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肠病证 >腹痛

 願隨身 2017-03-13

脾胃肠病证 >腹痛

 


腹痛就是肚子疼,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凡感受寒热之邪,情志失调及食滞虫积所伤,皆可导致脏腑失和,气血阻滞,或气血亏虚,经脉失养而出现腹痛,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大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历史沿革]
① 腹痛之病首见于《内经》,且记述甚详。《素问》已认识到腹痛的病因与外邪侵袭有关,尤以寒邪侵袭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受病部位在脾胃大小肠,兼涉肝肾。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急引而痛。”“热气留于小肠,…痛而闭不通矣。”
②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将腹痛分为实寒、阳虚、实热、血虚等不同类型进行辨证施治,使腹痛成为一
完整的理论体系。
③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腹痛专立单独病候,并把腹痛分为急腹痛与久腹痛,认为病因是脏腑虚弱,寒冷之气所客,结聚不散。
④ 晋·葛洪《肘后方》记载治疗卒腹痛的方法22种,且内外结合,简便验廉。
⑤ 金元时期    刘河间提出“久病无寒,而暴痛非热”之论,认为寒病乃寒凝脉涩所致,热病乃热郁于内所成。
⑥ 明代医家
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热、虚、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并谓“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症施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泻之。”
《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腹痛的不同部位与脏腑、病因的关系,虚实、寒热、气血之鉴别,作了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⑦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的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范围]
西医学的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结核性腹膜炎、消化不良性腹痛、肠道激惹综合征等,当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病因病机]

    腹痛致病原因很多,范围广泛,必须审证以求因。腹为脾胃、大小肠、膀胱等所居之处,并为手足三
阴、足少阳、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部。因此,腹痛主要为有关脏腑、经脉感受外邪侵袭、饮食不
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证指南医案·腹痛》指出:“腹处乎中,痛因非一。须知其无形及有形之为患。”现将腹痛的病因病理,从以下诸方面,分别加以论注。
    ① 外感时邪:寒湿暑热之邪侵入腹中,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故不通则痛。

    ②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胃损脾,食滞内停;恣食肥厚辛辣之品,酿生湿热,湿遏热结,蓄积肠胃;

或过食生冷,遏阻脾阳,均可影响脾胃健运,使气机失于调畅,腑气不通而引起腹痛。

    ③ 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或恼怒伤肝,木失调达;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或肝气横逆,乘胃
犯脾,以致肝脾不和,气血郁滞而发生腹痛。

    ④ 脾胃虚寒:素体阳虚,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或寒邪停滞,损伤脾阳,中阳衰惫,脾虚失运则气血不
足,不能温养脏腑经脉,血行迟滞,遂致腹痛。

    ⑤ 其他因素:腹部手术或跌仆损伤之后,导致气滞血瘀;或蛔虫扰动,乱肠窜胆,气机逆乱等皆可引起
腹痛。

    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很多,不外乎寒、热、虚、实四端,就临床所见,四者并非单独存在,往往

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属虚寒,或属实热等。因此,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分析其不同的病因

病机作出正确的辨证和治疗。就病机而言,虽有虚实寒热之别,在气在血之异,致痛之关键不外乎“不通则

痛”和“不荣则痛”。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诊断]
腹痛的诊断要点:
① 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不甚剧烈,且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肌紧张及反跳痛。② 起病多缓慢,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③ 腹部X线检查、B超检查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④ 应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腹痛与胃病的鉴别   

1     胃  痛     腹   痛
部 位心下胃脘之处胃脘以下
伴有症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多伴有便秘、泄泻等肠病症状



[辨证要点]

   根据腹痛的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辨别其寒、热、虚、实,属气属血,在脏在腑为最大关键。

    一、辨腹痛缓急

依腹痛病史,发生原因、时间、性质等,分辨是急性腹痛抑或慢性腹痛。前者多因寒邪、湿热、食滞、虫石所伤,表现为发病突然,疼痛剧烈,病程较短。后者多为内伤,常因病久由气及血,或脏腑虚寒,发病缓慢,疼痛不剧,病程迁延。

    二、辨腹痛性质

    ① 辨寒热

分类    寒  证    热  证
 症状腹痛拘急,疼痛暴作,遇冷痛剧,得热则减,口不渴腹痛拒按,痛处灼热,腹部胀满,身热便秘,便下痛减、烦渴引饮
 舌象舌苔白滑舌苔黄厚少津
 脉象脉沉紧脉洪数或沉实

    ② 辨虚实

 w     实     虚
病  状病势较剧,病甚难忍胀闭不通病势绵绵,或时作时止
按压反应拒按喜按喜暖
有形与否有形无形
与饮食关系饱时病甚饥饿时痛,进食缓解
与大便关系矢气或排便后痛减便后痛甚
病  程新病体壮,病程较短久病体弱,病程较长
诱  因明显
兼  症多兼气滞血瘀食积等脏腑实证多兼脾胃虚寒证
舌  象苔厚或黄厚舌淡或淡胖,苔白
脉  象沉紧弦有力沉缓或沉细弱
治疗反应补而反甚攻而愈剧

    ③ 辨气血虫食

 w     症   状    舌   脉
气滞腹痛腹部胀痛,时轻时重,痛无定处,攻撑作痛矢气后痛减,与情志有关舌苔薄白,脉弦
血瘀腹痛腹部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或按之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食滞腹痛腹部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舌苔白厚、脉滑
虫积腹痛绕脐痛,时作时止,痛甚呕吐,常有解蛔虫病史w

    三、辨腹痛部位

    大腹痛多属脾胃之病,脐以上痛,多属脾胃肠道之病。

    少腹痛多属足厥阴肝经病。

    小腹痛及脐周腹痛多属脾胃、小肠、肾、膀胱的病,虫病多见脐周疼痛。

[治疗原则] 
① 依证候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所属脏腑经络,确定治则。一般以虚实为纲,寒热为目。实热者宜调气祛邪,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虚寒者宜温中补虚。为治疗腹痛的基本大法。
② 腹痛者多为气分先伤,气滞不通,伤及血络,形成气滞血瘀,故理气中佐以活血,祛瘀中辅以行气,以增强止痛效果。
③ 注意通补关系,不通则痛者宜通利,不荣则痛者宜温养。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
根据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对缠绵不愈之腹痛,尤为常用。


辨證论治
  症状病机治法主方
主症兼症
寒邪内阻证腹痛急暴,遇冷则甚,得温则缓,怕冷,卷卧,苔薄白,脉沉紧口不渴,大便溏薄,或秘结,小便清利寒邪伤中,气机郁滞温中散寒天香正气散
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痛甚,得食或休息后痛减,苔淡苔白,脉沉细大便溏薄,怕冷,神疲,气短脾阳不振,寒从内生,脉络失养甘温益气,温中散寒小建中汤
气滞血瘀证气滞证脘腹或胁下胀痛,攻窜不定,舌苔薄,脉弦或弦细痛引少腹,胸闷嗳气,恼怒忧虑,疼痛易作肝气郁结,逆而乘脾疏肝调气柴胡疏肝散
血瘀证腹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而拒按,舌质紫暗,脉细涩腹部疼痛,经久不愈血络瘀阻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湿热积滞证腹痛突然,持续加重,或阵发剧痛,腹痛胀满,拒按,口干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身热,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或呕恶湿热内结,腑气不通清化湿热,通腑导滞大承气汤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于粳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用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常见寒证腹痛加减

脐中痛甚,喜温喜按肾阳不足,寒邪内侵温通肾阳通脉四逆汤
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下焦受寒,寒滞肝脉温肝散寒暖肝煎
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散内外之寒乌头桂枝汤
胁下腹部偏痛,伴手足厥逆,大便不通,脉紧弦寒实内结,阳气不通,升降之机痞塞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清水寒邪上逆和中降逆附子粳米汤

    处方举例: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炒陈皮10克,台乌药10克,紫苏叶10克,炮干姜



·湿热积滞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此方峻下实热燥结,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方中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四味相合,有峻下热结之功。本方适宜热结肠中,或热偏盛者。若燥结不甚,大便溏滞不爽,苔黄腻,湿象较显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若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若兼食积者,可加莱菔子、山楂以消食导滞;病程迁延者,可加桃仁、赤芍以活血化瘀。
处方举例:厚朴6克,生大黄10克(后下),玄明粉10克(冲),枳实10克,广木香6克,杭白芍15克,甘草6克。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
方中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尚可加木香、莱菔子、槟榔以助消食理气之力。若食滞较轻,脘腹胀闷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滞。若食积较重,也可用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化裁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枳实导滞丸是由保和丸加味化裁而来,燥湿健脾药由半夏陈皮改为白朮,直接用利水药泽泻,下气消积药则由莱菔子强化为大黄与枳实;原本保和丸中的清热药不多,只有连翘散结清热算是,枳实导滞丸中就改为黄芩黄连。
除了共有健脾消食的茯苓与神曲,枳实导滞丸比保和丸在清热、下气、利湿方面都用了更强的药。整体的作用也从消导饮食积滞进一步变成荡涤实积,行气散结。
枳实导滞丸      来源 内外伤辨惑论
大黄30克  枳实15克  神曲15克  茯苓9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白朮9克  泽泻6克  
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或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服。
伤食,东垣
【功效】
消导积滞,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食滞證,表现为胸脘痞满,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等。
【方义】
方中大黄重用,荡涤实积,为主药。枳实行气散结,导滞除痞,为辅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止泻;白朮健脾燥湿,共为佐使药。
【现代应用】便秘。


·气机郁滞
症状: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若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加川栋子、郁金以助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川栋子以理气散结止痛;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以疏肝调脾,理气止痛;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以暖肝温经,理气止痛;肠胃气滞,腹胀肠鸣较著,矢气即减者,可甩四逆散合五磨饮子疏肝理气降气,调中止痛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
香附5克  白芍5克  柴胡6克  川芎5克  枳壳5克  陈皮6克  甘草2克  
【功效】疏肝理气、和血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疼痛、寒热往来或嗳气、泛酸或乳房胀痛、舌偏暗、苔薄、脉弦涩。

【方义】

本方为四逆散加陈皮、香附、川芎、而将枳实易枳壳而成的。除具有疏肝健脾之功外,更有行气活血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陈皮、香附,行气散结;芍药柔肝养血敛阴;川芎乃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可行气;炙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养血,活血止痛之功效。

【辨证要点】

  1. 胸胁胀痛。
  2. 口苦。
  3. 嗳气。
  4. 舌偏暗。
  5. 脉弦涩。

【加减】 

  1. 血虚者:加当归、生地、熟地。
  2. 血瘀甚者:加丹参。
  3. 肝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
  4. 心火偏旺:加莲子心、黄连。
  5. 行经乳房胀痛:加王不留行。
  6. 胆结石者:加郁金、鸡内金、山查、金钱草、大黄。

【现代应用】慢性肝炎、胆结石、慢性胃炎、乳腺增生、胃、十二指肠溃、肋间神经痛、胃神经官能症、痛经、停经后症候群。

 

 ·瘀血阻滞

主症:腹痛经久不愈,痛势较剧,状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
兼症:腹部胀满,面色晦暗或青灰,唇黯。
舌脉:舌质青紫,脉弦或涩。
分析:瘀血阻滞。由气滞日久而导致血瘀,血属有形,固定不移,初病在气,久痛入络, 瘀血阻滞故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拒按。瘀血内阻,新血不生故面色晦黯,唇黯。舌质青紫或瘀斑,脉涩乃瘀血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养营活血;生蒲黄、五灵脂、没药逐瘀止痛;血得温则行,故用肉桂、干姜温经暖营;小茴香、元胡理气止痛。如有包块者加桃仁、红花、莪术,若腹部手术后作痛者加泽兰、红花。若属跌仆伤后作痛者加王不留行、三七粉、云南白药。如瘀结于腹,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者可加水红花子、陈葫芦、泽兰,或用隔下逐瘀汤。
处方举例:酒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没(各)3克,肉桂4克,小茴香10克,桃仁10克,炮姜6克,乌药10克。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小茴香3克  乾姜1克  延胡索3克  没药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肉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  五灵脂6克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
少腹瘀血结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结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月来三、五次连续不断,断而复来,经色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方义】
方中肉桂,乾姜,小茴温经散寒,通达下焦以散少腹胞宫之寒;延胡行气散瘀,消肿止痛;蒲黄,五灵脂合用名曰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取其活血祛瘀力强,五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活血养血,使祛瘀而不伤新血;川芎乃血中气药,配赤芍活血行气,散滞调经。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效为妇科常用之方。
【辨證要点】
下腹血瘀。
月经有血块来时刺痛。
【加减】
经痛挟寒湿者:加苍朮、茯苓、薏苡仁。
经痛阳虚寒疑者:加巴戟天,仙茅。
行经胸胁乳房胀痛者:加郁金,川楝子。
行经腰酸膝软者:加续断、牛膝、杜仲、桑寄生。
气虚者:去五灵脂、川芎加黄耆、党参、白朮。
症瘕气滞者:加香附、乌药。血瘀偏重者加三棱,莪朮,牛膝。
不孕症:寒瘀阻胞脉而致不孕者:加乌药,菟丝子,香附,桑寄生。
【注意禁忌】
下腹无瘀血及孕妇慎用。
【现代应用】
本方扩张血管,缓解平滑肌痉挛,抗凝血,镇痛,消炎。用于痛经、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泌尿系结石、下腹部挫伤。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分析:脾胃虚寒。素体阳虚或寒湿停滞,损伤脾阳,内失温养,气血运行不畅,故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中虚更甚故病情加重,得食及休息后阳气暂复故稍减,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化源不足,气血亏少,肢体失养,则神疲乏力,面色不华。中阳不足,卫外不固,则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弱,亦为脾胃虚寒之征。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小建中汤为主方。方用桂枝配饴糖,生姜配大枣温中补虚;芍药配甘草和里缓急。六味配合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凑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如见精神倦怠,或大便虽软而艰难者,为气虚无力,宜黄芪建中汤;若血虚明显,面白唇淡,爪甲不华者用当归建中汤;若虚寒腹痛较重,腹中寒上冲皮起有头足,痛不可近者用大建中汤温中补虚,散寒止痛;若兼有肾阳不足之证者,属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以温补脾肾;若脾胃虚寒不著,但见脘腹隐痛、气短、面黄体倦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处方举例:炙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饴糖30克(烊化)陈皮10克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清?吴仪洛《成方切用》
四君子汤治一切阳虚气弱。脉来虚软,脾衰肺损,饮食少思,体瘦而黄,(或痿白无采。)皮聚毛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及脾胃不和,泄痢虚饱。人参、白朮(土炒)茯苓(二钱)甘草(一钱)加姜枣。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朮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名异功散,(钱氏)调理脾胃。再加半夏以燥湿除痰,名六君子汤。治脾胃气虚,饮食不进,致成痰癖,不时咳唾,或胃气虚寒,动成呕恶。凡虚疟及诸病后,(惟真阴亏损者,大忌用此培土之剂以伐肾水。)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治虚寒胃痛,或腹痛泄泻。
香砂六君子汤 来源时方歌括
【制法用量】
木香7克  砂仁3克  陈皮3克  半夏12克  党参10克  白朮20克  茯苓20克  甘草7克  生姜10克  大枣4枚  
【功效】益胃补中、理气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湿阻气滞。胸脘痞闷,食后腹胀、不思饮食、呕吐嗳气、泛酸、苔白腻、脉濡弱。
【方义】本方系六君子汤加入木香、砂仁而成。方中人参健脾益气、白朮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脾;甘草益气和中;半夏理气化痰;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木香健脾行气,化滞止痛;砂仁化湿醒脾,行气和胃。
【辨證要点】胃脘痞闷。纳呆喜热汤。嗳气泛酸。苔白腻。脉濡弱。
【加减】
脾胃虚寒甚者:加吴茱、乾姜、肉桂。
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附子。
兼表證者:加防风、苏叶、柴胡、白芍。
纳呆:加山查、麦芽。
泛酸:合乌贝散。
湿盛水泻:加葛根、滑石、薏苡仁、苍朮。
【现代应用】
本方抗溃疡,增强胃肠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止痛。用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弛缓、胃下垂、胃癌、胃酸过多、慢性腹膜炎、食欲不振、氮血症

【转归预后】

腹痛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其所属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消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腹痛急暴,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虚脱之象,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

【预防与调摄】

腹痛预防与调摄的大要是节饮食,适寒温,调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温,虚痛者宜进食易消化食物,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积者注意节制饮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腹痛有大腹、胁腹、少腹、小腹之分,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文献摘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溜,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其后。”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寿世保元·腹痛》:“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证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迫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凡三焦痛证,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共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现代研究】

·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焦氏等经17年研究,单用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314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适应症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某些并发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早期一般情况较好,血压稳定,腹腔渗液不多者。治疗方法是人院后不用胃肠减压,不严格禁食,尽快给病人月艮单味大黄汤lOOml,每1-2小时服1次,每日5—8次,直至腹痛等症状显著减轻后逐渐减量。一天内所用大黄的最大量为1700ml,合500g,如有呕吐则吐多少补多少,严重者则加用大黄汤灌肠,或用针灸等止吐。病情重或伴有并发症时则加用抗生素,体征消失后采用精黄片,每次3片,每日1-2次,保持每天有1-2次大便,作巩固治疗直至出院。结果单味大黄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89例全部有效,其中显效率达87.54%。中西医结合重用大黄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5例,有效19例。在有效的水肿型病例中,平均2天内尿淀粉酶恢复正常,3.5天内腹痛消失,4.5天内发热消退,白细胞增高者平均4天内恢复正常,43例黄疽平均5.6天内黄疸消退,92例胆石症胆囊炎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随着急性胰腺炎的治愈胆囊炎也获治愈。单味大黄与复方西药随机对比.,其结果在腹痛消失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均较西药组明显缩短(P均<0.05)[中医杂志1994;35(3):172)。裴氏用大柴胡汤加减,基本方用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白芍、苏梗、生大黄、玄明粉等,并配合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强刺激留针30分钟,治疗急性胰腺炎216例,其中6例出血型加用西药,结果水肿型210例全部治愈,出血型6例中痊愈3例,死亡3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23(6):252儿茅氏以柴胡、枳实、黄芩、赤白芍、丹参、香附、郁金、生大黄、蒲公英组成的胰胆合剂,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120例,结果痊愈110例,好转10例,体温平均3—5天降至正常,腹痛及压痛5-7天消失,症状体征1周内基本消失,血淀粉酶3天降至正常。血象、肝功能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j匕京中医1987;(6):33)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周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是脾阴虚损,补脾益阴忌用温燥;虚实夹杂,理中清肠寒热并用;肝脾不和,抑肝扶脾兼调情志。认为脾阴虚的表现为:大便溏泻,进食生冷油腻加重,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唇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治宜补脾阴,健脾运,禁用香燥温药。常用药有太子参、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炙鸡内金、生麦芽等[新中医1997;29(8):6)。

俞氏等对自拟健脾疏肝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健脾疏肝汤药物组成为:黄芪、薏苡仁各20g,白术、党参、茯苓各20g,当归、生地、赤芍各12g,郁金15g,川栋子、木香各log。腹痛甚加延胡索20g,白芍30g;粘液便加儿茶、煨诃子各15g;便秘加火麻仁、草决明各20g。每日1剂,20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安定和普鲁本辛,其中便秘者给予果导片,腹泻者给予鞣酸蛋白。结果治疗组46例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16例,好转18例,无效12例,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好转9例,总有效率达93.5%。对照组30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显效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健脾疏肝汤对胃肠功能有良好的职向调节作用,即能降低小鼠小肠碳末推进百分率;抑制肌注新斯的明的小鼠胃肠推进运动的加快,也能抑制离体小肠的自发活动,对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的肠管收缩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且可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使失常的肠管运动机能趋向正常[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1):10]。

李氏等用中药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2例,并与用西药保留灌肠的对照组49例作了对比观察。治疗组中若以腹胀、便秘为主要症状,用工号方:干漆炭2g,马钱子2g,郁金4G,;炒枳壳12g,酒大黄3g,白及粉12g,青黛6g,元明粉2G。上方共研细末,每次5g,加在lOOml生理盐水中备用。若以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为主要症状,用Ⅱ号方:金银花24g,马尾连18g,黄柏18g,秦皮15g,炒肉豆蔻15g,陈皮9g,防风6—9g,白芍18-30g,当归9-12g,甘草9-12g,小蓟12g,每剂煎成lOOml备用。对照组以硫糖铝糊剂、硫糖铝合锡类散、羟乙唑糊剂行保留灌肠。两组均于每日睡前排便后行保留灌肠,14-20次为l疗程,停3天后续第2疗程治疗。治疗结果:治疗组52例,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27例,好转22例,无效3例;其中好转的22例,于继续治疗第2个疗程后显效12例,余10例仍为好转。治疗组显效率75,0%,对照组36.7%。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方中所用干漆、马钱子剂量较小,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中医杂志1993;34(1):39]。

脾胃肠病证 <wbr>>腹痛

  许多人一遇到紧张情况肠胃就会不舒服,或者感觉腹痛。一有痛感就上厕所,大便后仍有排不净的感觉,多次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网传中南海首席国医路志正指出,这些人其实是患上了一种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的肠胃敏感症,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这种疾病在症状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往往因情绪的波动而激发,是十分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

人体的肠胃也会“过敏”,就像对花粉过敏的人闻到某些花粉花香就会喷嚏连天,肠胃也会因为一些紧张刺激而 b生腹泻的“过敏反应”。路志正介绍,他用一水一粥一汤方案,可以调养此病。

姜归糖水:当归15克、生姜15克、红糖15克,加适量清水煮后饮用,适用于虚寒腹痛。

茯苓栗子小米粥:茯苓20克、栗子15克、小米50克。先将茯苓及栗子研成细末,然后置于锅中,加水适量,和小米同煮成粥食用。

荔枝扁豆汤:荔枝10枚、扁豆30克。荔枝去壳取肉,与扁豆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即可,喝汤吃荔枝肉。在食用上方时,一定要忌酒和辛辣。

核桃炒红糖治疗老胃病:治疗慢性胃炎,最关键的是杀灭幽门螺杆菌,有多种中药均对幽门螺杆菌有杀灭抑制作用,其中又以黄连为最强。黄连泡水连服治疗慢性胃炎很有效,但黄连最大的问题是泡水后喝起来太苦,很多人受不了这种苦味,幸好还有其他的中药可选择,如甘草、蜂蜜,杀幽门螺杆菌效力虽然没有黄连强,但是口感好,坚持服用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有两个方子,都是家庭厨房必备的一些东西,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个偏方是豆腐鸡蛋壳,材料就两种,豆腐和鸡蛋壳。首先取新鲜豆腐适量,洗乾净的蛋壳6克,然后将蛋壳研磨至粉末状,再拌入豆腐调拌均匀,食用即可,每日服用两次最佳。这个偏方用蛋壳, 蛋壳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和钙物质,对于中和胃酸、治疗胃痛等有奇效。

第二个偏方是核桃炒红糖。核桃要选取新鲜的,大约7个,砸去外壳取出仁,然后切碎,在砂锅内温火炒至淡黄色,再放入5克左右的红糖抄拌几下即可出锅,趁热吃下。每天早晨空腹吃,半小时后才能吃饭和喝水,此方子需持续用12天,中间不可中断。第二个方子吃两天,会明显感觉好多,继续服用不到两周,就会感觉自己又活力四射了。



腹痛
、腹瀉
橘皮、檸檬、柳橙、枳、柚、各種柑橘類未成熟者,或薏苡仁、淮山、蓮子、空心菜、蓮藕及葉、菱角、茭白筍、各種菇,尤其靈芝


腹痛的饮食
  腹痛患者当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可少食多餐,忌食一切油腻坚硬之物。
  饮食疗法
  (1)生姜粥:生姜15克(打碎),放碗内,加入沸热粥,加盖煽片刻,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寒邪内阻型腹痛。
  (2)大黄蜜糖水:大黄15克,加沸水200毫升泡15分钟,加蜂蜜适量,代茶饮用。适用于湿热壅滞腹痛。
  (3)黄芪良姜糯米粥:黄芪20克,高良姜6克(研末),糯米100克,红糖适量。将黄芪与糯米煮成熟,再加入高良姜末及红糖煮片刻,趁热服食。适用于中虚腹痛。
  (4)干姜粥:干姜3克,高良姜3克,粳米60克。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早晚各1料。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腹痛


「慢性腹痛」中医食疗

慢性腹痛
大多是属于功能性腹痛,包括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以及心理压力所造成,通常做适当处理之后都能获得改善。只要没有长期发烧、呕吐、腹泻、血便、体重减轻等异常现象,并不需要过度担心。

腹胀一般是由于胃肠道内存在过量的气体,以腹部胀大为特征。腹胀一般伴随腹痛或者其他胃肠症状同时出现。

通则不痛,以「通」字立法,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辩证选用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清热、攻下等法。

病因病机
慢性腹痛病因: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
病机: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瘀滞;脏腑亏虚,经脉失养
病性:多本虚标实

临床表现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
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
气滞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拒按,入夜尤甚
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按之有形,得食则甚
虚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而痛甚
伤食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呕吐未消化食物

如何避免腹胀
1.少食高纤维食物
2.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3.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
4.克服不良情绪
5.注意锻炼身体
6.适度补充纤维食物

保健食疗

山神粥
【材料】山楂60克、神曲20克、粳米40克
【做法】用纱布将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去药包,加入粳米煮成粥,熟时加入红糖10克调味服食
【功效】具胡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功效,适合消化不良的慢性腹痛和腹胀患者

黄芪饴糖粥
【材料】黄芪10克、大米50克、适量饴糖
【做法】将黄芪洗净,加入适量水煎煮取汁,然后加入大米煮成稠粥,加入饴糖调味,早晚温热后各服1次
【功效】适用于气虚型慢性腹痛

莱菔子汤
【材料】莱菔子、槟榔各二钱、生姜3片
【做法】将莱菔子炒黄,与槟榔一起打碎,加水煎成汤约30分钟,然后放入姜片,盖上盖子闷2至3分钟,喝汤汁,温热时服用
【功效】以治疗气滞性腹痛腹胀伴大便难下

良姜炖鸡
【材料】公鸡1只、高良姜10克、草果10克、陈皮4克、胡椒4克、葱、酱油、糖色、精盐、味精各适量,醋少许
【做法】将公鸡洗净剁成块,放入沸水锅内出水。葱洗净后切段,高良姜切成片,草果用刀拍裂口。将炖锅置火上加水适量,大火烧开,把鸡块、高良姜、草果、陈皮、胡椒、酱油、糖色、葱、醋放入锅内,烧开后改小火炖30分钟,加精盐再炖10分钟左右,熟时放味精搅匀,即可食用,每日一碗
【功效】健脾益气、散寒温中的功效,适用于虚寒性腹痛,在冬春交替时食用更为适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