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人社会的形成如何改变地方与国家的关系

 邓超越梦想 2017-03-11

苏轼如何影响了士人的思想?
朱熹对吕祖谦的批评,一方面是批评他搞科举教育,另一方面还批评他看苏轼的文章太多。吕祖谦回答说:我看苏轼的文章,是因为他写得好,不会影响我的思想。而朱熹则说:你看苏轼的文章,然后喜欢上他的文章,这一定会影响你的思想,所以你最好不要看。在朱熹看来,研究道学没有必要去看苏轼的文章。

朱熹(左)和吕祖谦
为了科举考试而学习苏轼的文章自然很有好处,但是苏轼的文章能不能在思想层面给人以影响呢?按照朱熹的说法,如果一个人看苏轼的文章、学习苏轼的文章,他就会受到苏轼的影响。那么,当时的人是否认为苏轼只是一个文学家,与思想和学问都没有关系?包弼德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按照南宋人自己的说法(应该包括朱熹在内),在南宋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北宋大思想家,有王安石、二程和苏轼等人。包弼德认为,现在很多做思想史的人,不太注意到苏轼,认为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但是,苏轼在思想上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苏家(苏辙)的后代在南宋初年就迁移到了婺州居住。现在我们至少知道婺州有7个为科举教育而设的私人印书处,其中东阳胡仓王宅桂堂在1190年刻印了《重广眉州三苏先生文集》30卷,婺州永康清渭陈宅刻印北宋秦观编纂的《精骑》6卷、《苏门六君子文萃》70卷、《坡门酬唱集》23卷。在婺州,人们对苏轼文章的兴趣很浓,也大量翻刻苏轼的著作。现在传世的《精骑》虽然只有3卷,但其中引用苏轼阐释《易经》思想的著作《东坡易传》的内容,可以说是最具有哲学性的一部分。在当时的婺州,苏轼的文章不仅为科举所用,而且也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包弼德认为,苏轼是一个相对主义者,他是多元一体的,而朱熹则是一体且排斥多元的。当我们在讲士人社会的时候,常常会忽略科举对士人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的士人来说,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科举的教育而不是道学的教育。
南宋时,曾经考中进士的潘自牧编纂了一部类书(指按类编排的资料性图书)《记纂渊海》。在宋刻本的“序”中,潘自牧探讨了潘家的历史、对类书的看法以及“言”与“意”的关系。潘家非常富有,在迁到婺州以后,潘家开始与一些士大夫家族建立婚姻关系,其中就包括吕祖谦、朱熹、苏轼等家族。12世纪的南宋出现了很多类书,而且大部分都在婺州出版,如王象之《舆地纪胜》、章如愚《群书考索》等。《记纂渊海》其实就是为了写文章而编纂的,它适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因此我们看到,议论性文章在《记纂渊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议论性文章可以说是标准的古文文章,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而《记纂渊海》中抄录文章最多的作者,就是苏轼。由于大多数士人都接受科举教育,而大量抄录苏轼文章的类书又是为科举而编纂的,因而苏轼也就借由类书与科举,影响了士人的思想。

苏轼
12世纪以后士人社会的形成
虽然吕祖谦与朱熹有过合作,在婺州大力推行道学,但实际上,各类学术在婺州都有存在和发展。如果我们去看宋本而不是被道学化了的《群书考索》,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特别注重王安石新法,而较少措意道学。
宋末元初,婺州出现了所谓的“金华四贤”:王柏、何基、金履祥、许谦。他们开始追溯并重新认定自朱熹以来的“道统”,而传承的观念,就是“理一分殊”。许谦回答吴师道说:“吾儒之学之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他们在婺州的言行,完全遵循着朱熹的著作,有思想但却不大有学术。1315年元朝重开科举之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考试的课本。地方士人为了要了解朱熹的思想,竞相来到婺州学习,成为许谦的弟子。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就变成了一个道学的社会,而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人们需要知道道学的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明朝建立以后,经济长期衰退,直到15世纪得以恢复。在婺州,书院、县学开始重建,宋元的著作重新出版,士人也开始活跃。到了明末,作为理学对立派的阳明学开始兴起,道学在婺州的地位大大下降,开始衰落。
包弼德特别注意地方历史在南宋的变化。第一,在南宋以前,政府通常会编纂图经,而此时地方志开始兴起。前者主要呈送中央,而后者为地方所掌握,地方士人的历史开始在地方志中凸显出来。第二,地方行政单位开始转变为文化单位。比如像“婺州”,原先只是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单位而存在,现在则开始转变为文化意义上的单位,人们提到“婺州”,会开始注意它所代表的这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第三,以往的国家传记开始淡出,而地方传记开始兴起。南宋中期王象之在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指出,地方志应该包括一个地方的物产、文化与士人群体。元代吴师道所编纂的南朝梁至宋末金华地区人物的史料《敬乡录》更加强调士人应该去承认和认识自己的历史。地方志的兴起,凸显了地方在朝代更迭中的意义,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察国家的视角。随之而起的家谱热,也极大地推动了地方历史的兴起。

《舆地纪胜》
如果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观察地方史,那么我们会看到,南宋时一些具有自我意识的士人群体开始在地方出现,他们发展地方上的人际关系,但也具有并关注全国性的知识。包弼德特别指出,士人虽然是精英,但不是所有的精英都是士人。士人是一个很特别的精英群体,他们不是土豪。而地方士人则想方设法说服地方精英成为士人,并希望让其他精英群体接受他们作为士人的那种优越感。地方士人开始创建并且遵守一些自愿的道德和共同的社会行为。包弼德认为,自宋以来,中国的文化开始等同于士人的文化,地方士人群体取代朝廷开始肩负起了捍卫中国文明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