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书法》(论情性)

 海沤 2017-03-12
《广艺舟双辑》(论情性)
[清]康有为
 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少温自谓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去露草木,文物衣冠,皆有所得。虽文士夸妄之语,然写《黄庭》则神游缥缈,书《告誓》则情志沈郁。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
《临池管见》(论情性)
[清]周星莲
 废纸败笔,随意浑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正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又若高会酬酢,对客挥毫,与闲窗自怡,兴到笔随,其乖合亦复迥别。
 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字学,以用敬为第一义。凡遇笔砚,辄起矜庄,则精神自然振作,落笔便有主宰,何患书道不成。泛泛涂抹,无有是处。
《艺概》(论情性)
[清]刘熙载
 裴公美书,大段宗欧,米襄阳评之以“真率可爱”。“真率”二字,最为难得,陶诗所以过人者在此。
 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钟繇《笔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右军《兰亭序》言“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似亦陷寓书旨。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艺舟双楫》(论情性)
[清]包世臣
  问:先生常言草书自有法,非字体之说也。究竟何者为草法?
 《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是真能传草法。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太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筋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具务,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
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
 然工力互有深浅,吴郡所为叹右军博涉多优也。抑余有更为吴郡进一解者,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性情如人之作止语默,必如相人书如谓五官成,四体称,乃可谓之形质完善,非是则为缺陷;必如《礼经》所谓九容,乃得性情之正,非是则为邪辟。故真书以平和为止,而骏宕次之;草书以简净为上,而雄肆次之。是故有形质而无性情,则不得为人,情性乖戾,又乌得为人乎!
 曲直之粗迹,在柔润与硬燥。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唐贤真书,以渤海为最整,河南为最暇,然其飞翔跳荡,不殊草势,筋摇骨转,牵掣玲珑,实有不草而使转纵横之妙。凡以其用笔,较江左为直,而视后来则犹甚曲之故也。能以是察,则近于精矣。
 右军作真如草,大令作草如真。作真如草,率更雅有神解, 襄阳赞以真到内史,而状之曰:“庄若对越,俊如跳掷”,信为知言。然率更下笔,则庄俊具到;右军下笔,则庄俊皆忘,此则欲从末由者已。作草如真,有唐三家略存其意。长史入法完具,而不能无检摄不及处;醉僧藏锋内转,瘦硬通神,而衄墨挫毫,不无碎缺;少师铺毫入纸,至能齐力,而矜奇尚褊,凉凉,未免已甚。
《续书法论·临古》(论情性)
[清]蒋骥
 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与论书。
《拙存堂题跋·诅楚篆文》(论情性)
[清]蒋衡
  《诅楚》篆文别出一种,无《坛山》、《石鼓》之浑厚严整,而怒发冲冠、戈矛森列。书家所谓:写《乐毅》则情多拂郁,《太史箴》则纵横争妍。因物付情,不能一致者也。
《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论情性)
[清]王澍
 《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因此容夷婉畅,无复《祭至》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以异,应感之理也。
《州山人四部稿·文氏停云馆帖十跋》(论情性)
[明]王世贞
  颜鲁公《祭侄文》有天真烂熳之趣,行狎之妙,一至于此!噫,此稿草耳,所谓无待而工者。忠义真至之痛,郁渤波磔间,千古不泯。
《书法雅言·正奇》(论情性)
[明]项穆
 大抵不变者,情拘于守正,好变者,意刻于探奇。正奇既分为二, 书法自醇入漓矣。然质朴端重以为正,剽急骇动以为奇,非正奇之妙用也。
《书法雅言·资学》(论情性)
[明]项穆
 书之法则,点画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异。
《书法雅言·辨体》(论情性)
[明]项穆
 夫人之性情,刚柔殊禀;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劲则,惊急无蕴;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遒;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少节;标险者,雕绘太奇;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惭端厚;庄严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驶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固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资之所近也。
 他若偏泥古体者,蹇钝之迂儒;自用为家者,庸僻之俗吏;任笔骤驰者,轻率而逾律;临池犹豫者,矜持而伤神;专尚清劲者,枯峭而罕姿;独工丰艳者,浓鲜而乏骨。此又偏好任情,甘于暴弃者也。第施教者贵因材,自学者先克已。审斯二语,厌倦两忘。与世推移,量人进退,何虑书体之不中和哉。
《春雨杂述》(论情性)
[明]解缙
 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面驰之也,发其壮。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面融之,而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飘陋巷之乐之意也。
《翰林要诀·变法》(论情性)
[元]陈绎曾
 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清和肃壮,奇丽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净,气自然清;笔墨不滞,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澹;八种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穷矣。
《续书谱》(论情性)
[宋]姜夔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的《送高闲序》。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乘有合,合则流媚,乖则疏。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全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山谷文集》(论情性)
[宋]黄庭坚
 幼安弟喜作草,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六体书论》(论情性)
[唐]张怀
 若顺其性,得其法,则何功不克,何业不成。
《指意》(论情性)
[唐]李世民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用锋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沈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也,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笔论》(论情性)
[汉]蔡邕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