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飘渺斋 2017-03-12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黄帝问道:我想听您对九针的解释和虚实补泻的机理。

    岐伯回答说:针治虚证当用补法,针下会有热感,因为正气充盛则针下必定发热。针治实证当用泻法,针下会有凉感,因为邪气消散则针下必定发凉。血液内有积聚已久的邪气,则当针刺放出恶血。

    对体内邪气旺盛的病人,医生应当用泻法进行医治,拔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以让病人体内的邪气散出。所谓徐而疾则实,是指医生拔针要慢,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让病人体内的正气无法外泄;所谓徐而疾则虚,是指医生拔针要快,出针后不按闭针孔,让病人体内的邪气可以外散。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这里所说的虚实,是针对气至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而言。

    似有似无,是指针下气至快速且不易被发觉。

    审察先后,是说要明了疾病的标和本。

    掌握病的虚实,虚证对应施用补法,实证对应施用泻法,医生在治疗时不能违背此针法准则。

    倘若医生无法很好地掌握此准则,那就会偏离正确的治疗法则。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虚实补泻的要点,是灵活地使用九针,由于九针的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它们各适应不同的疾病。

    补泻之法的选用应当与人体气的来去开阖相对应:气来时为开,应当采用泻法;气去时为阖,应当采用补法。

    九针的名字各不相同,其形态也各异。医治时,医生应当依据治疗的需要,充分发挥九针各自的补泻功用。

    针治实证应当用泻法,医生下针后要留针,等针下有明显的寒感时,才能拔针。针治虚证应当用补法,医生在针下有明显的热感时,才能拔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蹻足胫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得经气后医生应当谨慎守候,不要改变针刺手法。医生定针刺的深浅时,需要事先明了疾病的部位是在人体的浅表还是在内部。针刺虽然有深刺和浅刺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候气方法没有什么差别。

    医生行针时,应如临近深渊般小心谨慎;持针时,其手应像抓着老虎般坚定有力;下针时,思想不可分散,应当集中精力注意观察病人,不能左右张望,此外还需注意,针体一定要保持端正直下,不能倾斜;下针后,一定要盯住病人的眼睛以约束其精神冶活动,从而使病人的经气能够循行通畅。

    三里穴,位于人体膝下外侧三寸处。跗上穴,位于人足面之上举膝易见处。巨虚穴,位于人翘足时小腿外侧肌肉下陷处。下廉穴,位于人体小腿外侧肌肉下陷处的下面。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黄帝说:我听闻九针和天地四时以及阴阳是相合的,现在请您阐释这些理论,使它们可以传到后世成为治病的常法。

    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各部分与这些是相对应的。而针具也应合人体的不同疾病被制作成不同的样式,所以有九针之名。

    具体来说,人的皮肤位于体表,保护全身,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柔软厚实,如同厚软的土地;人之脉的盛衰和人的壮老相应合;人的筋约束全身,其各部分功能不同就像一年的四时一样;人的声音和自然界的五音相应合;人的脏腑阴阳之气的配合,和六律六吕高低有节的情况类似;人的牙齿和面目排列得如同天上星辰;人的呼吸之气,就像自然界的风;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遍布全身,就像自然界的众多河川纵横交错地分布在九州的土地上。

    因此九针中,第一支针叫做镵针,用以刺皮;第二支针叫做员针,用以刺肉;第三支针叫做缇针,用以刺脉;第四支针叫做锋针,用以刺筋;第五支针叫做铍针,用以刺骨;第六支针叫做员利针,用以调和阴阳;第七支针叫做毫针,用以补益精气;第八支针叫做长针,用以驱除风邪;第九支针叫做大针,用以疏通九窍,驱散全身上下三百六十五节间的邪气。这就是所谓的九针各有其效用和适应病症。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人的心意与八方之风相应合;人的正气的循行与天之气的运行相应合;人的发齿耳目五声与自然界的五音六律相应合;人的血气阴阳经脉与大地相应合;人的肝气通目,与九之数相应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