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知录91】尊贵“黄色”怎么成了低俗象征?

 金色年华554 2017-03-14

尊贵的“黄色”怎么成了低俗象征?

 

   “扫黄打非”“黄赌毒”“黄色歌曲”“黄段子”,这是当今常见的用语,其中突显的一个“黄”字,让人有无限的感慨:黄色曾是中华文化中的神圣颜色,到如今,却与低级下流画了等号。好在我们还没把“黄河”“黄土地”“黄色面孔”“黄种人”逐出原有的位置,否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里的人民,也就国将不国、族不成族、民无民样了。

   “黄色”的含义在中国,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化过程呢?

   其实“黄色”被贬低,来自西方文化的传入。19世纪末,英国有一个刊物叫《黄杂志》,其封面也是黄色的,专登低俗、色情类文章,以吸引市井俗民。这使得黄色成为一种情色的象征。而与此同时,美国报界也有追求色情的风气,以致这种迎合市井的低级趣味流行时期被时人称作“黄色新闻”时期。

   民国以后,中国的新闻媒体也开始引入“黄色新闻”之类词。1918年,《东方杂志》就提及:有所谓黄色新闻纸者,犹言轻薄之新闻纸也。”但当时还没有单用“黄色”二字指色情,1923年,闻一多还在《色彩》一诗中,宣称:“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黄色表忠义,犹可见传统的黄色观念。而且“黄色新闻”之类词组,多指动人耳目、耸人听闻一类的新闻,还未专指色情。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它才渐渐限于桃色艳事了。邵燕平1947年写《“黄色新闻”的罪恶》,“国人每聆‘黄色新闻’四字,多引起桃色故事的联想,以为男女、三角等问题等构成的事件,称为‘黄色新闻’

   可见经过几十年熏染,我们神圣的“黄色”,就被演化作低俗、色情的代名词了


   “黄色”在中国古代是很被看重的颜色。由于土地多呈黄色,按五行与方位相配的说法,东南西北中,木金火水土,土居中央。过去的地坛,就是以黄土为标志。按五行相克理论,汉代属土德,因而当时的五祀之祭,就是祭“后土”,色尚黄。祭祀的时候,“天子衣黄衣,乘黄骝,服黄玉,建黄旗”。当然,以黄色为尊贵的风习,还远在汉代之前。早在周代,就将黄色视作尊贵吉祥。《周易·坤》说,“地势坤”,坤卦象征地,自是黄色;又说“黄裳,元吉”,是说黄裳吉利,因“黄,中之色也”(王弼注),穿黄衣(黄裳)是吉祥尊贵的。

   这说明,古人崇尚黄色,是出于对土地的敬重。而表达敬重的方法,除了对土地本身举行隆重的祭礼外,就是让王者穿黄衣。元代有学者解读《周易》,说:“《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玄衣法天,黄裳法地……后世以黄袍为帝者燕居之服,臣下不听衣黄也。”这就把黄土地与帝王黄衣联系了起来。

   虽然黄衣黄袍是尊贵的,但在隋唐以前,它还没有成为皇帝的专用物,普通人也可以穿着。比如南北朝时有跳宫廷舞的角色,就上身披“生黄袍”,穿单衣白色连裆裤(当时也有不连裆的裤,实际是裤套筒)。后来皇帝穿黄衫黄袍,就不许臣民穿了。王建写有一首《宫词》,曰:“紫燎光销大驾归,御楼初见赭黄衣。千声鼓定将宣赦,竿上金鸡翅欲飞。

   史上最著名的黄袍事件,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宋史》是根据宋朝官修“实录”编写的,官修史学是要为皇帝避讳的。陈桥兵变明明是一场由赵匡胤主导的政变,在《宋史》中却写成了赵匡胤是在将士的刀剑逼迫下,“被迫”黄袍加身的:“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他把政变篡权说得这么随便,这倒好,给天下人立了个极坏的范例,以致南宋宝应年间,又有人模仿着这么干了:“湖州盗潘壬、潘丙、潘甫谋立济王(赵)竑,竑闻变,匿水窦中。盗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其身,守臣谢周卿率官属入贺。”好在这一事件很快被官府镇压,才没重演成宋初政变的旧戏。而黄袍加身的典故,却被后来的小说戏曲不断使用了。《说岳全传》第1回:“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见龙天子’。”《水浒后传》第1回:“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

   古时与黄有关的词,也多不同寻常。黄帝且不说了,中华民族以龙为象征,而古来龙又有黄龙之称,还有黄图用以指中国或京城;至于与天子相关的各种名称,更带着黄:王气所在的祥瑞称黄旗,天子之气曰黄气,诏书用黄纸或黄帛书写称敕黄、诏黄,天子帐幕称黄幄,帝王之车或宫殿称黄屋;还有与官场相关的词:太守的厅堂称黄堂,官位称黄绶,等等。黄色之尊贵,由此可见一斑了。

   最后再读一下女皇武则天的一首六言诗,感受一下那雄伟壮丽的“黄庭”描述:

   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

   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殿虔情。

   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

   日知君曰:在中华文化中,黄色本是尊贵崇高的,不料如今竟与低俗淫秽关联在一起,实在令人愤愤。好在黄色作为正色,依然可以在我们的世界中找到,比如佛教寺庙。因此,不要一听说黄,就大惊小怪。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