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山历史文化丛书》序

 谈艺说文 2017-03-14

2011年08月18日
来源:海南日报

●/三味书屋

《萧山历史文化丛书》序

我籍隶萧山长河,少小离家,漂泊北地者七十余年。故乡情景,依稀梦中,而苦无返乡机会,莼鲈之思,未能自已。上世纪八十年代,应邀还乡,参与修志,一了思乡心愿。逗留时日,偶或倘佯街市。目睹高楼矗立,商业繁兴,中小企业竞相崛起,为经济发展浇灌活力,私心为之窃喜;默祷故乡之腾飞,指日可待。不数年间,日新月异,果如所望。近年回乡观光,面貌丕变,往昔旧迹了无痕迹,而高楼大厦,栉比鳞次;大道宽广,高档座驾,风驰电掣,真一大都会也。游子归来,几不识其为何地,幸而萧地之历史沿革,古今风情,先贤旧事,山河点缀,则尚有待于寻求。

语云:“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竞争力度;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未来愿景”。故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久已啧啧人口,惜言乡情之图籍较少,似稍逊于经济发展,而令人有微憾焉。近三十年来,新修地方志及年鉴等地情书,纷呈迭兴,但多为综合性著述,能得地方之大略,而缺乏刻画细部之专门著述。近数年来,故乡文化,日见勃兴:各种文化设施,相继建立,民众素质,颇见提高。论述故乡地情之各种专题著述,层出不穷,而《萧山历史文化丛书》,尤显风采。

《萧山历史文化丛书》由萧山区历史学会主编,多年来,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各就所长,撰写有关专著。自本世纪之初,开始运行,迄今已成书问世者达十余种。《丛书》最大特色为不拘一格,视野广阔。专题范围有综合,有分论。涉及范围有古迹,有水脉,有方言,有风情,有旧事,有译著,有诗辑等。其次,该《丛书》各种专著,文风朴实,虽属地方小志,而多本事事有根据,字字有出处之旨,具有相当学术性。其中数种尚有若干插图,更增左图右史之妙。我曾陆续得其书,浏览一过,对故乡认识近真,补往昔所知之不足,丰富知识,获益滋多。其中如李维松之《萧山古籍钩沉》,每叙一古迹,无不征引文献,旁求口碑。详述宗祠格局、牌坊残存、井泉故事、凉亭位置等等,并附以较多插图,因此无论历史沿革,存废现状,均可于书中稽求而得。非惟可资谈助,亦能据此作抢救维护古迹之依据。又方晨光之《文脉湘湖》,读其讲述,可得湘湖古今风貌之大要。此不仅为萧山增一乡邦文献,亦为方志武库辟一支流。又与《萧山方言趣谈》作者刘宪康面谈交流,深感其书,鞭辟入里,能得萧地方言之奥窍。论此数则,不过举例说明而已。统观已出各书,皆能言之有物;通达流畅,可得雅俗共赏之效,于反映地区文化,启迪民智,极富良效。

《萧山历史文化丛书》既有前此良好基础,亟待继续撰著,以求绵延不绝。2011年初夏,我回乡晤《丛书》主编沈迪云先生,语及《丛书》如何继续运行之事。沈先生见告将以更深挖掘,更多探求,更广拓展来延续《丛书》的撰著,俾萧山地域文化更健康地兴起,取得更大、更多成果,以促进萧山文化得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沈先生并邀我为未来各种专著撰总序,我颇韪其言,遂濡笔作此总序。

我衷心祝愿在未来岁月,将有更多乡人深入研究萧山各种专题,大至于山河水利,古今往事,名贤往哲,小至于市衢村镇,习俗风情,土特产品。积少成多,一二十年后,《丛书》将成为吾乡地情实录,亦将为萧山地域文化论述之总汇。老朽年登耄耋,或难以躬逢其盛,谨先此祝祷其成。是为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