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1

 昵称30640555 2018-08-15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211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解:

阳明病,再反复多发汗,亡了津液,谵语,脉短,说明津液虚极了,病人是会死亡的。如果脉自己恢复了正常,说明津液回来了,就不会死。


原文:

212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注解:

这里讲阳明病病情恶化的过程。五六日,甚至十余日不大便,傍晚的时候会发潮热。因为傍晚是肾经主时,肾经络表。借着人体经气循行到表才能发出热来,说明津液已经消耗了,所以病人只是不恶寒,而不感觉很热,开始发谵语,独自说胡话,像见了鬼一般。再严重,发作的时候不认识人;气血难到末端,手搅扰不安,不是摸衣就是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这是津液在持续走虚。


这时候如果脉弦,病人是不会有危险的。如果脉涩,病人就会死亡。涩脉是如轻刀刮竹般有涩滞感,又好比水管里的水不够了,流动中就会有轻微卡壳般的涩滞感,这是因为脉管亢盛撑大,血又不够且有阻滞,津液大虚且有结实之邪会现此脉,比如癌肿。这里主要是津液大虚,也是肠道有阻滞,这种情况病人会死亡。


“微者”如果脉微的话,下文如何?没有了,应该是丢失了。我们知道诸如脉弦脉大脉涩都是有邪气的,是虚而亢之象。脉微,脉象恢复柔和,刚强者死,柔者生,说明邪气退了,这时候应该是病欲解了。如果还有少许余证,少与调胃承气汤就可以。如果是极其微弱了,那是陷入阴证了,这又是另一种情况。


如果只是发热,谵语,那赶紧用大承气汤,不要耽误。阳明病耽误了也可能会死人。有见过这样的医生,明明就是大承气汤证,又是顾忌病人年纪大,又是顾忌病人胖瘦,非要用生地黄,火麻仁润下,这些都是滋腻润养之药,下去如同火上浇油,于是把病人治到病位抢救。辨证施治,有大承气汤证就要用大承气汤,不分老人青年。你真辨证准确了,药是祛病的,伤不了人,再说,中病则止,仲景将法度说的很清楚,又不是让你拿药当饭吃。比如,麻杏石甘汤在小儿温病肺炎上运用极多,尤其肺炎险急之时可谓神方,要是拿体质和年龄说事,麻黄,石膏这样的猛药怎么能用于小儿呢?其实,病邪才伤人,药毕竟是治病的,哪及病邪本身伤人厉害,畏药而存病,这是说不通的。所以学医要有辨别能力,一旦被误导,有可能一辈子都转不出来。


用攻下的药,只要大便通了,就要停药,不可尽剂。

原文:

213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注解

阳明病,有可能是汗多造成的,汗出多了,肠胃里面就干燥了,大便就硬结了,这时候就谵语了。这时候可以用小承气汤,要是喝一次谵语止了,那就停药,不要在喝药了。


原文:

214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注解:

谵语,潮热,脉滑疾,脉证俱在,小承气汤。服了承气汤,若感觉腹中有气在打转,那就再服一升。若肚子里没有气在转动,也没有变的打屁严重,就不要再服了,有可能是弄错了。到了第二日,如果大便还不下来,脉反而微涩了,这就是真的弄错了,这是津液虚,这就比较难治了,不可再服承气汤。


原文:

21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注解:

阳明病一般是能食的,有阳明病而又不能食,那就有可能是结在胃中了,所以说“胃中必有燥屎”。如果能食,那就只是大便硬,用大承气汤。


原文:

216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注解:

阳明病有“热入血室”的情况,其实就是热与血结,所以有下血和谵语的症状。“但头汗出”是津液受里结的牵制,这时候可以刺期门穴泻其实,如果汗出了,说明里面的结实下掉了,病就好了。


原文:

217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之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

“汗出谵语”,这是阳明病,肠胃中有燥屎;“此为风也”,还有太阳中风的证,那就要“过经”后才可下,也就是等太阳病解后才可下。下早了,“表虚里实”,表里都在损耗津液,难以兼顾,津液则会更虚,谵语会更严重。《伤寒论》定一个先表后里原则,实质是津血原则,人体的津液不可能同时兼顾攻表和攻里,若能兼顾也就没有病了。


如果下的话,宜用大承气汤。

原文:

218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注解:

脉沉,病在里;这里的喘满是里有实热。这时候再发汗,本来在里面解决病邪的津液又要兼顾出表,大便就更不通了。表虚里实,里外消耗津液,时间久了就会谵语。


原文: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

“三阳合病”,腹满,口不仁,面垢,谵语是阳明病;身重难以转侧是太阳病;少阳证这里没有;遗尿是津液大虚,膀胱结缔组织失养不能约束了。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如果只是发汗,津液更虚,谵语会更严重;如果只是下,也会津液更虚且邪气内陷,那就只有额头上有汗了,别的地方出不来汗了,手足还会逆冷。如果下之后,还有热证的自汗出,那就说明还是温病,以当下的证为准,可以用白虎汤。


这里有两个新的证。口不仁是嘴里粗糙,不清爽,这是里热口舌糙胀引起的。面垢是脸上脏脏的,总像没洗干净一样。肠胃里面有积热的人,一般脸上会有脏脏的,肿胀粗糙。大家会发现,人一过三十岁,尤其是吃肉喝酒的男性,就会渐渐变得头大皮肤粗糙,一脸横肉。这是因为三十岁后,人体的代谢渐渐变慢,如果还像从前那样摄入,体内一定有里热积存。所以我建议,运动少的人,三十岁后要慢慢地转向吃素,不然容易显老,疾病也会少。


原文:

220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

太阳阳明并病,如果太阳证解了,只有发潮热,手足出汗,大便难,谵语这些阳明病的证了,那就用大承气汤下之则愈。

原文:

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

“脉浮而紧”,“身重”是太阳伤寒;“咽燥口苦”是少阳;“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这是三阳合病。这种情况如果发汗,人就会躁扰不安,心里头昏乱,谵语。如果用温针,就会惊怵烦躁睡不了觉。如果攻下,胃里头就虚了,邪气进入胸膈里头,扰动不安不舒服,心中郁烦不安,舌上苔厚,这就是胃虚而邪热郁于胸膈,是栀子豉汤的适应证。


栀子豉汤的胃虚有热与半夏泻心汤的胃虚有热有什么不同呢?栀子豉汤是以上热为主,半夏泻心汤是胃虚寒为主。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