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档案】“令人生畏”的女校长夏景如

 汐钰文艺范 2017-03-14

民国一代影后胡蝶在天津有过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对于那段生活,《胡蝶回忆录》中写道:“八岁那年,全家在天津住了将近一年……在天津时, 我和胡珊在圣功学堂念书。学校的教规较严,白衬衫、黑裙子,上课都得规规矩矩坐着。”胡珊是胡蝶的堂妹,只有下了课的时候,走出校门,两个女孩儿才能像两只飞出鸟笼的鸟儿一样。


胡蝶和胡珊就读的圣功学堂全名为“天津市私立圣功女子学校”,简称“圣功女学”,她所讲述的那些严格校规的制定者,就是圣功学堂的校长夏景如女士。作为中国近代知名的女教育家, 她对于近代天津教育事业可谓贡献卓著。






天津市私立圣功小学为请配售教职员面粉呈天津市政府社会局文



“圣功”两字,源于《易经·蒙卦·彖传》:“蒙以养正, 圣功也。” 虽然圣功的校训为“温良恭俭”,然而正如“影后”胡蝶在回忆录中所言,该校一直以“严”著称



在天津档案馆内,至今珍藏着关于圣功女学的很多档案资料,其中最多的是当年圣功女学救济该校困难学生的资料——有1946年,校长夏景如为每月发住宿生救济粮事致教育局长呈文,还有当年校长夏景如“钤领”这些救济粮的回函等,另有一张夏景如的名片最为珍贵,名片设计十分简单朴素,竖排版最右侧为“天津市私立圣功中/小学校校长”,中间为夏景如三个字,左下角有繁体字“山东寿光”,是为女教育家在天津活动的遗迹。


夏景如(1893年-1974年),女,山东寿光人,其母在北洋女师范学堂任庶务,她本人也毕业于这座闻名于世的高等学府。早年的夏景如曾任青岛方济格女子中学教员、校长,创办青岛私立圣功女子中、小学。天津《大公报》创办人、辅仁大学校长英敛之是夏景如的姊丈。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德在胶东半岛开战,夏景如因青岛战事避乱津门,正赶上筹建圣功学校,于是被邀为创办人之一,协同筹划。1915年,原任该校校长的英怀清夫人因家政不能兼顾,辞校长职,诸校董推举夏景如继校长职。


1914年夏,圣功女学成立于法租界义庆里,也就是今天营口道黄家花园一带。“圣功”两字,源于《易经·蒙卦·彖传》:“蒙以养正,圣功也。”宋朝宰相吕蒙正,字圣功,亦源于此。虽然圣功的校训为“温良恭俭”,然而正如“影后”胡蝶在回忆录中所言,该校一直以“严”著称。如“校则”中关于食堂的规定“闻开饭铃宜速集食堂,但须俟同桌人到齐方可举箸,若逾五分钟不到者不俟”“食时以肃静为主,不得谈笑”等。


另据记载,圣功女学有很多类似教导员的老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天早晨上学时,这些老师站在校门口,对学生的容貌仪表进行严格的检查,那时圣功女学的学生制服为背心式黑裙子(稍微过膝),内套白上衣,下边则是过膝的长筒袜,头发必须是齐耳的短发,不合格者立即纠正。怎样纠正?“持剪剪短之”。



天津市私立圣功女子中学为报告教授联合国教材经过情形呈天津市政府教育局文



虽然大家都怕她,甚至有人在私底下偷偷埋怨这位女校长的管理方式缺乏人情味儿,但是从圣功女学走出来的大多数师生都很爱她、尊敬她,这种爱和尊敬就源于夏景如的自律、尽责以及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关心



对于当年夏景如校长的严格,天津档案馆馆员胡荣华在《档案中走出的女教育家夏景如》一文中这样写道,在校长主持下,圣功女学制定了严格的校规,“其中列出了学生入校必须穿校服、学生留学生头不能超过耳下一指、不许卷发烫发、晚于早晨八点入校者不许进教室、放学前不得任意出校门、住校生不得任意离校游逛等若干条款。为了用实践证明圣功的校规可不是摆设,她(夏景如)在执行校规时,绝对说一不二。她通过教室门上的小窗户来监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不认真的老师,立即给予不留情面的批评;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立刻付之以语重心长的训斥;就连打扫校舍不干净的工勤人员,也逃脱不了被罚站的惩戒。”胡荣华还说:“因管理严格,圣功学堂被同行们戏称为‘模范监狱’。因为严厉,夏景如也被教职员工和学生们贴上了‘令人生畏’的标签。校园里充满了见到她绕道走或小心翼翼的人。”


夏景如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胡荣华总结,虽然大家都怕她,甚至有人在私底下偷偷埋怨这位女校长的管理方式缺乏人情味儿,但是从圣功女学走出来的大多数师生都很爱她、尊敬她,这种爱和尊敬就源于夏景如的自律、尽责以及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关心。例如,她虽是缠足,每天清晨也都要去检查晨操。“为了一心办教育,她终身未婚;学校教职员工的父母病故时,她往往亲自带领学生前往吊唁;她虽然没有结过婚,但年轻女教师订婚或结婚时,她经常以证婚人身份出席,还曾经两次利用暑假在北京颐和园租房子,组织教师携带家属分期分批去休假,每人半个月,由学校负责食宿。”胡荣华说道。


即便身为校长,夏景如本人也有教学任务——她的古汉语知识渊博,喜好古典诗词,尤爱郑板桥的诗画,其客厅就挂有郑板桥的诗画。胡荣华介绍:“她在圣功女学教授的那门课程叫读经课,与下课后的她往往不苟言笑不同的是,上课时的夏景如谈笑风生。她给学生讲《论语》,讲起来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轻松惬意的氛围笼罩在课堂上……”



夏景如名片



“至今,在这些遣词造句略显严肃的公文话语间, 你仍能够感受到这位外表严厉的校长对师生们温暖细腻的呵护。这样的校长,大家怎能不爱她”



抗战结束后,因内战导致交通阻塞,加上政府无力调控经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众生活物资短缺。这一时期内,为了解决圣功女学师生的温饱问题,夏景如校长做了很多努力,在天津档案馆馆藏的关于圣功女学的档案资料中,记者查找到她多次向政府申请配发师生粮食和衣物的函件,其后所附的救助学生名单中,学生的年龄由14岁至21岁不等,涵盖了初一至高三所有年级的困难学生。对此,胡荣华说:“至今,在这些遣词造句略显严肃的公文话语间,你仍能够感受到这位外表严厉的校长对师生们温暖细腻的呵护。这样的校长,大家怎能不爱她?”


在圣功女学的发展史中,还有一件事凝聚了夏景如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心血。1939年,圣功女学的中学部共有学生550余人,再加上小学300余人,人满为患,为了解决校舍拥挤的问题,夏景如和校董事会多方募捐,还发动学生、家长募捐。当时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募捐册子,拿到亲戚、朋友家,拿到大马路上去募捐,有时还搞义演,学生拿着戏票到处去“化缘”。1940年秋,马场道桃园新校舍的建成,是对这位女校长和全校师生努力的回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圣功女学建校后,尤重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开展以扶危救困助学为中心的师生志愿服务活动。譬如1931年9月18日天津《益世报》记载,天津各租界及老西开学校教育联合会水灾募捐游艺会第四次常会,于9月7日在圣功小学校举行,大会决议举行水灾募捐游艺会。其执行委员会以“培才、晨光、高商、浙江、西开、广东、三八、树德、慈惠、私商、华商、竞存、树人、圣功”等14所学校校长为委员,公推“圣功”夏校长等3人为常务委员。


虽然夏校长要求严苛,却因较高的教学质量、严谨的校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圣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圣功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升入辅仁大学、北平师范、天津师范等名校,很多人成为那个时代杰出的知识女性。


图片由天津档案馆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