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呃逆

 願隨身 2017-03-15

呃逆


呃逆

呃逆(打嗝) 呃逆是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痉挛性收缩,同时声门关闭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声音,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打嗝”,中医称“哕 ”。它是由于空气被突然吸入呼吸道内,通过关闭的声门裂而产生的急促“呃”声。

呃逆
打嗝是常见的生理现象,酒足饭饱后来个饱嗝。但是,如果持续性打嗝就要警惕了,或为某些疾病预兆。其中,持续性地打嗝不止,可能是一种病,叫做呃逆症。

健康人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饮碳酸饮料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但是,疾病因素也会导致呃逆症,比如胃炎就有可能引起持续性打嗝,此时要尽早治疗疾病。

3招止嗝
1、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
挺起胸膛,深深地尽全力吸足一口气,然后憋住,不要呼气。直到实在憋不住了再呼出去,反复3~5次即可有效缓解打嗝。
2、压舌头
用干净的勺子把舌头紧紧地压住,几分钟以后,打嗝一般会停止。
3、往塑料袋里呼气吸气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打嗝是由于体内的二氧化碳太少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提高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来止住打嗝。可以找一个不漏气的塑料袋,把塑料袋紧紧扣在口和鼻子上,然后往里面呼气吸气,这样呼气吸气几次,过一会儿就不会打嗝了


呃逆让打嗝「消音」
吐法
吐法止嗝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手洗干净,用食指伸到咽喉轻轻探吐,直至发出呕吐声,但不会吐出东西来,打嗝马上就止住了,屡试不爽。
中医说法是病邪在上焦者,宜吐之,这叫顺势而导之。《黄帝内经》也有此说法: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涌之。意思是病在高处,就是胸膈处,可用涌吐的方法治疗。性急的人,吃饭吃得很快,也常吃一半就打嗝,通常喝几口热汤就止住了,若止不住,还是来个探吐动作,马上就好了。

「寒」以生姜止嗝
打嗝还有一个原因,体质属于中焦虚寒型,就是胃寒型,又吃寒凉食物就容易引起打嗝。这时拿生姜切片直接吃,马上就好了;也可以煮生姜汤服用,同样有效。
...........

脾胃系病证  呃逆

[定义]
呃逆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

[历史沿革]
一、《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哕、哕逆、呃逆。
① 指出呃逆发生的病因病机。
《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篇》:“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干,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病深者,其声哕。”

② 记载三种治疗呃逆的简易方法。
《灵枢·杂病篇》:“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称本病为“哕”,将本病分为三种类型:
① 属于寒呃者,如“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桔皮汤主之”;
② 属于虚热者,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③ 属于实热者,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三、自唐末以后诸医家,有以咳逆为哕,有以干呕为哕,亦有以噫气为哕者,直至《景岳全书》才有了明确的分析。
《景岳全书·呃逆篇》:“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景岳全书·呃逆篇》:“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然病在气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
呃逆


[范围]
呃逆是一种临床症状,凡食道、胃、肠、腹膜、纵膈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及肺、肝、脑、肾等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病的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① 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证候特征。
② 发病和加重多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体质等诱因有关。
③ 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如偶然突发,大多轻浅,常可自行消失,如持续不断,需给予及时的辨证治疗。
④ 临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呃声频频相连,声高而扬;虚证呃声时断时续,气怯声低。


[病因病机]
呃逆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进食过快、过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滞于胃→上逆动膈→呃逆
       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过服温补药物→燥热内生,腑气不通→气逆动膈→
       2.情志失调
       
恼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出于喉间→呃逆
       忧思→伤脾→运化失职→痰浊
       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 →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呃逆
       3.正气亏虚病后
       
素体不足,年高体弱
       大病久病,正气未复 →损伤中气,或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呃逆
       吐下太过,误治伤中
       病深及肾→失于摄纳→冲气上逆→挟胃气上逆动膈→呃逆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动膈—指膈间气机不利,又为胃气上逆所触动
       寒热宿食,燥热内盛
       情志不和,气郁痰阻 ,脾胃虚弱 →皆影响胃气的顺降→胃气上逆而动膈
       2.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肝、脾、肾密切相关
       
 生理——胃居于膈下,胃气以降为顺,胃与膈以经脉相连属
       病理——胃失和降,逆气动膈,冲气上逆喉间→呃逆
       肺 生理——肺胃经络相连。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于降
       病理——膈居于肺胃之间,肺胃之气失于下降→影响膈间。若膈间之气机不畅,胃气上逆于膈间,加之肺气失于疏通,阻碍逆行之气,其气势必形成冲逆之势,而上冲于喉间,故呃呃连声
       脾 生理——胃之和降,有赖于脾之健运
       病理——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逆动膈
       肝 生理——胃气的和降,有赖于肝之条达
       病理——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以致呃逆
       肝失疏泄→气机淤滞→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影响肺胃之气
       肾 生理——肺胃之气的和降,有赖于肾气之摄纳
       病理——病久及肾,肾失摄纳→肺胃之气不降→气逆动膈→呃逆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证
——寒凝、热(火)郁、气滞、痰阻、食停→胃失和降
       虚证——脾肾阳虚;胃阴亏损→正虚气逆
       也可虚实夹杂并见
       4.病理转化
       
决定于病理性质和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如阳气不虚则寒邪易于疏散;胃中寒冷,损伤阳气,日久可致脾胃虚寒证
       热邪为病者——胃中积热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易于伤阴耗液转化为胃阴亏虚
       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
       气郁日久或手术致瘀者——血瘀致胃中气机不畅,胃气上逆
        5.转归预后
       
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
       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中——病情多较重
       如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胃气将绝,元气欲脱之危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兼症: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
       3.诱因:受惊、饮食、情志,起病多急。
       二、相关检查
       
 单纯性呃逆无须做理化检查。
       1.胃肠钡餐X线透视、内窥镜检查:可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等。
       2.肝、肾功能及B超、CT检查:可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及胸、腹腔肿瘤。
       三、病证鉴别
       
 1.呃逆与干呕
       相同点
——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之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分类      呃  逆     干  呕
病位胃、肺、肝胃、脾
主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有声无物或呕吐涎沫
病机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逆乱胃气上逆经口而出
治法和胃降逆平呃降逆止呕

       2.呃逆与嗳气

       共同点——均为胃气上逆
       嗳气——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
       呃逆——喉间气逆而发出之呃呃连声,有膈间不利因素

分类      呃  逆     嗳  气
主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饱食之息与中焦内郁之气嗳出为快,稀疏间作,舒缓有力,可兼酸腐气味
病机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逆乱中焦气滞,以伸为快
治法和胃降逆平呃理气和胃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生理病理
       生理
——一时性气逆而作,无反复发作史,且无明显兼证——无须治疗
       病理——反复发作,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因外感、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诱发
       2.辨虚、实、寒、热
       
 实证                                                   虚证
        初起                                                久病
       呃声响亮                                          呃声低长
       气冲有力                                          气出无力
       连续发作                                          时断时续
       脉弦滑                                             脉虚弱
       寒呃                                                   热呃
       
 呃声沉缓有力                                  呃声响亮,声高短促
       胃脘不适,得热则减,遇寒则甚         胃脘灼热,口臭烦渴,便秘尿赤
       面青肢冷                                         面红赤
       苔白滑                                            苔黄厚
       3.辨病深临危
       
危重病证后期,年老正虚——呃声低微,饮食难进,六脉沉伏——元气衰败,胃气将绝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总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病因治疗: ——祛寒 ——清热
       ——补虚 ——泻实
       对症治疗——在上法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降逆平呃之品:旋覆花、代赭石柿蒂、刀豆子、半夏、竹茹
       重病中出现呃逆,为元气衰败之证,急宜大补元气,固护胃气。
呃逆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症状
——呃声沉缓有力—寒邪阻遏,肺胃之气不降,上冲喉间
       胸膈及胃脘不舒—寒凝气滞
       得热则减,遇寒则甚—内外之寒相并,以增寒邪之势
       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苔白润,脉沉缓—胃中寒冷之象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外感寒邪深入胃肠,停滞于胃,胃阳被遏,纳降失常,发生胃寒呃逆,属寒实證。呃声沉缓有力,因胃阳被遏,阳气受阻,故兼见胃脘痞满,得热则胃脘痞满减,得寒则痞满加重,口淡腻等胃寒兼證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平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本方温中祛寒降逆,适用于呃声沉缓,得热则减,遇寒加重之呃逆
《三因极一病證方论》卷十一:丁香散
【处方】 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良姜各1.5克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
【功效与作用】 主胃寒哕逆。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热汤调下,乘热服,不拘时。
【摘录】 《三因极一病證方论》卷十一
       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温胃止呃—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
       高良姜、炙甘草—温中和胃祛寒—筚拨、香附、陈皮
       加桂枝—增强良姜温中祛寒,温通胃阳之功
       枳实、厚朴、麦芽—和胃气,化痰导滞
       加减——寒气较重,脘腹胀痛—加吴茱萸、肉桂、乌药
       寒凝食滞,脘闷嗳腐—加莱菔子、半夏、槟榔
       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
       备选方——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柿蒂、人参、生姜;吴茱萸汤加减(路志正)
丁香柿蒂汤
丁香2钱  柿蒂2钱  人参1钱  生姜5片  
【功效】补气温中、降逆止呃。
【主治】体虚久病、胃中虚寒所致之呃逆、呕吐、腹胀、纳呆、舌淡苔白、脉沈虚等症,为降逆止呃之要方。
【方义】呃逆为胃气上逆引起之膈挛,原因甚多,本方适用于中焦虚寒證型;本方为温胃降逆止呃为主,兼以益气补虚为辅。方中丁香温中止呃为主;柿蒂涩平专止呃逆;生姜辛温、温胃降逆;佐以人参甘温、大补中气、四味同用、使中阳健运则痞塞自开,胃气顺降则呃逆自止。是治疗呃逆常用方剂。
【辨證要点】
呃逆。脘腹胀。舌淡苔白。脉沈迟无力。纳呆。
【注意禁忌】胃热呃逆、呕吐者不宜。
【现代应用】胃寒体质引起之呃逆。
呃逆
清?刘渊《医林纂要》
本方用丁香下暖肾命,治冲脉之寒气上冲,中暖脾胃,去积秽之沉寒宿壅,上泻肺邪,去上焦风寒湿热;柿蒂苦涩寒,涩能补敛肺气,以受胃气之上辅,而不至于游散,苦能降泄肺气,以平上焦之虚热,而不至于冲逆;丁香自下而上,以主于祛寒,柿蒂自上而下,以主于泄热,使寒热得其平,而上下不相拒,则逆气平矣;人参以补正气;生姜所以行胃气而升之。

清?汪昂《医方集解》
丁香泄肺温胃而暖肾,生姜去痰开郁而散寒,柿蒂苦涩而降气,人参所以辅真气使得展布也。火呃亦可用者,盖从治之法也。

       临证备要——丁香为燥热之品,不可过用。现代药理研究:丁香可使胃黏膜分泌增加,连续或过量应用,可使胃黏膜分泌耗竭,故不可过用

       2.胃火上逆证
       症状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实热内蕴胃肠,胃火上冲
       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胃中积热,津液耗伤
       脘腹满闷,大便秘结—热积胃肠,津液耗伤,腑气不畅
        小便短赤热结于下焦
       苔黄燥,脉滑数—胃热内盛之证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由于嗜食辛辣之品,胃腐积热,或外感热邪结于胃腑,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肝火犯胃,以致胃火上冲而为呃逆,属实热證。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同时兼见口臭心烦,小便短赤,大便难,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逆平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本方清热生津,和胃降逆,用于治疗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喜冷饮等证
       常用药——竹叶、石膏—清泻胃火
       麦冬、沙参—滋养津液
       竹茹、连翘—清胃降逆
       半夏、柿蒂—降逆止呃
       加减——腑气不通,痞满便秘—泻热通腑,腑气通则胃气降,呃逆自止
       方用小承气汤加竹茹、柿蒂、代赭石
       胸膈烦热,便秘者—用凉膈散加减
呃逆

竹叶15克(2把)   石膏30克(1斤)   半夏洗9克(半升)   麦冬去心15克(5两)   人参6克(2两)   甘草炙6克(2两)   粳米15克(半升)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1. 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呕逆烦渴、口干唇燥喉干呛咳、心胸烦闷、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数。
  2. 暑热证、气津两伤。身热多汗、虚赢少气、烦渴喜饮、舌红,脉虚数。

【方义】

本方是由白虎汤衍化而来的。白虎汤证为正盛邪实,本方证为大热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以祛热邪为君;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以补正虚为臣;半夏和逆止呕,其性虽温但与清热生津之药配伍、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能转输津液、恢复脾运、并行人参、麦冬之滞而调和胃气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也。诸药合用、既能清未尽之余热、又可补已耗之气阴、邪正兼顾、为一清补之剂。凡热病过程中、发热不退、气阴两伤之证皆可使用。

【辨证要点】

 

  1. 身热多汗。
  2. 口干少气。
  3. 舌红少苔。
  4. 脉虚数。

【加减】

 

  1. 口渴甚:加天花粉、生地、石斛。
  2. 热甚:加重石膏或加银花、连翘、黄芩。
  3. 汗多:加白术。
  4. 气虚明显者:加黄耆。
  5. 血虚明显者:加当归、熟地。
  6. 肺炎喘咳:加麻黄、杏仁、黄芩、鱼腥草。
  7. 痰多:加贝母、橘皮。

【现代应用】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麻疹、猩红热、百日咳、中暑、糖尿病、感冒、流感、小儿夏季热、肺气肿、肺坏疽。

       临证备要——郑敬贤:呃逆一证,由于气逆所致。然气逆之因有寒、热、痰、食、伤寒、吐利、产后等等。故治呃逆当辨寒热虚实,然后选用补泻清温之剂,参与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之品,标本兼治。竹叶生石膏、知母、橘皮、炙枇杷叶、沙参、麦冬、代赭石、黄连


       3.气机郁滞证
       症状
——呃逆连声—肝气逆乘肺胃,胃气上冲
       抑郁恼怒则发作,情志转舒则稍缓—肝恶抑郁而喜条达
       胸胁满闷—胁乃肝经之分野,肝气循经犯肺
       脘腹胀闷,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肝气犯胃,气机不通
       苔薄白,脉弦—肝旺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淤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本方理气宽中,适用于呃逆连声,因情志改变而诱发之呃逆
       常用药——木香、乌药—解郁顺气——川楝子、郁金
       沉香、枳壳、槟榔—宽中降气
       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备选方——旋覆代赭汤加减。适用于气逆痰阻,昏眩恶心之呃逆
       旋覆花、代赭石—下气消痰,降逆止呃
       半夏、茯苓、生姜、青陈皮、苏梗—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加减——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
       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血府逐瘀汤加减
       临证备要——《大经逢源》:“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功在开结下气,行水消痰……开胃气,止呃逆。”张锡纯:“赭石其性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且性甚平和,虽降逆气而不伤正,通燥结而无开破。”

       4.脾胃阳虚证
       症状
——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脾胃阳虚,生化之源不足,升降失常,胃虚气逆
       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光白,手足不温—阳虚则寒,失于温煦
       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阳虚之征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本方温中健脾,降逆止呃,适用于呃声无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之呃逆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
       干姜—温中散寒
       加吴茱萸、丁香、柿蒂—温胃平呃—白豆蔻
       加减——夹食滞,嗳腐吞酸—加神曲、麦芽、山楂
       脾虚气滞,脘腹胀满—加半夏、陈皮
       中气大亏,呃声难续,气短乏力—加黄芪、党参
       肾失摄纳:病久及肾,肾阳亏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 加肉桂、紫石英、补骨脂、山萸肉、刀豆子

       5.胃阴不足证
       症状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阴液耗伤,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口干舌燥,烦躁不安—津液耗伤,虚热内扰
       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脾胃虚弱,纳运失职
       大便干结—肠燥津亏
       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阴虚津伤之象
       证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前方—养胃生津,治胃阴不足,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者
       后方—益气清热,和胃降逆。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呃逆
(生津养胃,方选益胃汤加枇杷叶、石斛、柿蒂,以降逆止呃,如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则用橘皮竹茹汤,益气和中。)
       常用药——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滋养胃液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生姜—和胃降逆平呃
       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加 枇杷叶、芦根、柿蒂、刀豆子—清胃降逆止呃
       加减——咽喉不利,阴虚火旺,胃火上炎者—加石斛、芦根
       神疲乏力,气阴两虚—加党参或西洋参、山药
呃逆
沙参9克(3钱)  麦门冬15克(5钱)  冰糖3克(1钱)  细生地15克(5钱)  玉竹炒香4.5克(1.5钱)  
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所馀药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呃逆
橘皮15克(2斤)  竹茹10克(2斤)  大枣30枚  党参3克(1两)  甘草15克(5两)  生姜25克(8两)  
上药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功效】理气降逆,益胃清热。
【主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
【现代应用】
现代医学认为本方促进胃蠕动,止呕吐。主要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反胃、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见呃逆,呕吐,舌质嫩红,脉虚数者。(伤寒卒病论)

《景岳全书.杂證谟》:「凡杂證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瘉。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其他疗法

辨证奇闻 卷四
呃逆
       一忽呃逆不止,人谓寒气相感,谁知气逆寒入乎。然气逆非气有余,乃不足也。丹田气足,则气守下焦,顺;丹田气不足,则气奔上焦,逆。症虽小,徒散寒不补气,多成危症。宜大补丹田气,少佐祛寒,则气旺可接续,寒祛能升提,呃逆自止。用定呃汤:人参三钱,白术、茯苓五钱,丁香、陈皮五分,沉香末、牛膝一钱。一剂愈。参、苓、白术补气回阳,丁香祛寒,沉香、牛膝降丹田以止逆,逆气既回,呃声自定。
       一痰气不清,忽呃逆,人谓火逆作祟。火逆口必渴,今不渴呃逆,仍是痰气,非火邪。痰在胃口,呃逆在丹田,何能致此?不知怪病多起于痰,安得呃逆独异。此丹田气欲升,痰结胸中,不使其气直上也。较虚呃甚轻,消痰气,呃逆自除。用二陈汤加减治。人参、陈皮五分,半夏、厚朴一钱,甘草三分,茯苓三钱。一剂即愈。二陈治痰,加入参、厚朴补中降气,自祛痰于上焦,达气于下焦。
       一口渴舌燥,饮水后忽呃逆,人谓水气,谁知火气逆乎。此胃火,胃火太盛,必大渴呼水,今但渴不喜大饮,乃胃气虚,胃火微旺,故饮水虽快,多则不能消,火上冲呃逆。宜补胃土,降胃火,则胃气安,胃火息,呃逆自止。用平呃散:玄参、白术五钱,甘菊、茯苓、麦冬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五分。一剂即平。此降火不耗气,倘轻用石膏,虽取胜,胃终有伤,他症必生。
       一恼后肝血燥,肺气热,忽呃逆不止,人谓火动,谁知气逆不舒乎。肝性最急,拂必下克脾土,脾土气闭,则腰脐间不通,奔咽喉作呃逆。倘用降火降气药,呃逆更甚,必须散郁,佐消痰润肺。用解呃丹:茯神、白芍三钱,当归、白芥子二钱,白术、苏叶五分,麦冬五钱,柴胡一钱。一剂即止。此散郁神方,不特治呃逆。白术利腰脐气,柴、芍、归舒肝胆,麦冬、苏叶润肺,茯神通心与膀胱气,白芥子宣膜膈气,故一身之气流通何虑下焦气不升咽喉。
       一呃逆时作时止,人谓气滞,谁知气虚乎。气旺,顺;衰,逆。逆之至,皆衰之极。使气衰不甚,何至于逆。惟衰极则气弱不能转,呃逆生。气衰呃逆,不比痰呃、火呃,补气自止。倘徒消痰降火,则轻变重,重必死。况痰火之呃亦虚而致之,不只寒呃之成于虚也,然不补虚何以治呃。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人参、茯苓三钱,白术一两,陈皮一钱,甘草三分,半夏二钱,柿蒂三枚。连三剂,呃自除。此治胃圣药,胃气弱,诸气自弱,故补胃气正补诸气也,气旺尚有气逆乎?况柿蒂尤易转呃。胃多气之腑,气逆从胃始,气顺独不从胃始乎?故胃气转,诸气无不转。



       

穴位按摩
按压下列穴位亦可止嗝︰
1. 内关穴:手掌心向上,从手腕横纹正中,向手肘方向量二寸的距离,约三横指,按压时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强力按、吸一口气,打嗝就会停止。
2.劳宫穴:位在手掌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屈拳屈指时,在中指与无名指中间处,宜用爪甲重切久按才有效。
3.翳风穴:位于耳根后下部,有个尖角的凹陷处,张嘴时按穴位,会传导到耳内有痛感,打嗝时,用大一点的力量按压10~15钟。
4.攒竹穴:在眉头,眉毛内侧头骨边缘凹陷中,入眉约1分处,又治中年女子眉头痛。治打嗝,用食指和中指,强力按压持续15~20分钟,两边穴位一齐按,指压一定要有酸胀的感觉。
5.内关穴:手掌心向上,腕横纹正中后约三横指2寸的距离,按压时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强力按、吸一口气,打嗝就会停止
呃逆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在《灵枢·口问》篇中已有记载:“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呃逆有轻有重,差别极为明显: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如持续不已,则数小时乃至昼夜不停,甚者并发虚脱之危候。后者属内科急症,为讨论重点。
    现代医学中之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溃疡、脑血管疾病及手术后呃逆等出现的呃逆症状,均可参照本证辨治。
   【辩证分型】

    可分为实、虚二型。
   (一) 实呃
    呃声有力,声短而频,连续不断。如为寒滞胃中,得热稍减,脘及膈间不舒,脉迟,舌质淡,苔白润;如为胃热上冲,口臭烦渴,尿赤便秘,脉滑数,舌红,苔黄燥;如为痰阻气逆,胸胁闷胀,头目昏眩,脉弦滑,舌红,苔白腻;如为瘀阻胸胃,胸闷刺痛,或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大便干黑,脉沉涩,舌暗或有瘀斑,苔薄。
   (二) 虚呃
    呃声急促,断续而发,口干舌燥,烦躁嘈杂,脉细数,舌红干或有裂纹。

   【治疗】 
 
    (一) 实呃
    1.治则:降逆和胃止呃。
    2.处方:膈俞、内关;寒呃加中脘,热呃加内庭,痰呃加丰隆、行间,瘀呃加期门。
    3.方义:膈俞为膈之背输,统治膈膜之病;内关通于阴维,能宽胸利膈,平冲逆之气。寒呃,加灸中脘,温中祛寒而降胃逆;热呃,加针内庭,清泄胃火通腑下气;痰呃,配行间泻肝火疏肝气,丰隆化痰浊而降气和中;瘀呃,膈俞本属血会,善理血活血,加期门条达胸胃气机,气通血活,瘀化呃止。
    4. 治法:中脘宜用隔姜灸,余穴均针刺施泻法。内关、膈俞应以气至法激发针感至前胸。
    5.古方辑录
   《普济方·针灸门》:“治卒哕:穴膻中、中府、胃管(灸数十壮)、尺泽、巨阙(各灸七壮)”。
   《针灸集成》:“呕吐:中脘、内关并针,三阴交留针,神效。”
    (二) 虚呃
    1.治则:生津养胃平呃。
    2. 处方: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
    3.方义:胃俞,滋生胃津,濡润胃腑,升降得以通利;膻中乃八会之气会,开胸利膈,平冲止呃;内关则有加强降逆止呃的作用;足三里和中扶胃,使机体真气渐充,阴津化生有源。
    4.治法:胃俞、足三里用补法,膻中以艾卷雀啄法灸之,内关平补平泻。
    5.古方辑录
   《医部全录·诸疾呃门》:“呃逆,灸膻中、中脘、气海、三里”。
   《类经图翼·十一卷》:“哕逆:乳根(三壮,火到肌即定;其不定者不可救也)、承浆、中府、风门、肩井、膻中、中脘、期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呃逆小偏方

  方1
  【组成】砂仁3 克、生姜6 克。
  【用法】砂仁研为细末,生姜捣烂,饭后热酒泡服。
  【主治】胃寒性呃逆。

  方2

  【组成】生姜30 克、半夏15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性呃逆。

  方3

  【组成】柿蒂5 克、生姜12 克、半夏12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寒呃逆。

  方4

  【组成】茶叶、柿蒂。
  【用法】开水冲泡,频服。
  【主治】胃寒呃逆。

  方5

  【组成】米醋100 克、红糖9 克。
  【用法】搅匀服。
  【主治】胃寒呃逆。

  方6

  【组成】白酒(50 度以上)。
  【用法】酒1 勺合1 勺凉开水服。
  【主治】一时性呃逆。

  方7

  【组成】陈皮30 克、生姜18 克、胡椒10 粒。
  【用法】水煎,徐徐咽之。
  【主治】胃寒呃逆。

  方8

  【组成】刀豆50 克、生姜9 克、红糖25 克。
  【用法】前二药煎,去渣,红糖调服。
  【主治】胃寒呃逆。

  方9

  【组成】硫磺5 克、艾叶10 克、酒适量。
  【用法】煮开,口含生姜片以口吸蒸汽。
  【主治】寒呃。

  方10

  【组成】干姜、良姜各6 克、粳米适量。
  【用法】二姜煎取汁,再入米煮为粥。食之。
  【主治】寒性呃逆。

  方11

  【组成】狗肉120 克、生姜30 克。
  【用法】同煮烂食之。
  【主治】脾肾阳虚之呃逆。

  方12

  【组成】竹茹、芦根各30 克、生姜3 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热呃逆。

  方13

  【组成】紫苏叶60 克、白蜜400 克、姜汁400 克。
  【用法】同在砂锅同煎成膏,每早服半勺。
  【主治】呃逆。

  方14

  【组成】绿茶1 克、丁香9 克、冰糖26 克。
  【用法】丁香捣烂,与余二药拌匀,加水300 毫升,浸泡分钟,分2 次服,1 日1 剂。
  【主治】呃逆。

  方15

  【组成】米醋20 毫升。
  【用法】加等量凉开水,1 次缓饮。
  【主治】呃逆。

  方16

  【组成】烧酒1 杯。
  【用法】与新汲水1 杯和服。
  【主治】呃逆。

  方17

  【组成】雄黄10 克、白酒50 毫升。
  【用法】研为细未与酒同煮,口吸节省。
  【主治】呃逆。

  方18

  【组成】生姜汁、蜂蜜30 克。
  【用法】调匀服。
  【主治】呃逆。

  方19

  【组成】生姜60 克、陈皮30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呃逆。

  方20

  【组成】生姜、甜面酱。
  【用法】姜蘸酱吃。
  【主治】呃逆。

  方21

  【组成】柠檬、白酒。
  【用法】浸酒后去皮食。
  【主治】呃逆。

  方22

  【组成】柿蒂(焙干)、黄酒。
  【用法】研为细末,热黄酒调服。
  【主治】呃逆。


凌霜侯.柿子.止呃逆
柿饼汤
材料:柿饼四个
制法:洗净切开煲水,缓缓饮下
功效:止呃逆
呃逆

「凌霜侯」,是柿子的别号。每年农历八、九月间,柿子成熟,北方有些厚道果农,采柿子时,总留一点不摘,让其挂在树上,留给飞鸟觅食。此等柿子,如未被飞鸟猎食,树叶枯尽,仍挂树上,冬月荒凉,这些柿子,为大自然平添不少生机,故有人称柿子为「凌霜侯」,指其凌冬不凋,有若王侯,寒梅傲雪,柿子凌霜,互相争辉。

柿子,味甘涩,性寒,柿子有止渴、润肺、止呃的食疗功效。柿子在树上完全成熟,能够转甜,采收后即可生食,称为「甜柿」;如不能转甜,称为「涩柿」,必须经人工脱涩后方能食用。凡食柿子,不宜与蟹同食,因会令人腹痛泄泻,因柿子含有鞣酸,蟹含白质,蛋白质遇鞣酸,如鸡蛋遇热一样,凝固成硬块,积聚胃肠,形成腹痛或泄泻。

柿饼,是将柿子加工,方便久藏,或供酿酒或制醋之用。柿饼制法,选用肉质坚硬柿子,洗净后刨去外皮,放入摄氏60度的烘房,令其变软,以手压扁,置太阳下,晒至稍硬,并出现白色粉末状的柿霜,续晒两三天即成。柿子加工后,制成柿饼,寒性消失,对寒性体质的人,亦合进食。

柿蒂(柿子上的萼片),味涩,性寒,有降气止呃逆的疗效,中医用柿蒂治呃逆,已有接近两千年历史,丁香柿蒂汤,就是治呃逆名方。现代药理学指出,柿蒂含有三萜酸,能治呃逆,这与古人的认识不谋而合。《食疗食物大全》认为,柿饼治呃逆,较诸柿蒂更为优胜。方法用四个柿饼,洗净切开煲水,熬成一碗黄色的液体缓缓饮下,连饮数次,呃逆可止。如果久病出现呃逆,是一个不良讯号,提示脾胃功能将衰竭

复方
①治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
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
③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
④治胞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
⑤治百日咳:柿蒂四钱(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十个(细切),加白糖三钱。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江西中医药》(3):20~22,1953)
⑥治血淋:干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各家论述①朱震亨:"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为补虚、孰为降火,不能清气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②《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③《本草汇言》:"沈则施曰,按丹溪翁谓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黄连柿蒂汤主之,此言热呃也。《济生》论调阳竭于下,孤阴独存,阴气亦将旋脱,故逆上而作呃,宜丁附人参柿蒂汤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准绳》论呃逆之证,有伤寒吐下后、久病、产后阴血大亏,阳气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温中补中之剂不能治。又有平人饮食痰气抑遏,而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声,甩平胃二陈汤,加柿蒂数枚煎服,亦可止也。观于柿蒂之苦涩,但可以散逆气,而因寒、因热、因虚、因滞者,则佐以丁、姜、茹、连、参、术、平胃、二胨辈,当仔细斟酌,毋轻视也。"
④《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