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汉语的角度解读南京,以南京的文化诠释汉语---永和园的烧饼──趁热吃

 骏马nanjing 2017-03-15
 
 

  

语题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同源共生、相映成趣的现象,比如南京的一句源于本土的歇后语“yǒng   hé yuán的烧饼——chè rè chī”

  你知道这个歇后语怎么写吗?你知道相关的历史吗?敬请关注今天的“汉语南京”!

题解永和园的烧饼──趁热吃

解词  永和园是南京夫子庙规模最大的一家点心与酒菜兼营的老店,素有“秦淮第一楼”美称,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永和园的烧饼——趁热吃”可意指永和园的烧饼趁热好吃,也可喻指抓紧时间、抓住最佳时机。

溯源  永和园前身是始建于1901年清末的“雪园”茶馆,后来卞永生买下了“雪园”,命名“永和园”,寓“永远和气生财”。初期三间平房,两间出租,中间和小院卞老板自己经营,卖烧饼和干丝。卞永生后收回租房,一统茶点生意,聘请面点名师尹长贵来店主持制作点心。此时“永和园”的烫干丝和酥烧饼,在夫子庙已颇具影响,享誉金陵。“永和园”的烫干丝,切得细如棉线,堪称能穿针。“永和园”的烧饼更具特色,一般店家的烧饼油酥与油面二八开,“永和园”的酥饼则是“三七油面,四门包酥”,品种随时会变化,共有二十多个品种。由于所制的烧饼色泽金黄,被誉为“蟹壳黄”。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是我国四大小吃之首,经专家鉴定南京秦淮区风味小吃研究会于19879月正式命名八套秦淮风味名点小吃为“秦淮八绝”,永和园的烧饼名列其中。这句歇后语可能是“吃货”们对永和园的烧饼的经验之谈。

链接:永和园的烧饼产生、发展,美名传扬,与之相关的文化也在生成并传播四方。

  19238月的黄昏,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他俩在游览前不忘到雪园(永和园)吃小吃,“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俞平伯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提及的豆腐干丝和烧饼,正出自雪园(永和园)。朱自清对于永和园的烧饼念念不忘,三年后他说,“我倒是觉得芝麻烧饼好,一种长圆的,刚出烧,既香、且酥、又白……”

  梅兰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带着家人来到永和园茶社,品尝风味小吃,食客们很快认出这位京剧大师,一传十、十传百,店堂内外很快挤满热情的顾客和戏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曲艺表演艺术家侯宝林来到永和园,刚跨进门就被茶客们认了出来,“来一段!来一段!”店堂里顿时“沸腾”起来,被南京人热情所感染的侯宝林即兴在店堂里说了一段《武松打虎》,赢得满堂喝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