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负荷之商 不知猗顿之富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3-14
他本是一穷书生,从放养牛羊发家到中国最早的大盐商,是史上白手起家暴富第一人,亦是当时著名的珠宝大亨,他师从财神爷范蠡又与师齐名,他的富裕程度史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世界级的大富翁,他们或因贪致富,如和珅、刘瑾,或依靠皇权致富,如邓通、梁冀;或抢劫致富,如石崇、成吉思汗;或弃官从商致富,如陶朱公;或因祖上留下巨额遗产致富,如巴郡寡妇清。他们用较短的时间,积累的财富动辄百万乃至千万亿万,其致富积累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大于中外皆属罕见,在这些富翁界闪耀的名星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猗顿独树一帜,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时间之短、积累的财富数额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逊色,在当时就与全国首富陶朱公齐名了。
  猗顿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首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长途贩运的先河;他致富以后,广行仁义、乐善好施,“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恤孤怜贫下有利于民”,官皆敬之,民皆仰之;他汇总自己的商贸思想、商贸体会和经商之道,形成的《箴言集》,至今仍在流传。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后人尊其为商贸业的鼻祖。猗顿的商贸思想,对于运城、山西乃至全国商贸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师从范蠡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王姓家庭的穷书生,因早年父母双亡,“耕则常饥,桑则常寒”便奔走他乡,寻求致富之道,他到了周地京城(今河南洛阳)希望找到学习致富的机会,没想到盘费耗尽便流落到了猗国安泽山(今山西运城地区),靠打柴为生。正当他为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弃官经商,将谋臣的治国之道用于经商,居住于定陶(今山东定陶),成为巨富,号陶朱公,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
  范蠡问他:“小伙子,你有什么事呀?”
  猗顿充满激情:“我要像您一样,成为大老板。”
  “为什么要当大老板呢?”
  “因为穷,当老板可以改变我贫穷的命运。”
  穷则思变,一变万通。猗顿一心想改变自己这种困顿的生活,他甚至像一个狂人那样四处奔波,寻求致富之路。但是,机缘未到,再求也是白搭。
  而今,面对富有亲和力的偶像,穷困潦倒的猗顿真诚地向大富翁请教。
  陶朱公动了恻隐之心,他分析说:“你生在鲁地洙水、泗水以北地区,那里人多地少,又没有山林水泽资源,还经常遭受天灾水祸,这种鬼地方哪里能种地?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致富?”接着,他根据猗顿当时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的状况,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致富策略:“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牸 (zì)原意是母牛,引伸为牲畜之意,“五牸”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陶朱公不愧是经商的鼻祖,一眼就看出了适于猗顿经营的产业:畜牧业。猗顿家境贫寒,不适于干本钱大的行业。而畜牧业本小利大,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根据“鸡生蛋、蛋生鸡”滚雪球的原理渐渐繁衍壮大,日久定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一言点醒梦中人,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点,迁徙西河,在土壤潮湿、草原广阔、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山西猗氏南部开始了他的养殖计划。
  致富的关键,是学会独特的理财思考模式和修正自我理财观念。在经营畜牧的实践中,他摸索出了“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到养圈墙”、“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猗顿率领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寮、王鉴大干快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鸡猪满圈、骡马成群,“一岁之中,牛马翻一番,猪得翻两番,羊得四倍”,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猗顿的牛羊疯狂地繁殖,东禹西桑,南条北嵋,方园数百里,到处都有他的牛羊马迹。
  有人总结说,富人之所以能致富,一是喜爱,二是勤奋。
  在猗顿的辛勤经营之下,他的畜牧规模日渐扩大。经过数年经营,他摆脱了贫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畜牧业主。
  因他起家于猗氏,所以号称“猗顿”。
  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与师齐名
  猗顿以“畜五牸”之术逐步形成规模型畜牧产业,积累了一定的经商经验。与此同时,他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放开思路,放开手脚,放开经营,又以“兴三园”之道投身于杏、桃、桑为主的林果产业。在经营果林业中,猗顿不断引进新品种,使河东成为闻名遐迩的果区。
  在畜牧业和林果业两大产业的双轮驱动下,猗顿原始资本的“雪球”越滚越大。
  猗顿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那一望无边、白花花的河东池盐,那河东池水挠在地上,风吹日晒后即可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不需任何加工即可食用,可谓“国之宝”啊!
  于是,他在贩卖牛羊时,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这样一来,他发现贩运池盐获利更大,而猗氏一带正是著名的池盐盛产地,有大量可以开发的盐资源,加上他有长途贩运的骡马,因此,经营盐业前景更广阔,赚钱更快更多。
  畜牧是远程计划的投资,而池盐在当年即可收本计利,两相配合,有利无害。
  所以,猗顿开始将雄厚的资金和主要精力投入到制盐贩盐的全新领域。
  舜时代,盐民可以自产自销。夏商时代,实行盐贡(盐民、盐商均须以盐向皇帝进贡)。到了周朝,便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盐政之官,名曰“盐人”。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专卖之制——当时山林川泽之利的开发,虽为官府控制,但官府不直接经营,而是以抽税十分之三的办法让“盐民”去经营。
  所谓“盐民”,并非一般的手工业者,而是那些有钱有势、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豪民”。毕竟这种开发需要大量的投资和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猗顿即属于“豪民”一类。他有足够的力量去开发河东池盐,而直接生产者则依附于他的贫民、雇工等。
  猗顿利用河东池盐这一地域优势,走南闯北,快速垄断了这片盐业和畜牧业市场。那些零散的“盐民”在猗顿的组织领导下,改进技术,讲求效率。在得到盐户的支持和官方的信任后,没过多久,食盐业便成为他庞大产业链条中的支柱产业,这也使猗顿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人。   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不急燥、不盲目、不务虚的猗顿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运输方式,欲以舟运,这样,他开凿了山西地区的第一条人工运河。
  猗顿把盐运到西域,从西域换回一批批珍珠玛瑙、珠宝玉器,顿时眼光一亮:原来珠宝业的利润更大啊!于是他又开始涉足珠宝业,钻研珠宝业。为销售方便,他干脆在沿途开设了五十多家珠宝店,诸侯国都成为他的客户。继畜牧大王之后,猗顿在江湖上又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号——珠宝大亨。他还成了当时著名的珠宝鉴赏家。《淮南子·汜论训》记载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记载说:“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此时猗顿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赞比王公,名驰天下”,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汉代《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声名在外
  猗顿声名在外,上门求财之人络绎不绝,时间一长,他所居住的村庄逐渐成了一个商业集散地。而在晋南盆地一带,猗顿占有大量的土地,东至垣曲山,西至黄河岸,南至中条山,北至汾河边,都属他经营的领域。后来,他大兴土木建起一座城池,史称“猗顿城”。
  因为自己是穷苦出身,猗顿很理解穷人发家致富的难处,更知道施舍只能解决一时的困境,学会致富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所以他就把自己在农业、畜牧、制盐等方面的经验编成《箴言集》广为散发,成为那个时代的致富带头人。
  他支持周边民众大力发展畜牧及种植业,很多乡邻靠着牛羊及果树脱贫致富。
  有了猗顿的影响,男儿经商在猗顿城一带蔚然成风。
  猗顿进入巨商富贾的行列之后,不慕高官厚禄,而是广行仁德,周济穷人。他痛恨战争给普罗大众带来的沉重灾难,在国难当头之时,他给国家捐献粮食和马匹,保卫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遇到灾荒之年,他就开仓放粮,接济那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灾民。
  他言行一致,从不妄语,有求必应,从不落空。
  生前,猗顿为国为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世人为感恩怀德,在他百年之后,给他兴建陵墓,树碑立传,还盖了祠庙,永远怀念他。
  ……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两千四百多年过去了。但穷书生猗顿的白手发家经历仍然给我们尤其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学子们以很大启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每个学有所成的学子跟猗顿都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丧失斗志、失意落魄、不满现状、天天唠叨抱怨生活的不公并不能换来致富机会,生活逼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试图成为创业的能手。还是学学猗顿吧: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肯于学习并学得真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富翁;从小事做起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干一行钻一行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勇于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成为大富翁……他的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实习编辑 许涛
  《商道》杂志QQ⑤群号:1844841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