“小便难也”,外面的热气也入里了,津液更受伤了。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202) 这一条以中风、中寒两个邪气来辨别阳明病胃腑的一些具体情况。 阳明病涉及到胃,有一个能食和不能食的问题,因为阳明主里。太阳主表,有一个汗出和无汗的问题。太阳的中风它就汗出,伤寒就无汗。“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风是阳邪,阳邪中了阳明,阳气杀谷,就能够运谷、化谷,所以就能食。寒邪伤了胃阳,胃阳虚了就不能消谷,所以就不能食。这一条以能食和不能食来分析中焦的寒热。 这里分析中风还是中寒,实际是在分析疾病的寒、热的性质。阳明是个腑病,它的来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经之邪,一个是自受之邪。传经之邪都是风寒化热入里,所以这个病是见于热性病多一些,病理变化热证偏多。阳明自受之邪不是从传经来的,是阳明本身受的邪气,它在化热问题上和传经之邪稍微就有点儿不同。阳明本身自受之邪,不见得非得化热,阳明可能是被热所伤,也可能被寒所伤,所以不受化热的限制。 自受之邪有两个,一个是风,一个是寒。风容易化热,寒伤阳气、易成寒证。所以胃腑受病分寒热、分风寒是很重要的。从哪里分?就看能食还是不能食。能食者一般是热,属于阳的;不能食,属于寒,属于阴。这和病人胃气的盛衰有关系。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203) 这一条具体联系一个病讲中寒。 这是个什么病?张仲景自己说是“胃中冷”,冷就是寒。由于胃中有寒,阳气就虚,所以水谷就不别了,结果小便就不利,大便就初硬后溏,二便就失调了。阳明病中寒就不能食,因为阴寒邪气伤中了胃阳,胃阳受伤,腐熟水谷无权。 为什么还手足濈然汗出?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渗,才有手足濈然汗出,现在这人是中寒,“胃中冷”,水谷不腐别,为什么还手足濈然汗出?这一条很重要,如果分析不清,就会导致下边的第205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也分析不清,容易把虚寒证当成燥热证来治。“胃中冷”的手足濈然汗出,和阳明病的手足濈然汗出是不同的,阳明病的手足濈然汗出啊,一般汗都是热的,胃中寒的手足濈然汗出一般是凉汗。手足濈然汗出,其汗必冷,此乃胃寒而阳气不固之象。这个出汗是指阳虚不固之汗,和阳热蒸腾之汗,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热实,一个是虚寒。 这样一来,胃已经有寒了,水谷就不别,应走小便的不走了,应走大肠的也发生障碍了,所以二便发生改变,一是小便不利,二是大便溏泄,不成形。“初硬后溏”。“初硬”就是大便开始的那一段是硬的,后边是溏的。“初硬”是现象,后边的“溏”是本质。胃阳不振,胃阳不固,水寒内凝,一个方面小便不利,另一个方面大便初头发硬。这个“初硬”不是燥热而是中焦的阳虚,水寒之邪内凝,津液不利,所以初头是硬的。“后溏”正是肠虚有寒的反映。虚寒证往往有一点儿假的现象,像是有热、有燥,实际上不是。阳明病的大便燥结,那就不是个初头硬的问题了,那是燥屎六七枚啊,很硬的,像算盘子,一块一块的下不来。这个是将解大便的那一块很硬,有点儿困难,等着把那块解下来,后边都是稀的,都是不成形的溏便。这反映胃阳虚水谷不别,寒气凝结,津液利。 这个病,从古代医学上来看,“此欲作痼瘕”。“痼”就是坚固,“瘕”“气聚也”,这是古代的一种证候名,就是胃虚而有寒,寒气还要凝结,就要作痼瘕之证。这种痼瘕之证,很像大便的燥结,大便初头硬,也像阳明有燥热,手足濈濈汗出,实际是寒凝的问题。寒凝,阳虚不化,津液不守,所以手足濈濈汗出。不能够拿着“初头硬”来代表一切,和阳明的燥屎那是不一样的,这是个假象,不是个本质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是在大便的溏泄。所以这个病还是胃中冷,水谷不别的古代的所谓的寒气凝结的痼瘕之证。有似于阳明的燥热,实际上不是的。 胃中虚寒,水谷不别,颇类似于阳明的燥实证。有濈濈汗出,大便还初头硬。意在言外,肚子还有点儿胀、还有点儿疼。因为它有痼瘕,瘕者,气有凝聚。但是这都是虚寒的,不是燥热的。这样来加以鉴别,如果将这个病错误地认识为是阳明的实证,用泻下之法,而不是用温法,后果是什么样子?我们看第206条。 阳明病,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204) 这一条说的是阳明病的中寒不能食,“阳明病欲食”,不能食就为阳虚啊,能食就是胃阳不虚。能吃,还愿意吃,说明胃气好,胃气一好,它就不欲作痼瘕了,就不是大便初硬后溏了。它的大便自调。大便自调和初硬后溏不一样,阳明病欲食和第203条的不能食不一样,这两条要对比。 “小便不利”,说明还有水湿之邪,“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不但是里有湿邪,在体表也有一些寒湿之邪,骨节疼痛是体表有邪、寒湿作疼。“翕翕如有热状”,发热不是太厉害,言外之意,不是外感的风寒,是水湿之邪的闭郁。虽然有些阳气怫郁,但是热比较温和,不太厉害。 阳明的胃气还好,还能吃东西,大便还自调。这样,水湿之邪也有,不是太厉害的,阳明的胃气还比较强盛,正气还是占据优势,邪气也不太重,所以它有自解之机。“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奄然”就是忽然间就发狂了,精神烦躁不安。狂代表阳气的发动,要和水湿之邪要进行一下搏斗,反映正邪斗争,胃阳之气要驱邪外出的一个表现。等到正气能够把邪气拒之于表,它就濈然汗出而解,浑身出了一身透汗,邪气就解了,骨节疼、翕翕发热,水湿之邪的郁闭也解了。 “此水不胜谷气”,水湿之邪打不过胃中的胃阳之气,“与汗共并”就是邪气跟着出汗一起出来了。这时候,“脉紧则愈”。这里有争论,有的说脉紧则愈就是看看脉跳得挺有劲的,正气恢复了,邪气去了,所以它脉紧。紧言其脉搏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