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城区现存茶叶老字号品牌史话

 厚德载物乾 2017-03-14

泉州自古以来茶业兴盛、饮茶成风,品茶习惯遍及城乡,“客至敬茶”至今仍是待客礼仪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泉州海外贸易兴盛,两岸交流频繁,泉州的茶叶、茶叶文化随之远播台湾、东南亚地区。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泉州城区就涌现出泉苑、仙苑、倪鸿记等茶叶行业的商贾大家,创立“水仙种”、“万应茶”、“武夷清源茶饼”等众多享誉海内外的品牌。1956年公私合营后,泉州茶叶行业各商号合营为泉州市茶叶总店。几经变迁,一些老字号生产经营一直延续至今,沁人心脾的茶香迄今仍飘荡在泉州市民和旅外乡亲身边。


泉州老君岩

“倪鸿记”武夷清源茶饼

武夷清源茶饼是泉州家喻户晓的老字号,行销至今已近200年。它师承宋元贡茶龙团凤饼,创于武夷山佛教高僧之手,有着健脾胃、消食导滞和防暑降温的良好功效,一直受到青睐,蜚声海内外。2007年被认定为第一批“福建老字号”。


五十年代老商标——武彝清源万应茶饼

武夷山区多瘴气,当地山民、僧侣饱受病魔困扰。清道光三年(1823年)武夷山清源寺高僧,结合中医学理论和贡茶龙团凤饼制作工艺,采用武夷岩茶,配合43味中药材,研制出具有特效的武夷清源茶饼,以岩茶为主原料,约占80%,中药材等约占20%,分别碾碎、研磨成粉,经加工后印成饼状,烘焙足干。由于神奇的功效,在闽北声名鹊起,供不应求。清源寺住持郑清松在寺中设生产作坊。民国初年茶饼的年产量约为2000余斤,到民国15年(1926年)年产量达4000余斤。不久颇有商业头脑的郑清松,建立清源茶厂、“倪鸿记”商号,专职于茶饼的生产经营。茶饼销路进一步打开,广销泉州、福州、潮汕、广府等,深得沿海地区百姓的青睐,武夷清源茶饼成了武夷山茶叶行业的知名品牌。


“倪鸿记”商号牌匾

武夷清源茶饼与泉州有一段亲密的情缘。清源寺住持郑清松本是泉州南安人,早年常带徒弟倪志元回泉省亲,倪志元渐渐与他的外甥女庄密娟产生男女间的爱慕之情。时值社会动荡,郑清松的老母亲年事已高,在泉州又孤单无依,颇有开明思想,郑清松就撮合了倪志元与庄密娟的婚事。婚后庄密娟在泉州照顾郑清松老母亲,郑清松师徒两人仍回武夷山生产经营茶饼贴补家用。民国19年(1930年)倪志元回到泉州,夫妻团圆,并将倪鸿记茶店移往泉州中山路。武夷清源茶饼随着夫妻的团圆,正式落户泉州。

武夷清源茶饼在泉州逐渐走向兴盛。茶饼用途广泛,可作茶饮,可当药服;气味芬芳,老幼咸宜,并有着显著的功效,深受闽南及南洋百姓喜爱。民国21年(1932年)倪志元之子倪郑重继承茶店;倪郑重善于经营,茶饼迅速打开销路,产销兴盛,年产量最高时超20000斤。





武夷清源茶饼

武夷清源茶饼的经营策略浓缩着“泉商”风格,成功之处至今仍值得借鉴:

诚实守信、树立名牌。秉承诚信为本的理念,倪鸿记在经营的30余年中,未出现过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商业欺诈等行为,在老百姓中保持着很高的信誉。值币稳定时,每斤茶饼高达2.20银元,也供不应求。

稳定货源、降低成本。即使在岩茶价格大跌的情况下也保持着茶山的种植,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同时利用“佛本同宗”的关系,同武夷山产茶的各大寺院长期保持销售关系。制茶的清源茶厂一直设在闽北的茶乡,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注重研究、提高质量。倪郑重十分注重对茶学的研究,对于茶饼大胆地进行研究与革新,秉承“自然陈放,增强药效”的中医学理论,采用陈茶为原料,生产后茶饼贮藏二三年后才出售。民国35年(1946年)将茶饼主原料由武夷岩茶改为水吉水仙,进一步提高茶饼质量。

武夷清源茶饼除了泉州外还在漳州、厦门设立代销点,充分开拓闽南市场。抗战胜利后,利用泉州台胞重要祖籍地和侨乡的优势,积极开拓台湾、南洋市场,作为首批闽台民间药材销往光复后的台湾,并在菲律宾芳茂茶店的廖梅芳、宿务时新镜店的颜昆煌、新加坡的许联成和印尼泗水的庄珍娘等处设立代销点。1946年至1948年,年产量均超过了20000斤。由于茶饼的热销,倪鸿记茶店在解放前成了泉州茶叶行业的龙头商号之一,据后来公私合营时的股本推算,倪鸿记茶店的资产约占泉州茶叶行业总资产的1/3,影响力可见一斑。


倪郑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倪郑重是活跃的爱国民主人士,努力团结凝聚工商业者支持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发动工商界恢复发展生产。倪郑重曾担任过泉州市工商联副主委、泉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代表、民主建国会泉州市委副主委。1956年开始掀起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倪郑重带头支持对私改造,把倪鸿记茶店,连同“武夷清源茶饼”秘方,毫无保留地献给政府。张泉苑、周玉苑、鳌旋号等商号随后也接受改造,茶叶行业率先完成了公私合营,成为泉州公私合营的一面旗帜,传为佳话。

现在茶饼由泉州市茶叶公司茶叶加工厂继续生产经营, 2006年产量40吨,2007年达到50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活跃,除内销外,还出口到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地。

“张泉苑”水仙种茶


张泉苑茶庄老包装

新中国成立前,水仙种茶是泉州茶叶行业兴盛名牌之一,至今上了点年纪的泉州人都耳熟能详。水仙种茶原为“张泉苑”茶庄的招牌产品。水仙种茶生产经营始于清末,有着近200年的历史,水仙种茶作为解放前泉州茶业最兴盛名牌之一,最畅销时占了泉州一半以上市场,彪炳中国茶叶发展史。

清嘉庆年间,一个本钱微薄的同安籍小商贩张白源,终日游走于泉州的大街小巷贩卖茶叶,略有积蓄后,便在胭脂巷租店铺开办茶庄。随着生意的日渐兴隆,便给茶庄起商号“张泉苑”,并把常年加工销售的武夷岩茶起名为“水仙种茶”。清末民国初年,族裔张丕烈继任“张泉苑”茶庄经理,着力推进水仙种茶的发展壮大。商海沉浮,几经波澜,“张泉苑茶庄”和“水仙种茶”一度成为解放前泉州城区规模最大、经营效益和影响力最强的茶庄和品牌。


水仙种茶

水仙种茶的发展兴盛彰显着诚实守信的可贵,以及“泉商”的睿智与远略:

货真价实,绝不掺假。当时安溪茶还未兴起,泉州人饮武夷岩茶成风;但武夷山区距离泉州遥远,岩茶产量又不高;当时泉州市场出现了大量假冒的武夷岩茶,“溪茶遂仿岩茶样”。此时水仙种茶却着力追求真材实料,张泉苑茶庄不惜血本,斥巨资承包下武夷山青云岩、磊珠岩、弥陀岩、慧苑岩等主要的茶山,设立慧苑、香林、磊珠东等三大茶厂收购岩茶、加工水仙种茶;收购茶叶时选派资深的职工亲往监督,严把质量关;同时设立“堆茶薄”,详细记录岩茶产区、加工茶厂、制茶年份、茶叶品质等,“堆茶簿”成为茶叶加工的重要依据和茶叶质量追溯的重要记录。传统中医有“陈茶入药”之说,民间百姓也喜好陈茶。岩茶在武夷山初加工后,全部运抵泉州张泉苑茶庄,储存四年以上的岩茶才作为原料,加工水仙种茶。

精工细作,品质第一。水仙种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每年收购的岩茶,只采“头春”。制焙师都是从江西高价预聘的名师,制焙岩茶的各道工序,甚为讲究,都要根据陆羽《茶经》理论并结合经验,另外再添加少些“花茶”等辅助原料,提高水仙种茶的口感及功效。销售前逐包泡试,如发现品质稍差,就毫不犹豫地下架。成品的水仙种茶香气芬芳、持久细长,味浓醇厚,汤色带红。在泉州民间水仙种茶是公认的治疗疾病的良药。

信誉为本,顾客至上。水仙种茶分成简装“水仙种泡”、精装“锡罐水仙种”两种,满足顾客不同的需求。对于品质稍差的水仙种茶,张泉苑茶庄坚持只送不售,如顾客大量购买就赠送。水仙种茶制作中由于火候缘故,有的水分并未完全烘干,经长年的贮存,茶叶重量不免有一些损耗;为了维护顾客权益,水仙种茶在包装时,都让每包重量比额定多出少许,以保证销售时不会缺斤短两。

明码实价,独家经营。水仙种茶在经营上独辟蹊径,首先明码标价,不论何时、何地、数量,都是不二价,全部按门市价格售出,不打折扣。张泉苑茶庄一家独立经营,不设批发,不设分号;在茶庄显眼处,悬挂着大木匾,写着“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八个大字,在泉州众多茶庄中独具特色。在商业运作上,明码实价和独家经营少了价格上的灵活、限制了扩大经营,却以诚信的姿态赢得了信任、市场。

水仙种茶以武夷山岩茶为主原料,经一系列传统手工操作精制而成。泡了三遍茶色还是清红的,喝起来又香又润。其外形匀整乌润,香气芬芳清纯、持久细长,味浓醇厚,汤色带红。不仅是解渴生津的佳饮,同时具有清热泻火、清肠消积、解暑除烦之功效。在泉州民间水仙种茶是公认的治疗疾病的良药,医治伤风发热、目赤头痛、大便不通等病。

新中国成立前,水仙种茶是泉州茶叶名牌,一直被城乡群众视为珍品。家乡的亲友常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擅长经商的石狮、安平商人,把水仙种茶作为重要“伴手礼”、“送顺风”,馈赠大江南北、异域番邦的宾朋客商。祖籍泉州的台湾同胞,更是泡上一壶水仙种茶敬奉神明、先祖,清茶明灯间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广销南洋华人华侨聚居区,如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庄交由职工民主管理,进入新生阶段。1956年,泉州茶叶行业开始公私合营,水仙种茶和张泉苑茶庄并入泉州市茶叶总店。几经变革,茶叶总店发展成为泉州市茶叶公司,水仙种茶也申请了“玉女峰”新商标。在计划经济时代,水仙种茶以自销为主,主要供应泉州市民,外销数量不多,但外贸部门出口武夷岩茶时,常打上“张泉苑”水仙种茶的名号,足见其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活跃,泉州市茶叶公司生产的水仙种茶逐渐兴盛起来。现在除了供应泉州本地市场外,还通过厦门医药品进出口公司大量出口,满足海外华人华侨的需求。

“仙苑”双虎万应茶

双虎万应茶原系新中国成立前泉州城区“仙苑”茶庄的验方与品牌,目前是省内为数不多,以茶叶为主原料,并经药监批准的“药剂”类产品。


双虎万应茶

万应茶配方早在康熙年间就已传世。旧时泉州民间缺医少药、疫病横行,群众饱受疾病困苦,渴望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病魔的良药。万应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老中医根据茶叶“止渴除疫”的特性,配合相关的中药材,研制出一种药茶,但只作为医家秘方,流传不广。上世纪30年代,黄子荣等人建立“同慈”茶庄,根据万应茶秘方生产出龙标万应茶,受到群众的欢迎,但不久后茶庄迁往厦门。“仙苑”茶庄此时也开始兴起万应茶的生产经营,在龙标万应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原理,研发更具功效的虎标万应茶,颇受泉州市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成为民国时期泉州城区最具影响力的万应茶产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仙苑”茶庄继续生产经营虎标万应茶;1956年公私合营后“仙苑”茶庄并入泉州市茶叶总店。文革期间,先是被勒令停用“万应”二字,后又被迫停产。1984~1985年,泉州市茶叶加工厂把现代技术与传统精湛工艺相结合,恢复了万应茶的生产销售,将字号改为“双虎万应茶”,包装和商标继续沿用虎标万应茶旧时款式。双虎万应茶通过厦门外贸大量出口,备受海外华侨青睐。上世纪80~90年代,双虎万应茶多次参加福建省和全国商办工业展览,受到好评。

双虎万应茶先以闽北乌龙、水仙为主要原料,后改用优质的安溪乌龙茶,配以20味地道中药材,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20味中药材分别煎汤,冷却后浸泡茶叶。一种药汤浸泡后,捞起阴干,再用第二种药汤浸泡及阴干,依次重复进行,直到炮制完成,最后用大火烘焙足赤。传统生产颇有讲究,贮藏茶叶容器须使用陶制的大缸,浸泡茶叶的时间视当时气温而定,烘焙茶叶时须使用旧式竹编焙笼。根据“陈茶入药”的说法,烘焙后万应茶还需陈封半年以上才可出售,陈封时间越长功效越佳、价格越贵。


双虎万应茶气味清香甘醇浓厚,汤色红艳明亮清澈,具有祛暑解毒、开胸利膈、健脾润胃的功效,为防治四时感冒、调理肠胃之良品。其功效显著,长期被列为药品,入编《新编中成药应用指南》。现在双虎万应茶仍是泉州市茶叶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

武夷清源茶饼、水仙种茶、双虎万应茶等作为至今兴盛的老字号品牌,蕴涵着深厚的“泉商”文化;作为群众生活需求品包含着中华茶道文化和闽南民俗文化;作为医药保健品更闪耀着祖国传统医学之光。沿袭上百年的制作工艺,更是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周植彬撰,《泉州茶叶经营简介》,《泉州工商史料》,1983年6月第一辑。

[2]陈启锋主编,《福建省志·农业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

[3]民建泉州市委员会编,《倪郑重茶业论集》,1990年。

○转载于《闽南》杂志,作者:王树声泉州市丰泽区茶叶协会

○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请关注福建茶叶网微信(fjtea520、fjtea100)和福建茶叶网微博(@福建茶叶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