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 必有邻】 作者:张芳/【行走56】 ▂ 我越来越认识到 我们所学的一切 不是要把自己的头脑装满 而是要学会放空自己 · 张芳 · 朋友们得知我在上表演课,总会好奇地问都学到什么呀?一开始我真的说不出来,只觉得新鲜好玩儿。渐渐地发现,吸引我的不是学到什么表演技巧,而是环境和氛围。在这里,我不用害怕“出丑”。
人们常说,在人类最恐惧的事情排序中,公开演讲是其中之一。人们并不是真的害怕讲话,而是害怕在众人面前出丑,没有谁会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和评价。
与我熟悉的课堂完全不同,表演课的老师似乎不需要做课前准备,也不讲工具方法,而是通过一些身体的练习,不断鼓励大家要打开自己,放下生活中的面具,去感受自己即兴的状态,关注自己当下的气息,语言和肢体,尝试自己情绪表达的极限状态。当十几个人在房间里大喊大叫,又跑又跳的时候,场面看上去确实很滑稽。表演排练过程中,老师并不教你怎么演,怎么哭,怎么笑,只是在鼓励大家放松,再放松。
由于紧张,同学们有的会忘词,有的会笑场,我有时一听到“卡”开机的指令,脑子就一片空白,像木头人一样,或者过于想表现自己,动作声音夸张好笑。无论发生什么,老师总是一脸微笑地说:“That's Fine!(没关系)” 老师反复强调的是,我们正一起创造一个开放的,安全的,自在的环境,好让大家不会因为出丑而尴尬,因失误而自责,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勇气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自己。也因此在每次回看录像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同一个角色,不同的人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版本,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动人的。
这种“不怕出丑”的环境在生活中并不多见。 家庭里,我们很喜欢初生婴儿的各种动作姿态和表情,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就会告诉孩子很多的“应该和不应该”。为了保护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出错,少走弯路,我们减少了很多孩子自己尝试和摸索的机会。 逐渐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氛围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父母收到的都是孩子的好消息,孩子犯了错,父母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父母和家庭在孩子心中不一定是最安全和最自在的地方了,父母再也看不到孩子“出丑”的样子了。
在企业里进行领导力教练辅导时,我发现,拨开各种各样的企业变革管理问题,不论是何种变革,最终企业都希望通过员工行为的改变实现经营目标。这背后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所有经历改变的人都会面对恐惧。 当人们需要离开舒适圈,进入新的未知的世界,抗拒是对变化自然的反应。即使未来被描绘的再诱人,人们还是会害怕失去,害怕出错,害怕不确定,害怕自己不再优秀,害怕自己在尝试中“出丑”。
教练辅导初期,变革中的领导者关注度主要放在战略制定、流程再造、机构重组等等一系列举措上。后期结束时,领导者往往发现所有的改变都回到了自己身上,自我觉察和自我发现是踏上变革之路的平行线。 领导者领导变革的能力,首先始于领导自我改变的能力,能为自己内在的探索创造出最安全的环境,允许自己“出丑”,才有可能在企业为员工创造出安全、信任、不怕“出丑”和敢于尝试创新的环境。
在教练学习和实践的反复摸索中,我发现,教练会谈仿佛山间溪流一样,客户的问题如同流水裹挟的石头倾泻而出,湍急涌动,不知去向。此刻,我越是能放下“教练”的专业身份,放下“帮助人解决问题”的期望,放下“让对方有所收获的”的目的,放下“要提出有力问题”的准备,就越是能放空自己的头脑,与内在的自己连接,保持中正的状态,客户那些看似非常纠结的、挑战的、不知去向的问题,也就总能顺流而下,最终汇入客户内在智慧的大海之中。客户并没有被那些石头所阻碍,反而以更大的内在力量,穿山越岭,感知到内心深处自己的声音,峰回路转,拨云见日,与智慧的自己连接。
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们所学的一切不是要把自己的头脑“装满”,而是要学会“放空”自己。如果自己在用脑思考分析提问的时候,客户也停留在大脑的思维中,从而越来越远离自己内心的智慧。 教练所做的,就是为客户创造一个安全的,信任的,可以自由流动,如大自然一样没有局限的空间,让客户看见自己,不怕“出丑”。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如果能时常把自己安放在一个可以全然信任,不怕“出丑”的空间,让自己“放空”,那么,我们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自己。□ ▂ Betty张芳,曾任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目前Betty 专注于领导力教练领域;国际教练联合会(ICF)ACC认证教练。 点此链接|如何搜索公众号的历史文章 ▂ 点击阅读《主张|陈生民:有邻,就有知己!》 有邻书舍,为教练们提供沉思并走笔的平台。 ▂ 文章皆为原创,转载须经同意。 图片下载于网络。版权属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