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英国老建筑 是当年重庆最“洋盘”的地方

 常心舟 2017-03-14

  今天,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

  回望重庆与英国的关系,要追溯到19世纪末,重庆开埠,第一批英国人进驻重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英国人在重庆设了洋行,建了住宅,而正是这些建筑,承载着老重庆的记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为了见证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这一历史时刻,重庆晚报联合本地公益组织“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一起探索依然留在我们身边的英国老建筑,为你揭秘百年前重庆的繁华。

  唐家沱亚细亚火油公司全景(绘图:欧阳桦)

  唐家沱:亚细亚火油公司

  3月12日,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来到了江北区唐家沱,探寻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旧址。

  远眺大班房

  1890年,重庆成为开埠城市,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进入重庆,1913年开始在重庆江北唐家沱建立贮油库。这里的建筑有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大班房、二班防、车间、仓库等。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秘书长吴元兵介绍,所谓“班房”,就是他们的办公场所,同时也可以用于居住,而“大班房”就是大领导的房子,而“二班房”则是二把手住的地方。大班房位于唐家沱的制高点,站在屋外,视线平远而开阔,颇有气势,正前方即为进入重庆第一道屏障铜锣湾峡口。吴元兵笑道:“当年英国人在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地方修建自己的建筑,可见他们深谙中国的风水之道。

  大班房立面图(绘图:欧阳桦)

  沿着山坡往下走,便来到了二班房,这栋建筑则显得比较残破,墙上爬满了青苔和爬山虎。和它紧密相连的便是亚细亚火油公司曾经的车间和仓库,曾为东风船舶工业公司修船厂所用。如今,部分建筑内还能听到叮叮咚咚的作业声。

  山坡顶上就是大班房,中间就是储油的建筑,现在已无踪迹,而图的下方则是亚细亚公司的车间及仓库,现在大部分建筑依然保存良好。

  大班房正面向上看,建筑石材的雕刻细节清晰可见

  如今,防止建筑的进一步损坏,房屋已经用多根木棍支撑

  二班房正立面图(绘图:欧阳桦)

  二班房如今看上去已比较破败

  南山:英国大使馆三使别墅

  南山凉风垭森林公园内有一座隐秘的建筑,它曾是英国驻重庆大使馆大使的官邸,现在产权属私人所有。进入森林公园后沿着石阶一路向上,半个小时后,几经询问,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个藏在山林中间的英国大使馆三使别墅。

  英国大使馆三使别墅外景

  以前,英国大使馆搬迁至黄桷垭文峰段后,将白耳山作为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居住区,分别在白耳山相连的几个山顶上建英驻华大使、二使、三使的别墅。现仅存三使别墅,这就是这栋别墅名字的来历。

  这栋别墅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平房,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面阔4间,进深2间。屋顶经过改造,红砖砌墙,条石基座,木地板。双层窗户,内层为木框玻璃窗,外层为木百叶窗。现在这里还居住着一位老人。老人名叫王贵友,今年65岁。“这栋房子是之前父亲在八十年代,花了800元钱向政府购来的。”王贵友说,父亲百年之后,他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他的家人都住在山下的小区里面。

  王贵友平时偶尔回家看看孙子,其余时间就在山上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在房子外面有他种的蔬菜,养的鸡鸭,同时还有3条看家的黄狗,“不考虑房子破旧的问题,这里就是世外桃源。”王贵友说。房子由于常年没有整理,显得有些杂乱,但仍保存着一张比较完好的八步床,王贵友说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传家宝。

  渝中区领事巷15号。 2007年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李媛媛 摄

  早在重庆开埠前,英国政府就指派谢立三(贺西)等为驻重庆领事,执行英国政府的指令。1890年,重庆开埠,同年,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正式建立,禄福礼任首任领事。

  最初馆址设立在方家什字麦家院子(今渝中区民生路重庆JW万豪酒店附近),1900年后移至领事巷。这是西方在重庆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其辖区为四川一省,后扩展到贵州地区。

  解放碑:中英联络处

  中英联络处(真原堂)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 供图

  真原堂始建于1844年,19世纪40年代,法籍神父刘马窦在蹇家桥、江家巷、石板街购买房屋开展教会活动,之后法国神父石保禄在此传教。19世纪50年代初,法国主教范若瑟将房屋进行重新规划修建,逐步发展成为包括经堂、神父住房、修道院、花园和其他辅助设施在内的建筑群。

  抗战期间曾遭日军空袭破坏,后经修复,解放后又几经辗转,改造拆除,仅存中英联络处住房。中英联络处旧址20世纪30年代曾为日本人所用,抗战开始后从日本人手中收回。1939年之后由英商怡和公司使用,实际上亦作中英军事联络处,中英双方在此交换情报,沟通战时有关事务。

  该建筑坐北朝南偏西45度,二楼一底,西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24.45米,进深16米,占地面积391.18平方米,建筑面积1173.54平方米。平面建筑布局呈“L”形,具有宗教类卷廊建筑风格。

  南滨路:卜内门洋行旧址

  卜内门公司是有名的英资化工企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卜内门公司在重庆开设机构,主要生产纯碱(碳酸钠)、化肥、农药、染料等化工产品。光绪三十年(1904年),卜内门公司派经纪人在重庆推销“洋碱粉”,同时在重庆开办肥皂厂,取名“祥合公司”,聘请南京来的技术工人进行生产,月产肥皂4000箱。卜内门公司曾改名为“帝国化学工业公司”,1991年又重新启用“卜内门”这个最初的名字,现在,卜内门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纯碱制造商。

  远观卜内门洋行

  卜内门洋碱公司在重庆开办后,刺激和推动了重庆制皂业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重庆开办了5家肥皂厂。抗战爆发后,随着内迁工厂的增加,至1942年,重庆制皂工厂发展到23家。

  卜内门贸易公司办事处除办公楼外,过去还有一座大仓库,后在房地产开发中被拆除,现仅存一栋二楼一底砖石木混合结构的办公楼。建筑墙体底层是条石墙,高达七八米,二三层为青砖,建筑面积约1200㎡,整体结构基本完好。

  卜内门洋行外观

  建筑结构完好无损

  木制大门保存完好

  南滨路:立德乐洋行

  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英国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出生于1838年,1859年来华经商,1883年乘小帆船到达重庆,探索在中国西部开展贸易的可能性,立德乐是在此以前乘帆船上溯长江进入四川的少数几个欧洲人之一,出于对英国在华贸易利益的考虑,并力主在长江上游通航轮船,争夺川江航运权。

  建筑外观已被植被包裹

  1895年自筹资金,在上海订造“利川号”轮船,进行轮船上溯长江险滩的首次航行,于1898年2月15日从宜昌出发,自己导航,自己驾驶,逆江而上,历经险阻,于3月8日抵达重庆。立德乐以第一个驾轮船入川江,率先打开了中国西部市场,《大不列颠名人录》至今仍称他是“开发中国西部的第一人”。

  《重庆历史名人录》把立德乐列为在渝留下业绩的12位外国友人之一,与史迪威、陈纳德、金九等人齐名。

  1891年重庆开埠后,立德乐在南岸开设洋行,名为“立德乐洋行”,经营四川土特产和外国舶来品,最早在重庆南岸开办猪鬃厂,以永租的方式将上新街、马鞍山、瓦厂湾九湾十八堡的范围用来修建厂房、货栈、别墅等。当年洋行几经演变,在南岸修建的仓库、货栈等建筑,解放后由于一次大火烧毁了一部建筑,其余建筑由南岸区政府接管并使用,原区府统计局、物价局、工商局、文教局、科委、广播局等单位均在此办公。

  精美的木头雕文

  南岸马鞍山:英国盐务管理所旧址

  英国盐务管理所建于19世纪末,主要负责管理英国和四川之间的盐贸易业务。房屋面临长江,面阔30米,进深16米,高10米,房顶四个坡面类似中国庑殿式屋顶。红色琉璃瓦,黄色外墙,底层开有圆窗,二层为方形窗,方窗直接有罗马柱,窗下安装有带图案的铸钢栏杆。室内楼梯做工精细,木质扶梯和表面土漆至今完好。

  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调研英国盐务管理所(由该组织供图)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汪一阳 钱波 摄影报道

每天最新鲜的猛料,请扫新浪重庆微信订阅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