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曾国藩叹服的《止学》作者王通

 千七njfgs2001 2017-03-15

令曾国藩叹服的《止学》作者王通

隋朝大儒王通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年34岁。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谥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通化村在隋唐以前叫万春乡甘泽里。因是隋大儒王通的故里和教化之地,在王通辞世后,为纪念这位圣哲先贤,乡人将甘泽里改名为通化村。现通化村除有王通庙外,还有王通墓和王通学校。

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其年春,王通在太极殿觐见隋文帝,呈奏《太平十二策》,畅言王霸大略,以古证今,大有运天下于股掌之志。文帝听后异常高兴,认为王通乃上天赐予的辅政之才,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于是,王通不得不长叹而出长安。离开时,写了一首《东征之歌》:“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乎,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诗里表明了他最初的志向和决心,也说明了他有志难酬的原因。他本想做一番事业,所以才西游长安,准备像古人那样为苍生立命,可没想到时移势易,天下将变,皇帝又不能察断时局,他的主张和志愿就没有机会施展了,无奈,只好返回故乡。《论语》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王通经过长安之行后,对隋朝已完全不抱希望,他看到了无道的迹象,虽有大志,却不得不走上了一条隐居的道路。长安之行使王通看清天下大势,同时也浇冷了事功之心,成就他一番大学问。曾自况云:“吾不仕,故成业。不动,故无悔。”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文帝崩,太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这一年,王通开始了《续六经》的整理和写作。虽然不能在朝廷上有所作为,但他却不甘心自己的才华与思想就此埋没,于是通过反思前朝的为政得失,借古讽今以教育后人。九年后,《续六经》完成,王通名动天下,四方学子远道来奔,学习辅君为政之道。王通于是设教于黄颊山、白牛溪,当时号称门下千人,时人因此视为孔子一般的人物,他讲学的那条溪也被称为“王孔子溪”。因为他读书教书的地方临近河汾,后人便称此为“教授河汾”,也称王通的学问思想为“河汾之学”。其门人多为盛唐栋梁,魏征、薛收、温彦博、杜淹、杜如晦、陈叔达等开国功臣均出其门下,房玄龄、李靖、李密等都曾向其问学请益,受其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