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这4个回答,孩子说不出来的那些话,这个妈妈告诉你

 长沙7喜 2017-03-15


蜂窝010期家长微课


8岁女孩乐萱的妈妈,外企任各类管理型工作,每天的工作得大量和人沟通。女儿出生后,开始学习儿童心理学、亲子沟通,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个能理解孩子所有想法的妈妈。


乐萱和妈妈在一次蜂窝的直播课后,展开了一次“喜欢与讨厌的人”讨论,乐萱妈妈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者。她说,孩子心里的想法就是没有成形的地图,而作为大人,可以引导孩子拼出属于她自己的“思考地图”,今后也可以自主思考,面对不平整的世界。


我们先来看看乐萱妈妈分享,分享后面还有家长之间的互相问答,十分精彩,4个回答中满满的育儿智慧。


和孩子一次完美的沟通


图片来源:Behance


先来听听乐萱妈说和乐萱沟通的2个小故事:


去年,在参加了蜂窝的课程后的一次亲子讨论活动中,我和乐萱做了一次有趣的“妈妈提问我回答”的沟通,讨论的第一个题目是:什么样的信号说明你自己在喜欢另一个人?



我们还一起用网页搜索了什么样的人招人喜欢或者讨厌,对待喜欢和讨厌的人,自己该怎么办。


最后她总结了一下 自己喜爱和讨厌另一个人的原因,我看见她写的“讨厌的人”里有一条是“学习不好”,我就问她,学习不好就被讨厌,你确定吗?孩子想了想回答说,要看心、学习不代表一切。


这些想法都在孩子自己心里,只是一副没有成形的地图,而我作为旁观者的不断提问,促使她找出属于她自己的一条“思考路线”,感受一下很简单的逻辑推理带来的好玩的感受。

更多时候的不完美沟通版本


图片来源:Behance


但真实情况是,和孩子的沟通常常会碰到各种问题,这个不完美沟通故事,是关于乐萱和她的小朋友的故事。


上周六,孩子跟我说起跟小朋友的游戏,先是乐萱陪着对方练习羽毛球,然后对方陪着乐萱玩她想玩的做饭游戏。


在开始的羽毛球练习里,乐萱的发球技术就成了被诟病的对象,所以在后面的做饭游戏里,她就不想谦让给对方想用的工具。虽然,最终游戏欢乐散场,但聊着聊着,她开始嚎啕大哭。


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我问她:如果你不满意她这么说你,你可以停止游戏啊。


孩子说:我还想跟她玩。


我就调侃她一下:她管不住嘴要说你,你管不住自己要跟她玩,你们俩这样一看蛮合拍的啊。我告诉她告诉她一个直接指责你缺点,但仍然没有离开你的朋友,往往是能够坦诚相见的朋友。


但我觉得孩子在八岁的年纪,应该还不太能领会到确切的意思。就帮她出了个应用题,一个孩子刚参加羽毛球社团时,一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每天坚持颠球一百下,一个学期过后可以连续颠上十个球。孩子列了个算式,算了一下这样练习的话,等她小学毕业的时候,能连续颠到几个球。看到得数,孩子脸上云开雾散,于是我趁热打铁:起点低、可以用坚持的练习来弥补自己跟别人的差距。


当时我觉得这次沟通可以划一个还算满意的句号了。不过,第二天再次面对这个小朋友的时候,她还是因为心里的不平衡没能一起玩。


有些沟通看上去很顺畅,但是孩子也还需要时间来消化其中的内容。而我也有些急躁孩子还没能消化掉昨天的负能量。


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们有必要再来重温一下:与孩子的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呢?


所有与孩子的沟通,都是为了陪伴着他们,一起经历孩子们成长时的困惑、无奈、无助。也是为了孩子能与家族成员一同承担责任,互相包容和接纳。


那么如果说亲子沟通上出现了矛盾,问题的症结有可能出现在互相理解和接纳的程度上。

和孩子沟通的3条建议和资源分享


图片来源:Behance


  • 首先是在了解孩子年龄相应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做要求。


比如一年级的乐萱,对老师要求的看图说话觉得困难,还不了解完整的一句话里都需要些什么元素,需要家长做一些合适的引导。乐萱妈妈是这样做的:告诉她三要素,陪她一起从图画里找素材,组织好文字。慢慢的,从陪着找素材,到只负责提醒要素,到什么都不管。


  • 其次是不能把自主思考这个目的当做手段。得允许孩子犯个懒。


乐萱妈妈说,在蜂窝做任务的时候就跟孩子一起犯过懒,想不到好的主意就放一放,每天提一提,看看有思路了没。如果孩子能自己想出办法的,哪怕这个办法不完美也可以先试一下。


  • 另外呢,自主思考这个东西,得看情况定。


有的孩子喜欢自己拿主意,有的不喜欢;对前者家长可以只做辅助建议的角色。但有些危险的事情上,不能用包容的态度,第一次可以讲道理,第二次就会有惩罚。


对于,不那么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孩子,锻炼自主思考最主要的是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可以让孩子参与各种家里事务的决策过程,因为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之一,让他们感受到参与感和责任感。


乐萱麻麻还介绍了一个系列的书给家长,路易斯.埃姆斯(美国),卡罗尔.哈柏(美国)联合编写的《你的X岁孩子》系列。这是一套有关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行为发展特点的叙述书籍。这是给我们家长的一点参考意见。


从孩子1岁开始一直到12岁都有


也推荐家长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阿德勒的心理学,《自卑与超越》《儿童教育心理学》等。这位学者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相反、对个体心理持有比较积极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算是与孩子沟通的一个基点。


给孩子看的有关沟通的绘本可以试试《小兔汤姆》系列,里面根据各种生活场景和现实状况,描述了小兔汤姆的心理变化,没有大道理,但是平易近人。



在实际生活中,在讨论人际交往难题时,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做扮演角色的互换,换个立场看自己有什么体会、该怎么做。


问答:孩子写作业拖拉、任性

的根本问题是?





10岁超超妈、11岁麟麟妈妈的问题 :如何培养妈妈的提问能力和带领水平,引导孩子的独立思考?


关于提高家长的提问能力可以分两个方面谈:


一是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的立场要客观,把自己对是非的判断压下去,用朋友的姿态来交谈


二是提问的内容,需要符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兴趣和想法,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固定几个好朋友,可以了解他们和朋友之间是怎么互动的,家长不能跟不上孩子的潮流,也不能过分超前,让孩子不能理解。尤其是提问的两个家长的孩子都即将进入青春期,推荐可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陈默教授的讲座视频。


另外,提升带领的水平只能靠不断提升家长,不能要求孩子花时间在阅读上,我们自己却不读,度自己感兴趣的书,不一定与亲子沟通相关。





一年级kk妈妈的问题:孩子4点半放学,9点要睡,中间作业吃饭练琴跳绳……写作业磨磨唧唧,有时任性不讲理怎么沟通?


关于这个问题,我家孩子一年级的时候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每个一年级的孩子,在适应学校生活时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没有能力控制时间,这里想问kk妈妈几个问题:


  • 作业量有多少?

  • 孩子做完作业后有没有给孩子做喜欢事情的时间?

  • 作业和作业之间,有没有给孩子留足休息的时间?


如果作业量真的太多,也给孩子休息和玩的时间了,孩子还是抵触写作业的话,我的方式是去找老师做沟通,恰当地和老师的说明孩子现在做作业时的状态。我们商量过的方案是,跟孩子约定一个deadline,在那个时间线过去之后,就再也不能写作业,但几点到几点写她自己安排,死线一到,家长的态度就需要坚决一些。


这样,如果孩子第二天去学校没有完成作业,就自己接受老师的批评吧,因为提前和老师沟通过情况,所以老师也不会太生气,虽然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很伤心,但这个度孩子还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任性不讲理,刚上学的孩子的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家长要耐心,等等他把话说完,如果说不清楚,就换一个方式问他,“你是不是这样想的?”,引导他把自己的想法顺利表达出来,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顺利表达出想法,是不会任性不讲理的。





8岁沛沛妈妈的问题: 孩子单亲,工作忙,我陪伴的时间少,需要爷爷奶奶来照顾,但发现孩子不是很尊重爷爷奶奶,该怎么沟通?


我认为,首先父母需要理解孩子心里的落差,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寂寞感;以及爷爷奶奶和孩子成长环境的差异太大,让孩子觉得有些排斥。


还有个原因是,孩子态度不好的时候,爷爷奶奶有时疼着会表现得无所谓,孩子没有得到一个正向的反馈机制,以为自己这样做是没错的。我们可以跟爷爷奶奶商量,在孩子不礼貌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不高兴表达出来,或者批评孩子。


最后,还得和孩子谈一下,8岁的孩子已经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对方了,跟他坦诚地聊聊家长的情况,希望他能理解。


沛沛妈妈:还想问下乐萱妈妈,我们在家教和托管之间选择了家教,但发现周末老师来家里时,他会哭闹不肯上课。


乐萱妈妈:我能理解孩子为什么哭闹,他想的是“我已经上了一个礼拜学,周末还不让我玩一下!”


乐萱的情况也很类似,她周六上午英语课,下午钢琴课,有时她也会抱怨,周六还这么忙,但我问她要不要把英语课取消,她又不愿意,因为喜欢家教老师,说和他聊聊英语相关的故事也是好的;钢琴也是她自己选择要上的,所以,如果孩子很排斥,也许是他不喜欢,不如找一个孩子的感兴趣的课外班试试。


孩子们在玩(他们的工作)的时候是不喜欢被打搅的,如果周六约好要补课,可以事先提醒下他。比如我和乐萱会提前说好几点吃饭、几点开始写作业。她有时能记住,有时会忘记。我会提前个三五分钟,大概炒最后一个菜了,或者快到作业时间了,提醒她一下。这之间的协调需要父母在辛苦之余费心做一做,对缓解孩子的烦躁会有一定的作用。





9岁孩子的妈妈 jing:遇到孩子狡辩和顶撞的情况会让我抓狂,我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也苦恼过,后来发现,这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转变,不再只是正向回应你,也会从侧面和反向的思维来反馈。


9岁这个年纪,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孩子开始渴望独立,摆脱大人的控制,但是就像学走路一样,孩子想摆脱你的手,但等到真的摆脱的时候又会跌跌撞撞,遇到麻烦。


我的处理方式冷处理,先hold住自己,不要发货,然后跟她说:“你这样跟爸爸妈妈说话,我没有办法和你交流。”


如果情况经常发生,我们大人也可以耍一个花招,在孩子和我们坦诚交流的时候,我们也去狡辩和顶撞,强迫她有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


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平时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会反过来影响孩子和我们的沟通方式,比如遇到生老病死的问题,我们是坦诚跟孩子说还是回避?这也会影响到孩子在某些问题和阶段会用狡辩和顶撞的方式回应我们。





不管是在孩子的婴儿期,还是学说话学走路的学前期,还是孩子进入幼儿园,迈开社会化的第一步,乃至之后漫长的学童生涯,跟孩子的沟通一直是我们作为家长来说、关心孩子,观察孩子,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孩子的方式之一。


我想多数家长跟我一样,希望孩子的心是对自己敞开的,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亲子书籍里,都是教给父母怎样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行的交流。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沟通是互相的,不仅仅需要家长换位“蹲下来”,有时候也需要孩子能够学会换位思考。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这个哪个国家都存在不平等的地球上,我们建立起与孩子沟通的渠道,除了更好的了解孩子,伴随他们成长,也是需要帮助他们见识、直面、接受这个现实世界,同时学会保持一颗有自主辨识能力的心。



加入蜂窝的家长分享社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