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随笔】—— 摆渡人

 新新文学 2021-09-19


邱丽芬、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163班。

 摆渡人

  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纸质书籍的,也许会觉得是学生时代老师强迫着吞下的令人消化不良的“毒药”,而这一些人往往热衷于朋友圈极有噱头的软文,并叫嚣着:信息时代,纸质书籍已经落后且浪费资源,电子阅读器才会是“适者生存”。但一定会有更多人和我一样,明白纸质书籍所特有的、让人在躁动的时代冷静下来去思考更多关于自身关于世界的力量,它就像一个摆渡人,助我们避开很多生活的暗流,在许多快要堕入黑暗的瞬间让我们想起纸张的温润想起那些似乎被神赐予光辉的文字。

  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著名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享用着方便快捷的发明,可以搜素到数以万计的图书,甚至还附带了无数简介评价,我们可以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阅读。这看起来是一件多么完美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我在地铁上看见大多数人只是刷着无聊的娱乐八卦和看着一堆胡编乱造令人唏嘘不已的网络小说呢,为什么畅销排行版上那些经典名著总是缺席,为什么你总是很难记住阅读完的文章内容呢,为什么连我自己都下意识避开严肃的极具启发性的大块头?毫无疑问,电子阅读器消遣的功能远大于学习的功能,而在这样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世界,穷的连饭都吃不饱的孩子又如何使用电子阅读器得到信息,他们最有可能收到的还是纸质书籍。

  摆渡人是用来摆渡灵魂的,而我们内心安宁不受干扰的捧本书在灯下阅读的时候,那些被光线照亮的字句好像触动我们身体内隐藏的开关,极容易引起我们思考和共鸣。当然,阅读垃圾书籍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始终记得余秋雨在风声鹤唳的“文革”时期仍冒着生命危险溜进图书馆手抄一本本外文书籍,那时候他脸上应该是带着隐秘兴奋的光芒吧;我也始终记得王安忆回忆“插队”时期在知青群体中秘密流转的极珍贵的几本书,这时候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故事,而是一种神圣的象征,提醒着在泥潭也挣扎着漂浮起的一群灵魂;我还记得那个为数不多保存的极为完整的“天一阁”藏书楼,那是耗费几代家财苦苦维持的信仰,对书籍的信仰。在无数个或大或小的苦难时刻,那些读下去的书都被转化成力量使灵魂保持冷静自持而不狂热迷失。而这是电子阅读器难以做到的,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点开许多吸人眼球的看似有趣但丝毫不能引起思考的书,或者我们总是轻易中断某部经典的阅读。

  存在即合理,电子阅读器的出现有现实或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纸质书籍的消亡。看那么多优秀的网络小说陆续出版并畅销,看那么多人流连在书店,看很多非常发达的国家推崇纸质书籍阅读,我们就明白,这个帮助我们丰满灵魂的沉稳的摆渡人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