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伤寒论》之阳明病脉证并治条文?

 助阳桂付与细辛 2019-07-30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纲要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小肠大肠皆属于胃,胃与脾属表里。

实:1.正气强而不虚(胃为阳明之腑,胃气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2.阳明病病性是里实热证(病理下,阳明多从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3.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4.胃肠虚实交替失常(生理上,胃肠始终保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此即经曰:“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实,即“实而满”。)

胃家实—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致津伤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外(热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实的特点。

阳明病表现—阳明胃热亢盛在外

原文182:问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身热:胃热炽盛,充斥于外(有蒸蒸发热,身热潮热之分)

特征:一般以壮热为多,全身性,一边壮热边出汗,热不因汗出而衰

2.汗出:胃热炽盛,热迫津出,推之口渴自在其中。

特征:全身性大汗出,伴口渴喜冷饮

3.不恶寒反恶热:胃热炽盛,热自内向外透(为阳明热型)

阳明病主脉—脉大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脉大:一是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二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i

2. 阳明病的转归及预后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万物所归指(阳明病特征):脾胃为中土,阳明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

无所复传指(传变/预后情况):应用清下二法得当,传变少,预后良好。

危候之辨证—谵语

原文第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原文第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分析:

郑声:意识欠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此为正气夺的虚证

谵语:意识欠清,语无伦次,此为肠中浊热上扰属邪气盛实的实证

直视为阳明热盛,阴液将竭

直视喘满为阴竭而阳无所附

直视喘满下利为中气败绝

脉短示气血亏虚津液将竭

脉自和者示阴阳未竭—有生机

阳明病辩治

一、阳明经证(治则:清法)

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证候及误治变证

1.热邪郁于胸膈—清宣郁热—栀子汤证主之

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 ,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证主之。

原文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农,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汤证主之。

2.太阳误治转属阳明胃热炽盛证治—清阳明胃热—白虎汤

原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阳明胃热炽盛证的脉证

原文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胃热炽盛气津两伤证治—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70:伤寒,脉浮,发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继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热互结下焦证治—清热生津利水—水猪苓汤主之

原文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原文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也。

二、阳明腑证(治则:下法)

1.胃燥热结的证治—调胃承气汤—(特征:腹胀满 热结于肠—胃肠气机不通)

原文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实热内结不甚(轻证)—­­轻下实热—小承气汤(特征:大便硬,谵语—胃中燥)

原文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原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煩,小便数,大便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原文214:阳明病,

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3.实热内结重证—泻热荡结—大承气汤(特征:燥屎—实热结)

原文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忄农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原文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是,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原文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原文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原文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原文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原文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原文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三急下法—急下存阴—大承气汤

急下存阴:急引捍热之邪从大肠而泄,防止津液枯竭(亡阴)之危候

阳明捍热是津伤热盛进一步发展而成终致阳亢阴竭。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原文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证者,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4.脾约证证治—胃津不足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脾约证:阳明汗多胃津不足致脾不为胃运行津液,以大便秘结为主

原文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原文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原文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5.津伤便秘的外治法—津液受伤—土瓜根及大猪胆汁导之

津液受伤—便硬不宜攻下宜导法

原文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三、阳明病寒证

阳明寒证的辨证 —以能食与否,辨胃气强弱

原文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0 以能食与否辨胃气强弱

原文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1 继上条以中寒感受外邪的表现(胃虚感邪,不能分清水谷,故不能食,小便不利,继之寒水凝后,气不化津,津液外泄,手足汗出大便先硬后溏)

原文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6 胃中素体虚冷—不能食,哕

阳明虚寒证的证治—胃气虚寒,浊阴上逆—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吴茱萸汤(食谷欲呕)

原文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本条与191条为仲景述阳明中寒感受外邪二种临床表现。

原文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不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四、阳明病虚证—胃虚不能化津在外的表现—补中健脾—四君子汤

(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

原文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外虚故也。

第三节、阳明病变证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发黄,一种是血热。

发黄证主要分3类:1.湿热发黄2.胃虚食滞致黄疸的证例3.误用火攻致湿热发黄

血热证主要分3类:1.阳明邪热郁于经输2.阳明邪热侵入血分3.阳明蓄血

一、发黄证

1.湿热发黄

湿热发黄成因及湿热发黄证治—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原文199:阳明病,发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发黄。

原文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原文260: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湿热发黄热重于湿的证治—清泄湿热退黄—栀子柏皮汤

原文261: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湿热发黄兼表的证治—清热利湿兼解表—麻黄连乔赤小豆汤

原文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胃虚食滞致黄疸的证例

原文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3.误用火攻致湿热发黄

原文200:阳明病,被火,额上生汗,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二、血热证

1.阳明邪热郁于经输 —口干鼻燥,食者则衄

原文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原文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阳明邪热侵入血分以针刺治疗谵语) 以针刺治疗 —刺期门(泻之汗出而愈)

原文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而愈。

3.阳明蓄血证治(瘀血,大便黑,善忘)—抵当汤

原文237: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原文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原文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