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陶瓷奇葩——寿州窑黄釉瓷

 天宇楼33 2017-03-12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北齐,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我国古代很多瓷窑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像灿烂的星光闪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引起了陶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唐代寿州窑黄釉瓷也不例外,它以独特的烧造工艺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新,创烧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黄釉瓷,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唐 寿州窑黄釉瓷枕

  高8.5,长15,宽11.3厘米

  1958年芜湖市出土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枕为箱形,枕面中部微凹。底留有一圆形通气孔,黄白色胎土上涂有一层化妆土,体表施晶莹透亮的黄釉,底未施釉。枕面中央印规整的菊花纹,器型典雅。唐代寿州窑多为素面,印有花纹的寿州窑瓷器极为珍贵。寿州窑黄釉为高温黄釉,其着色剂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

  瓷枕创烧于隋代,唐、宋以后流行很广,在尺寸上,早期较短小,金元时期长。唐枕均为形短体小。因瓷枕光洁细润,质坚清凉,是古代夏令寝卧的佳品,除作为寝具外,也用此辟邪、行施按脉及随葬等等。枕分两类:一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枕,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品种;二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瓷枕,主要是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瓷、黑瓷枕等。造型最初为箱形枕和兽枕两大系统。后来又派生出建筑形枕、人形枕等。我国南北方窑场普遍烧制,而以北方为盛。


有关寿州窑的产品,真正追溯其发展历史,应该说其创烧于南北朝的初期,兴盛于隋唐中期,衰落于晚期。寿州窑早期是用还原气氛烧制青瓷,釉色为青白色,胎白质细,有微量的小砂点。


唐代 寿州窑黄釉执壶

  高23.2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9.6厘米

  1959年泗县出土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执壶在唐代又称“注子”,是当时较流行的一种酒具。喇叭口,短颈,鼓腹,八棱短嘴,双系,与嘴相对的一边置曲柄。寿州窑黄釉执壶除造型工整,制作精良外,其最具特色的是纯正的蜡黄釉色,光滑匀净,系寿州窑烧制的代表作品。

  这件黄釉执壶釉色之所以纯正莹润,十分美观,与施护胎釉有很大关系。护胎釉又称“化妆土”或“瓷衣”。它是由白净细腻、含铁量极少的瓷土配制而成。在瓷器入窑熔烧前,先将其施于胎体表面,然后再施表层釉,这种先上化妆土的技法,既可以掩盖胎料因杂质未除净而泛出的杂色黑点,又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的缺陷,提高釉色莹润和玻璃质感。寿州窑生产的黄釉瓷器都使用化妆土,再加上釉中含铁量适当,用氧化焰烧成。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该地在唐代归寿州所辖,故名寿州窑。寿州窑始烧于南朝,盛于唐代。其隋以前烧制青瓷,唐代改烧黄釉瓷,并兼烧黑釉瓷。黄釉又分蜡黄、鳝鱼黄和黄绿等色。产品不仅有执壶,还有碗、盏、杯、盆、钵、罐、枕及玩具等多种,寿州窑黄釉瓷器具有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唐人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就有“寿州瓷黄,茶色紫”等记载。


到了唐代,开始改用氧化焰烧制出独特的黄釉瓷,其特征是胎厚重,质细腻纯净坚硬,在釉下施化妆土,釉呈淡黄色,另有蜡黄,鳝鱼黄,桔子黄等釉色,色泽晶莹。器型较规整,美观大方,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当时唐代六大名窑之一。



唐人陸羽在《茶经》里曾写下“寿州瓷黄茶色紫”之句,另在《増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也有“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的记载。至于寿州窑的具体方位究竟是在何处?权伯华在《古瓷考略》中曾指出,“唐寿州窑在今安徽寿州。”这里的寿州即现今安徽寿县及淮南市上窑镇等地。多年来,在安徽淮南市的马家岗、上窑镇、金家沟以及寿县、長丰、凤台等地陆续发现属于寿州窑的窑址,一些唐代墓葬里也出土了大量寿州窑黄釉瓷,使人们对唐代寿州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寿州窑黄釉瓷是我国唐代陶瓷百花园中异军突起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瓷工业发展史上,隋代曾一度风行烧造青釉瓷,到了唐代许多瓷窑争相烧造白瓷,寿州窑既没有盲目崇尚去烧白瓷,也没有沿着青瓷烧造的老路走下去,而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另辟蹊径,烧造出别具一格的黄釉瓷。寿州窑黄釉瓷对当时安徽白土窑、河北曲阳窑、山西浑源窑、河南密县窑、陕西铜川窑以及湖南长沙窑等均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瓷噐产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