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例说中华传统诗词谋篇布局八法

 杏坛归客 2017-03-15

例说中华传统诗词谋篇布局八法

李 海 涛

诗词文章一理,都须讲究章法结构。中华传统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如果杂乱无章则一目了然,因此尤须注重章法结构。所以,谋篇布局,在诗词创作过程中,或先进行,或后进行,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之一。若单说“谋篇”,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选材,二是布局。本文所说的只是谋篇中的布局。布局,就是统筹安排选材,亦即研究章法结构。把粗选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与表现内容的需要,再次进行恰当剪裁、合理安排,使诗文中的各个部分合理、巧妙地排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避免杂乱无章,且字句安排见巧,这就是布局的意义。

过去,我们一说到格律诗词的章法结构,就想到“起承转合”。我自从看到杭州的钱明锵先生在《涵天楼诗法讲座》、青岛的王永义先生在《格律诗写作技巧》中所讲的“绝句布局八法”后,深受启发,继而试图推而延之,结果,发现绝句之“布局八法”不仅适用于律绝,除个别方法(如“并列对合法”)外,也适用于律诗;不仅适用于近体诗,也适用于古体诗;许多方法还适用于词和散曲。于是产生了本文的写作命题《例说中华传统诗词谋篇布局八法》。但是,文中的一些观点与举例是否恰当与妥贴,还望诗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起承转合法

这是诗词创作谋篇布局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构思技法,它还可以与其他技法并用。“起”是起始、开头;“承”是承接开头,引深发展;“转”是转折,从侧面或反面等不同角度开拓新意;“合”是关合全文、回应主题而收束。一般情况下,绝句是以句、律诗是以联、词和散曲是以双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使用起承转合法应当注意的问题,可用四句话加以概括:

①“起”当笔势突兀,力求振起全篇。写诗和写文章一样, 讲究“意在笔先”,要注重塑造“凤头”,以求先声夺人。

②“承”可遵循三路,效达承上启下。“承”的方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等,但可遵循的基本路子有三条:一是景路;二是理路;三是情路。可据情顺着这“三路”中的一路去承接。“承”的作用,一是对起句、起联补充阐发、扩展延伸;二是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作用;三是“承”的铺垫与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③“转”宜跌宕转深,以望振人魂魄。“转”是指诗词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的转换。“转”不仅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曵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作者的情感和诗作的主旨。成功的“转”宜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且愈转愈深,不仅有振人视听之效,而且能引人品味作品的诗意。转句在全篇中最为关键。

④“合”当绕回宕开,以求寓意未尽。“合”是一首诗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也往往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神光所聚的“诗眼”所在。合“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未尽。”

例一:〔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起)

万条垂下绿丝绦。(承)

不知细叶谁裁出,(转)

二月春风似剪刀。(合)

这首七绝,通过对初春柳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风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首句以对柳树高大风姿的整体描写作起笔,第二句以具体描写柳枝的柔美风姿承接,第三句表面看来是进一步续写柳叶,实则是将柳叶作为连带物展开联想,逆转笔锋并以设问的手法,从写柳树转向写春风;第四句借助想象的翅膀,捕捉春的形象,以妙不可言的比喻回答了前句的设问,关合全诗。

例二:〔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起)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转)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合)

首联用一组对仗句从写环境入手“起”;颔联写此环境中出现的事件“承”;颈联转而以景物寄情,抒发诗人当时的情怀,为“转”;尾联瞻前顾后,使情入眼前景,“合”。

二、承对合用法

如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起承法;或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分别使用上述布局法,叫起承对仗合用法,简称承对合用法。

例一:〔唐〕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韦应物的这首七绝,是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

例二:〔现代〕潘天寿《梦渡黄河》:

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燕幽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

潘天寿的这首《梦渡黄河》,是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起承法。

例三:〔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五律以及前面起承转合法中的例二(李白《送友人》),都是前四句、后四句分别使用承对合用法。律诗都是将起承转合与对仗合并使用,但正常情况下都是将对仗用在中间两联,而这两首五律较为特殊,是将颔联的对仗提到了首联。

三、并列对合法

这种布局法只适用于绝句。即绝句之四句,用两组对仗,分别写四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里所说的“并列”,是指两组对仗句并列。

例一:〔唐〕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首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

尾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

例二:〔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首联: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对仗)

尾联: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对仗)

例三:〔唐〕杜甫《绝句》

首联: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对仗)

尾联: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对仗)

例四:〔唐〕白居易《遗爱寺》

首联: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对仗)

尾联: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对仗)

从以上举例中可以看出,用并列对仗法创作的绝句,就是两副对联。运用这种方法创作出的诗作工整、优美。

四、对比法

这种布局法的特点是:把情况迥异的两种景,或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反差甚大的两样情,放在同一首诗词中作对比描述。

例一:〔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例二:〔唐〕王播《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例三:〔南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五、因果法

这种布局法的特点是:上下句或前后联为因果关系,或前为因后为果,或前为果后为因。用这种布局法创作出的诗词,犹如省略设问句的问答式结构。

例一:〔唐〕: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七绝是前因后果式的布局,此诗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乃至第一联与第二联,都是因果关系。因果相连,环环紧扣,结构严谨。

例二:〔唐〕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不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写征人妻怀念丈夫的诗。此诗将因果顺序倒置,即先说“果”后说“因”。首句“打起黄莺儿”是“果”;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原因是为了“不教枝上啼”;为什么“不教枝上啼”?因为担心黄莺“啼时惊妾梦”;这位夫人做什么好梦怕被惊醒?她做的是去辽西探视征夫的梦,唯恐没等她到达辽西见到丈夫就把她吵醒了。四句是因果连环关系。

六、景议结合法

在一首诗中,先写景或叙事,后议论;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先发表见解,后通过写景或叙事加以证明,这样的布局法叫景议结合法。无论先写景(叙事)后议论,还是先发表见解或感慨后写景(叙事),前后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写景(叙事)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感慨是触景生情或因事生议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力求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例一:〔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先景后议):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绝,前两句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恢宏;后两句议论,含义深远,耐人寻味,道出了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哲理。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前后结构紧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

例二:〔唐〕张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先事后议):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这首七绝,前两句描写丘家乐妓弹筝的情景,写所见(叙事);后两句抒发诗人听筝的感受,写所感(议论)。

例三:〔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先议后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例四:〔唐〕杜甫《春夜喜雨》(先议后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七、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来,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律诗的重点在后两联,如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是为突出先发生的事情有意安排的,这种布局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

例一:〔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若依次序而论,应该先说船泊枫桥,夜深人静,难于入睡;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想到寒山古寺;最后说天亮前夕,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有意将对带有神秘色彩的古刹钟声的描写放在最后,以突出枫桥的诗意美,且启发人们对人生的回顾与反省,进而使全诗的神韵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

例二:〔宋〕梵崇《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前两句写眼前景,表达诗人惜春的忧伤感;后两句以“却忆”急转写过去景,最后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绿荷擎雨看跳珠”的无限生机。

八、末尾寓情于景法

一首格律诗词的前两句或前两联,或写景,或叙事;第三句或第三联多写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第四句或第四联不继续抒情,而是寓情于景,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叫“末尾寓情于景暗结法”。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或叙事之不足,又能将难言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一:〔唐〕李益《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此诗一、二两句以对比凸显沧桑巨变,历史无情。三、四两句以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此时在诗人眼里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与见证,也是对当代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惜民力的一种暗示与警诫,一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将诗人眼里凄惨悲凉的情感抒发到了极致。

例二:〔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的这首七绝,是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消息后,在极为难过的情况下写的。第三句中的“惊”字,是诗眼所在;第四句以哀景抒哀情,使诗人对好友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愤懑,还是悲痛,一概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前面例举的〔唐〕张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的尾句“水咽云寒一夜风”,也属于这种末尾寓情于景的暗结法。

以上八法,除少数只适用于绝句外,大部分也适用于律诗、词和散曲,由于篇幅所限,举例基本未涉及词和散曲。从举例中可以看出,一首诗词既可使用一种布局技法,也可同时使用两种乃至三种布局技法。另外,以上八法,只是格律诗词创作中常见常用的主要布局技法,并不能包罗无遗;再说,诗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在创作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①《涵天楼诗法讲座》(杭州钱明锵著)之第二讲“绝句布局八法”;②《格律诗写作技巧》(青岛王永义著)之“绝句布局八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