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徐,沿吕梁山脉分布有许多个小山村。现在的它们,或已是“空巢”,或面临搬迁,或将无声无息地湮没在城镇化时代的大潮中。现在,就一起跟随清徐摄影爱好者的镜头,走近位于马峪、东于、清源三个乡镇的那些边山小村。 马峪篇 程家沟:位于县城北部34华里,地处山区,光绪《清源乡志》载名程家沟。以程姓得名。 陈家坪:位于县城北部30华里,地处山区,光绪《清源乡志》载名陈家坪。以陈姓得名,故名陈家坪。 东石窖、西石窖:原为一个村,叫石窖村,位于县城北21华里的马名山。传说东、西石窖原是一家,后兄弟分家分别定居两处。因村边有一大石碑,成轿形,因取名石轿,后改名为石窖。 (东石窖) (西石窖) 麦地掌:位于县城背部30华里,地处山区。清顺治《清源县治》载名麦地掌,延传至今。 圪垛儿村:据传说,元朝时期叫任家山,明初改为圪垛儿村,以地形改村名。 涧沟:位于县城北部15华里,地处山区,光绪《清源乡志》载名涧沟。因地处李家沟、老沟的中间,因而取名涧沟。 后窑: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原名吴家门前,因姓氏得名。此地煤藏量大,开窑挖煤者多,民国年间改村名为后窑。 梁泉岭:位于县城西15华里,地处边山坡地,下辖东西,梁泉岭两个自然村。过去该村居民以姓靳的为主,起名靳家岭,解放后,因此村位于西梁泉背后山上,故改名为梁泉岭。 李家楼:位于县城西北7华里,地处白石沟内东坡上,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名李家庄。因本村居民以李姓为主,故名李家庄,后因村中建起一砖楼,改名为李家楼。 武家崖:位于县城北部28华里 ,地处山区,光绪《清源乡志》载名为武家崖。村民姓武的最多,由古交贾村迁居于此,以姓得名。 东迎南风:以白石沟为界分为东、西迎南风两个独立村。 刘家园:位于县城西18华里的泽鱼河口,相传过去式姓刘的坟地,得名刘家园。 杏旺:位于东马峪北面3华里的山上,光绪《清源乡志》载名杏凹。后改名杏旺。 大峪:位于县城北面的中隐山上,传因该地周边有大峪河山水,村名与此山沟地形有关联。 东于篇 崔家山:地处山区,此村因姓崔的居多,故名崔家山。 马家坡:地处边山,该地开始从太原县马村迁来一户姓马的居住,有兄弟五人,起名五虎庄,后又以姓改村名为马家坡。 南岭:光绪《清源乡志》载名南岭,因此村落在三县岭的南面,故名南岭村。 口儿上:传说开始有户姓武的定居在此,因地处壶屏石沟的沟口,取名口儿上。 申家山:地处山区,村民姓申的居多,以姓得名。 刘家峁:地处山区,该村居民大部分姓刘,故名刘家峁。 太平庄:位于县城西部约24华里,地处山区。原名交圪峁,后该村名称太平庄。 闫庄:此村开始只有一户姓阎的居住,取名闫庄。 清源镇 平泉:村内有泉水自平地涌出,名“不老泉”,长流不断,故取村民曰平泉。 新建的平泉小区。 猫儿梁:猫儿梁位于县城北4公里,中隐山半坡处,地处山区。《县地名志》载:“传说,猫儿梁立村时,村前沟内有仁山寺庙,取名庙儿梁,后因村前有一山头叫虎头山。传说,猫是虎的舅舅,为了镇住虎头山,使村民平安,就将庙儿梁改为猫儿梁。 三合:于1996年8月起新建成立的一个特命名的村庄。地处清源镇辖村罗家庄村西,村民均是原山区的村民,因受特大灾害整体迁居的。 古往今来,多少村庄演变成如今高楼林立、繁荣昌盛的大都市,又有多少村庄无声无息地湮没在历史的沧桑中。又有多少枯荣故事,在我们的身边花开花谢,静静的流淌…… (关注清徐报社微信平台ID:qingxub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