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贤春解读中华大秘密之二十先天之气和干细胞

 昵称7614349 2017-03-13

  中医用“气”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气学理论,并延续发展至今。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多少年来着实让人费解。随着半个世纪来人体干细胞的发现,以及近年来干细胞的研究成果,越来越证明中医关于“气”论假说的合理性。

        传统中医以气为万物的本原,不但生命起源于气,人体更是气的聚合。《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天地之气”的产物。人体的构成,实际上亦是以气为最基本的特质基础。由于受古代科学水平的限制,无法进行微观观察,把一切肉眼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细微物质都归为气。对人体来说,细胞肯定为细微物质,细胞即气。从中医历代大量的论述中,不仅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细微物质,而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精微与细微的差别,就在于精微是细微中的精华、骨干,按现在理解,当然指干细胞无疑。从细胞学角度看,能“维持生命活动,具有很强活力”,也非干细胞莫属。中医认为每个人都是禀承父母之精气而生,即精化气。何谓“精气”,中医认为“气之精也”,即指气之精粹,相当于未分化的干细胞,如受精卵、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这里所指应是受精卵和胚胎干细胞。《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上述说法与现代干细胞研究结果是相当吻合的,即人在胎儿期干细胞的演化过程中脑的生长先于循环系统和其它系统。

       干细胞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早期是在实验生物学领域进行理论研究,近几年来干细胞研究与组织工程结合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生长点之一,在细胞治疗、干细胞和器官移植,组织工程等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激发了人类探索生命科学的无尽遐想。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特殊细胞,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中,其功能是负责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和修复组织损伤,干细胞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与个体生长发育,细胞再生,疾病和衰老密切相关。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受精卵是最早的干细胞,由桑椹期形成胚胎干细胞,经过分化、发育成各种脏器,各种组织的干细胞分布全身。成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保留了胚胎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增植潜能,几乎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如血细胞、肝细胞,肌肉细胞等。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干细胞是残留于人体的胚胎干细胞。现代科学发现骨髓干细胞的存在是近10多年的事情,而中国在2000多年前即有对骨髓干细胞的记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说:“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这里所说的“骨髓之气”就是指骨髓干细胞。干细胞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是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干细胞的崩溃就意味着生命的完结,相当于中医的“气绝”。“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医门法律》便以“气聚而形成,气散则形亡”来表述。

       中医学认为不仅人体是干细胞聚合而成的,而且各种生命活动,包括人的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心理现象,也是由干细胞的运动所产生的。古代著名医家,如刘完素、张介宾等都强调:“气中生神”、“气能生神”。同时认为不好的精神心理活动会影响到干细胞系统功能状态,如“怒伤气”、“七情内伤”等。

       中医认为人体是气化结构,即干细胞演化的结构,中医抛弃解剖结构形态,在气化脏腑经络的理念中不断深化自己,在古代来说是非常的聪明之举。当代干细胞研究认为人体是由干细胞演化而来的,干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种子”细胞,干细胞是人体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人体所有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增殖潜能是近几年才被发现的,被科学界和医学界认为是振奋人心的重要突破。在这方面传统中医在古代即有所认识,中医的气化理论是最好的说明。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相当于干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迁移。中医有精和气之分,中医认为“精能生血”、“气能化血”。“精能生血”,即指受精卵、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可直接生成为造血干细胞。“气能化血”,即指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可转化为血液细胞。“精乃气之子,……积气以成精”(《脾骨论》),精成之后,又可化而成气,“盖精能生气”(《类经》),精化气即指干细胞的高度增殖能力。“人生之本,精与气耳”(《类经》),精以气为源,气以精为本,精又以气为用。中医还认为“气亦生精”,即一般干细胞甚至普通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胚胎干细胞,这已被当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中医的气化还包括气化形、形生形、形化气等形式,干细胞聚合为有形之物,聚合为人这是气化形的一种形态。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还可分化为心肌细胞、肝细胞、肌肉细胞等,这是气化形的另一种形态。目前已经证实人体一个组织的细胞,还可分化成另一个组织的细胞,如心脏干细胞可分化为肝细胞等,这就是形生形。“形生气”是被古人认识的一种细胞逆分化,目前已有初步认识。我国青年外科专家付小兵率先在国际上报告人体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即表皮细胞可逆分化转变为表皮干细胞。

       中医把气主要分为如下六种:一是宗气,指主司循环和呼吸的干细胞;二是中气,即“中焦之气”,指主司消化的干细胞;三是元气相当于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四是营气,是运行于血脉中的干细胞;五是卫气,相当于皮肤干细胞;六是脏腑之气,即相应脏腑的干细胞。所有的气组成一个气的系统,即干细胞系统,通过三焦的“气化”,而完成系统的运转,通过经络的流注而敷布全身。传统中医认为干细胞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和营养作用等六个方面。所谓推动作用是指干细胞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脏腑经络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的作用。所谓温煦作用,是指干细胞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体温的恒定、脏腑经络的功能、血液循环等都要靠干细胞系统提供的热量来维持。所谓防御作用,主要指干细胞系统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功能。所谓固摄作用,主要指干细胞系统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所谓气化作用,指通过干细胞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主要指干细胞的增植和分化以及干细胞系统运转带来的变化。所谓营养作用,主要指干细胞系统为人体脏腑组织提供营养物质的功能作用。干细胞系统的六个功能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对人体来说,中医的“气论”是干细胞系统理论,“气”是干细胞,气分阴阳,阴阳是什么?“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中是否存在“阴物质”和“阳物质”?探讨阴阳的本质,多少年来一直是中西医重点研究的课题,但至今收效甚微。1973年,美国一生物学家提出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CMP)是阴阳的物质基础的观点,我国学者也在类似思路指导下,进行大量临床的实验室的研究,由于找不到专属的特异性指标,结果难以形成共识。如果我们认为人体的“气”是干细胞,那么气分阴阳,阴阳一定是围绕干细胞的两类物质形态。中医经典理论认为“阴藏精”,“阴成形”,“阳化气”,这是指阴阳的性质,即是阴包含有未分化的干细胞“精”,是组成人的形体的元素,阳的作用是“化气”,即促进干细胞的发育、增植和分化。就位置和表现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者”,“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里的阴确指未分化的干细胞无疑,而在未分化的干细胞外面,“阴之使”,起“卫外”,“化气”作用的阳是什么?现代科学有明确的结论,就是指干细胞发育、分化、增殖的微环境因素,主要指细胞因子,特别是生长因子。中医认为阴阳“互根”、“互生”、“互用”,现代细胞培养技术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培养液中必须有相应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细胞才能在其中存活和增殖。反之就是中医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中医还认为“阴凝聚”,“阳散开”,“阴凝聚”这里一是指凝聚的形状,二是指凝聚的特性。现代干细胞研究中观察到未分化的神经干细胞呈球形,聚集成团,这不仅仅是巧合。“阳散开”,即指细胞因子有促进干细胞分裂,使其分化的特性。中医讲究“阴平阳秘”,认为它是人体健康的本质特性。何谓“阴平阳秘”,就是未分化的干细胞和细胞因子处于最佳配置状态。“阴阳失调”“失”的是什么?失掉的就是这种最佳配置状态。未分化的干细胞和细胞因子配置不恰当,任何一方偏盛偏衰,都会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或“阴阳俱损”等相关病证。中医认为阳具有激发和温煦的作用,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做为阳物质的细胞因子,含有极大的能量,而且主要是含热能,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主要靠这种热能的维持和调节。正常情况下,等待分化的干细胞和细胞因子之间处于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最佳配置状态。然而平衡是相对的,两者在数量上常常处于增加或减少的动态变化中,有时等待分化的干细胞增多,细胞因子减少;有时是细胞因子增多,等待分化的干细胞减少。这就叫“阴阳消长。”两者在彼此增加和减少的变化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医认为“阳主热,阴主寒”,即是说细胞因子提供热能,干细胞消耗热能。如果在一定时间内细胞因子过多,等待分化的干细胞少,就会出现热能过甚,即“阳胜则热”,热能过甚就会造成干细胞损害,即“阳胜则阴病”。临床证状即表现为恶热喜冷、发热、口渴等实热之象。反之,等待分化的干细胞多,细胞因子少,热量不够,即“阴胜则寒”,就会对细胞因子造成损害,即“阴盛则阳病”。常常表现为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瘀等寒象。干细胞和细胞因子长时间彼此反复增加或减少,最后的结果就是“阴阳俱损”、“阴阳两虚”。在人体中干细胞和细胞因子随年龄增加绝对数量均越来越少,人到老年所表现的现象就是阴阳两虚的反映。老年时期即使出现阴阳平衡,也是低水平的平衡。中医认为阴阳互根互用,即是指干细胞和细胞因子都是由受精卵分化而来,相互依存,谁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干细胞和细胞因子是相互资生和促进的相互为用关系。中医不仅认为人是气组成的系统,而且是阴阳组成的系统,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首先是辨阴阳,辨气的强弱。故《灵枢·病传》指出:“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阴阳乖戾,疾病乃起。”同时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一旦干细胞和细胞因子相互脱离(阴阳离决),生命过程便告中止,死亡接踵而至。中医还认为“阴阳互化”,即干细胞和细胞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对这种说法,现代科学目前还无法提供直接证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阳化气”的过程中,两者的能量转化肯定是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