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出《岳阳楼记》的范仲淹竟然没有来过此地

 半城湖之缘 2017-03-12

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的老部下藤子京因被人诬告贪污“公使钱”而被贬官到巴陵郡。在巴陵期间,他召集民夫,重修了岳阳楼。完工后,他想要范仲淹为重修后岳阳楼写一篇记文。他写了一封《与范经略求记书》,并随信附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派人送给远在邓州的范仲淹。

此时,范仲淹也因为遭人排挤,在邓州作知州。当他收到藤子京寄来的《与范经略求记书》时,便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名篇《岳阳楼记》。全文贯穿一个“忧”字,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也成为后世一切爱国志士的行为标准。

写出《岳阳楼记》的范仲淹竟然没有来过此地

俗话说“文如其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表达的忧乐情怀和高尚情操,一如现实世界中的他。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随母亲到了一个朱姓家庭,名字也改为朱说。待到年龄稍长,知道自己身世后,遂泣别母亲,出外求学,决心改变现状。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通过《宋史》本传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少年时代的求学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或许,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激发了他奋发的毅力,并最终获得成功,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母亲寄人篱下的处境。

范仲淹为官一直以敢言直谏为天下士民所重,也因此而数次遭到贬谪,每贬谪一次,他的威望就愈高,在当时的朝野有“三光” 美誉。

天圣七年,刘太后欲在冬至日在朝堂接受百官朝拜,仁宗带领百官为其上寿。范仲淹极言其不可,同时上疏要求刘太后还政于仁宗赵祯得罪刘太后被外放。同僚们在给他送行时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

景祐元年,仁宗要废郭皇后。先是,仁宗宠幸的尚美人语言之间有冒犯郭皇后的地方,皇后不胜忿,在打尚美人时误打仁宗,因此仁宗决意废之。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赞成仁宗废后。范仲淹等十余名大臣认为皇后只是误伤,并无大过,不应废掉,惹恼仁宗和宰相吕夷简,第二次便贬到睦州。送行的人们举酒对即将远行的范仲淹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

范仲淹的第三“光”是跟宰相吕夷简交恶,被贬到饶州。这次送别,虽然受到吕夷简的干扰,但还是有不少人前来,大呼“范君此行,尤为光耀。”

从范仲淹的三次被贬人们对他友好的态度,可见其人格魅力。后世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南宋的吕中说“先儒任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观其所学,必以忠孝为本。其所志,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则把范仲淹看做宋人砥砺名节的模范和导师“至范文正公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近代胡适对范仲淹提出并终生践行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极为赞赏。

正是有了怎么多优秀的品格,他才能写出如《岳阳楼记》这样带有强烈政治理想,气象万千的共鸣之作。

后世有人根据藤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所附送的《洞庭秋晚图》,认为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如果到过,是不需要送你个图的。事实上,仅凭藤子京附送《洞庭晚秋图》就说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是没有说服力的,在范仲淹诗文中曾多次提及岳阳楼。

明道二年左右,在他写的诗中,都提到了岳阳和汨罗这些地方。如《送韩渎殿院出守岳州》:

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目,波涛废夜眠。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新定感兴五首》其四:

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

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

这两首诗,对洞庭湖的描写都极逼真,如果范仲淹没有到过此地,恐怕也很难写出这样情景逼真的诗文来。再者,从文中的“予观夫”三字来看,也绝不是在一幅绘画中就能见到气象万千、变化无穷的洞庭景色的。由此,我们推断,范仲淹去过洞庭湖,甚至岳阳楼的可能性较大。

(关注文史广记,分享更多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