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宋词”的第十八课 ▼ ◆ ◆ ◆ 词人 晏殊(991年—1055年),江西临川人。14岁就以神童的名义考中进士,当年皇帝曾在人前夸他节俭,不像其他大臣一样整天游玩宴饮,他回答说,那是因为自己没钱,没条件游玩宴饮,要是有钱,也会去享受生活。皇帝哈哈大笑,更加觉得他人品可靠。果然,后来做了宰相的晏殊经常在家举行宴会,很多好词就是在宴会上写的。 ◆ ◆ ◆ 词解 这首词的原题后面写着“赠歌者”,是晏殊写来送给一位歌女的。但和他其他词不一样,这首词不写离情,不写相思,更不写声色男女,而是借着写歌女的遭遇来抒发心中的沉痛之情。 在花间派写法时髦的北宋初年,能用词这种体裁表达这样深沉严肃的感情,特别是在晏殊身上,是不多见的。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配得上沉痛这两个字呢?在此之前,有李煜的几首亡国词有这样的深度,“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这样的句子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因为不可能有李煜那样的遭遇。 在李煜之前,是诗盛行的年代,有李商隐、李贺、杜牧,更有杜甫这样的诗人,他们的一些作品是配得上沉痛这两个字的。连李白都没有,李白太潇洒了,他能把一切人间事都写成仙人语。 沉痛这两个字,不是随口说说的,要写“痛”是很容易的,写一次离别,写一次相思,都是在写痛,但要能写出“沉痛”的感情,没那么容易。 晏殊之前就写过很多这样的作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之燕归来”,写得够好吧?不管哪一种宋词的选本都不敢不选这首词,但你细品起来,这首词还是写得一个传统文人的情感。鲁迅曾讽刺过中国传统文人,他说那是“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痛”是够痛,但多少还是带点文人的酸劲。 如何从这种文人酸劲中跳出来,写出真正沉痛的情感呢? 杜甫做过示范,他的《秋兴八首》、《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这样的作品,因为诗里写得不单单是自己的小情感,背后更是巨大的家国悲哀、士子情怀。 元稹也做过示范,他的《遣悲怀》,写得是普通老百姓都能体会的亡妻之痛。 除了写这种巨大的变故,还有什么内容可以做到呢? 这时候要翻出白居易的示范了,就是那首《琵琶行》。而晏殊的这首《山亭柳》,跟《琵琶行》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上面这些示范是不是可以找出这类作品的共同点?那就是不光光是有情感的抒发,更需要一个故事可以作为情感的寄托。 《琵琶行》从一个商人妇的故事入手,而《山亭柳》从一个歌女的故事入手。 这位歌女,词里写得明白,“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老家是陇西的,赌博艺随身的赌博不是在赌场牌桌上的赌博,这里断句应该断为赌、博艺随身。意思是这位歌女对自身的才华很自信,可以随时和别人在技艺上竞争。看得出她很有红的潜质。 果然,她红了,而且红极一时。“蜀锦缠头无数”,用自己的技艺赚了无数钱财。可以说是“不负辛勤”了,没有辜负她的辛勤苦练了。 转入下阙,故事也出现了转折。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歌女的境遇一落千丈,可能是她年老色衰,也可能是她的风格已经过时了。 当年那么多粉丝,如今“衷肠事,托何人”,连一个倾诉的人都找不到。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唱遍阳春”,这两句用得好,好在音调平仄上,“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让词的节奏流利起来,为的是引出最后收尾两句的慢节奏。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情感到收尾才达到高峰,也戛然而止,合情合理。收的住,才算一首完整的好词。 白居易的《琵琶行》,晏殊的《山亭柳》,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写得是别人的痛苦,同时也暗藏着自己相似的痛苦,不再是个人的小情感,而是大多数群体的不幸,这才是打动人心的地方,这才配得起“沉痛”二字。 ▼ ▼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一起来听语文老师不会讲的宋词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