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东部,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在10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史称“十朝故都”。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灭了吴国后,于公元前472年,派范蠡在秦淮河南岸建城,作为攻打楚国的屯兵据点,史称“越城”。史家认为,这是南京建城之始。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之后,认为这里山川地形不凡,有“王者都邑之气”,遂决定在此建城。传说他铸造了一对金人分别埋在钟山和幕府山下,因而钟山得名金陵山,幕府山西麓的山岗又称金陵岗。故所建之城称为“金陵邑”。这就是人们至今还称南京为“金陵”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三国时期,孙权在金陵邑遗址上修建石头城。石头城环山而筑,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夹淮带江,易守难攻。当年,诸葛亮前来东吴劝说联抗曹军时,见城东的钟山好似一条蜿蜒的巨龙,西南诸山形如雄踞的猛虎,不由得赞道“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都也。”遂建议孙权在此建都。 后来,孙权在武昌称帝后,当年就将都城迁至此,称为“建业”。这也是南京做为都城的开始。 东晋时,为避讳皇帝司马邺之名,改建业为“建康”。元朝时称为“集庆”。 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克集庆后,改称“应天府”,取意顺应天意而得此城。1368年,朱元璋在此称帝建明朝,改应天府为“南京”,这是南京之名使用的开端。 建朝后,朱元璋对南京城进行了扩建和加固,建造了气势雄壮、固若金汤的城墙。其中最大的城门称为“聚宝门”,后改称为“中华门”,至今保存完好。 清朝时期的南京称为“江宁府”。太平天国运动时,洪秀全在攻陷南京后也在这里定都。他以“拜上帝教”名义组织起义,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自封为天王,便将都城命名为“天京”。 辛亥革命后,又恢复了南京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