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得·圣吉: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培养系统思维能力(与南外师生对话)

 培根阅读 2017-04-18

 

昨天我们推送了彼得·圣吉的主旨报告《系统思考与未来教育》,提出“教育不是为今天,而要为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点击可详阅)的观点。除此之外,在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英语文化节“与大师面对面”活动中,彼得·圣吉还与师生们进行了一场对话,通过这场对话,彼得·圣吉的“系统思考”进入更微观层面,学校、班级如何以共同愿景激励大家?未来教育中,学校会被取代吗?怎么看待自己的错误……看看彼得·圣吉对这些问题的精彩回答吧。 

1

关于东西方的管理理念


【科苑小学胡静】:您对当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有怎样的理解呢?中国的文化智慧对您提出的管理思潮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彼得·圣吉】:首先,管理都是关于人的,当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领导者的时候,有时候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因为事务繁重,有很多目标要达成,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实际上所有的工作都是透过人去做的,所以我觉得某种意义上作为管理者跟做老师是非常相似的。


只是管理者“教”的对象是成年人,当成年人的老师,我们要思考对方看中的是什么、他的动力是什么、他想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自己想做什么;要思考他们如何成长,还要看到有哪些限制性的东西在制约他们。我觉得这是儒家传统中的思想精髓。


南老师跟我说,实际上现在所说的教育多是西方的概念,其实中国有更古老的跟教育相关的提法——教化,通过教去转化。通过教去转化人,不仅是老师要做的,也是领导者、政府官员以及所有成功的领导者都要做的,要通过管理助力他人的成长。一开始听到南老师跟我讲教化的概念时,我非常有共鸣,因为我所观察到的所有优秀的领导者都是这样做的,他们能让共事的伙伴成长。


让对方成长比告诉、命令他们去做什么更好,这是东西方管理理论之间一致的地方。

2

关于如何激励师生


【高新中学胡芳】:对于班级、年级和学校的三层管理,我们应该如何去设立目标,建立共同愿景,进行持续、长期的团队学习,我们应该如何去激励他们?有没有什么模式给我们借鉴呢?

 

【彼得·圣吉】:我觉得没有模型。实际上创建共同愿景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作为老师应该思考如何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建立他们自己的愿景,同时辅以良好的互动和氛围,群体之间有共同的话语,自然就会有共同愿景从这个群体当中生发出来。所以我个人觉得,共同愿景实际上是一个副产品,是两者努力的一个副产品:一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把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联结起来,二是在群体中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之间有共同对话的空间。


所以在《第五项修炼》中,个人愿景的自我超越发生在共同愿景建立之前。很多时候无论是作为领导者、管理者还是老师,我们有一个误区,似乎想自上而下的去帮助别人建立共同愿景,但是其实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愿景,否则好像我们在种植物,却没有关注土壤的环境。

3

关于未来教育中学校的变化


【文华学校何传杰】:在未来教育中学校这种学习系统会发生哪些改变呢?甚至学校作为一种集体学习的场所,是否会被取代?

 

【彼得·圣吉】:这是一个很棒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历史上的那种西方式学校很有可能会被取代,比如说老师教,学生被动听,老师有答案和统一的教学大纲等。虽然说是这样说,但是更可能的状况是学校的某些作用会消失,问题在于如何思考学校的本质。


比如说,有人认为互联网大潮之后学校会消失,因为有了互联网,大家都会在网上听课,教学的内容、老师的讲授都可以在网上获得,这种想法背后的假设是:所有的学习只是在学习一种知识。但是学校在传授知识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学校作为一种社交场景,我觉得在这些方面学校可以做得更好,网络上建立不了这种社交场景。


在学校里,孩子们能和大人在一起共同学习,所以操场上发生了什么,运动队在做什么,孩子们去演出的情况如何……所以它是一个集体社交概念,而不是单纯的个体。我个人觉得,对于真正的学习,社交非常重要。


另外,对于真正的学习,特别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我们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学习想要达成的目的应该是对学习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比如学走路、学说话、学骑自行车,所以学习者学习的是他想去学习的东西,而学校也应该如此。


学校要创建一个什么环境呢?在这个环境中,每一个学习者、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一起,共同达成一些成果。所以如果想要学校在未来真正有持续的意义,我们必须要去关注真正的学习。对于真正的学习,上述两点很重要:一是清楚一起学习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群体如何共同达成学习的成果,并且这个成果对于学习者本身是有意义的。这跟工业化时代下的教育,像生产线一样要把人从点A输送到点B,是不一样的,在那种形态下只要知识传递出去了就OK了,所以学校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学校做什么。

4

关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大冲学校朱海萍】:您的理论对于我们中国当下提倡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体现在哪?学校可以运用哪些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彼得·圣吉】:在过去的25年,我跟老师群体有一些互动,见证了他们如何在学生当中培养系统思考,所以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孩子们是天然的系统思考者,因为我们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一种系统。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跟其他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互动,如果他们在自然中玩耍,他们跟自然生态系统也有非常直观的互动,所以孩子天然就是系统思考者,他们置身于各种系统当中。


现在的问题是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学校不去关注这些层面,现有的学校无论在意图、结构设计,还是各个方面的运作上,都没有考虑这种与生俱来的系统能力。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一些更为古老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我了解一点点中国的传统教育,南老师去世之前,创设了太湖大学堂,对5-12岁的孩子开展教育。学堂把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很多好的实践引入其中,比方说诵读经典,因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然而,这种经典诵读教育方式被误解了,一些人觉得诵读没有意义,所以当西方教育被引进中国的时候,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实践就被彻底抹杀了。但是如果你看到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经典诵读,孩子们会很喜欢,所以在太湖大学堂每天吃完晚饭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孩子们在一起诵读孔孟学说。


如果让一些西方的教育工作者去见证这个时刻,他们会说这个太没有意义了,不就是把书籍背诵一遍吗,而且孩子们并不理解到底在说什么。因为西方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是强调个人学习,他们忽略了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集体场域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看到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的时候,马上就能明白其实这是一种唱诵。


南老师曾经告诉我,这样的唱诵其实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也就是说,当我们谈社会和谐的时候,不仅仅是存在于一个理念层面,而是当诵读经典的是,我们在身体层面、情感层面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集体的、和谐的场域当中,这种实际的体验对于社交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典诵读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意识到他与每个人之间的联结,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能够联结到更大的集体,所以这种训练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种系统认知是有帮助的。


另外,西方对诵读不认同还有一个原因,西方更强调头脑层面的教育,较少关注身体层面和情感层面,所以经典诵读背后的那种智慧和价值对西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视而不见。然而孩子们对诵读是有感情的,他们很喜欢,因为诵读好像合唱一样,大家一起在唱歌。关于孩子们诵读的时候是不是理解,可能理解那么一丁点,但是没关系,他们可能30年后的某一天突然间就悟到了。


我们首先假设孩子们是天然的系统思考者,所设计的活动或练习,对孩子们来说是有趣的,参与度很高,在此过程中,可以继续开发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系统能力。


如果你在美国参观一些系统学校,会发现他们的小学生每一天放学之前都会做一件事情:在一个图上面看一下今天一天的学习状况,图表上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是每天学习的程度。可能早上开始的时候比较高,10点钟累了,就下来一点,到了快放学的时候又比较高涨。


每个孩子都向其他小朋友讲解自己的那个图,学习程度用身体表示,如果他们学的很多就站的很高,学的不太积极的时候就蹲在地上。这张图让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去讲述自己这一天的小故事,说明为什么我今天是这样一个曲线,也就是说既给孩子们自己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去分享这个体验,也了解了其他的状态。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很简单但很有意思的活动。


作为老师,挑战是什么呢?在于你如何设计一些活动、练习,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有自我反思的空间,同可以去交流,同时他可以找到一个更大的系统。在过去二三十年当中,有大量这种练习活动被开发出来,我们希望把这些工具引进中国,我相信在中国会有进一步的生发,因为它跟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当中的很多精髓是相贯通的。

5

关于运用系统教育的建议


【滨海学校胡珣韵】:您的课程开发团队已经意识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运用系统教育,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彼得·圣吉】:比如茶道,我们会邀请每一个同学分享学习的过程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自己还不太能够明白的是什么,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分享让他们建立一种联结,跟自己和跟其他同学的联结。同时我们可以关注跟茶叶生产相关的整个系统是怎样运作的?它是一个文化产品吗?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跟产茶相关更大的农耕系统,这样能够让学生们去学习到一些我们平时看不到的系统。


在美国,特别是在城市里,很多孩子认为所有吃的东西是从超市里来的,不知道有土壤,不知道食物是在自然界中长出来的,因为他们一生当中没有种过任何东西。所以当孩子们了解到一些食品是被种出来的,其实他就了解到自己和农民之间是有关联的,自己的行为跟生态系统之间也是有关联的,这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进行系统观察的机会。


当孩子们年纪更大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更加成熟的系统思考训练。以茶道为例,可以带孩子们深入了解全球所面临的食品危机,当食品变成生意时,跟食品相关的所有决定只取决于短期的利益。对于年龄更大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去学习与其这样短视的基于利润去看食品,其实更应该关注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农民是不是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以及我们是不是有健康的饮食习惯等,这些都是系统问题。


另外,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当社会更加富有的时候,对食品的需求也会改变,这种需求的转变对全球的食品生产体系也会产生影响。所以以茶为切入点,可以代入到对全球食品系统的学习中。

6

关于未来教育的设想


【桃源中学江焕华】:我非常好奇10年后一个典型的未来教育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学校里,老师会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教室和现在会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彼得·圣吉】: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觉得10年转瞬即逝,所以我在考虑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两个很简单的点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第一,未来教育是学生们和老师们一起共同学习,比方说用茶作为切入点,来学习全球的食品系统,这个问题老师也未必能够全面了解,但是学生们和老师们聚在一起能够共同去学习更多。第二,对老师来说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自己愿意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7

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


【滨海学校冯源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学校生活中,当我的人生观与他人的人生观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理解自己、同理他人呢?

 

【彼得·圣吉】:非常棒的问题,在生命中任何时候这都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当我们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是谁的时候,会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思考方式不同,感受方式不同,三观不同,教育非常核心的一个目标就在于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这些不同共处


我觉得首先从学习聆听开始,当别人说了一些你不同意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很自然地因为不同意,而把自己的内在的门给关上了,因此聆听不仅仅是去听对方说,还要听自己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因为有的时候内在的声音如此巨大,我们完全听不到其他人的意见,所以我觉得聆听的第一步是我们如何既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但又不被另一个声音所遮盖,而同时听到其他人的声音。


第二层次是在于聆听的时候不仅仅是头脑去听,而且要把我们的心带进来,并不是只去听他的话语,而是去感受这个话语背后的那个人,所以是一种同理式的聆听。我觉得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体现在当对方不同的时候你要去同理,其实是说你要去进入他的内心,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学习修炼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的聆听,跟同理有一些类似,但更准确的翻译是慈悲。慈悲跟同理有什么不同呢?它有一个细微的不同,同理是我考虑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而慈悲是我不仅考虑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而且我在这当中有一份善意,这个善意是我希望对方能更好,这是一生的修炼。


虽然说是一生的修炼,但是我们可以从当下的每个对话开始,就像你提到的当对方的观点跟你不同的时候,就进行这样的练习。就像你到一个田野里看到很多不同的花,没有一朵花跟另外一朵是一样的,但是你能够去欣赏和赞叹每一朵花不一样的美丽,而且你不仅能见证每一朵花不同的灿烂,还能意识到整个田野的那种美就在于每朵花都是不一样的。人也是一样,这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

8

关于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


【文华学校王奕菲同学】: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您的理论去看待自己的失误,去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呢?

 

【彼得·圣吉】:当你能够直面错误的时候,你固有的心智模式自然就会转化了,因为那种错误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所以当你正视一个错误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去思考,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造成了这样的错误。

 

错误有两种,一种是你没能够做到最好,不是你的想法有问题,而是你没有做到你想要达成的目标;第二种是你有这个意图,也已经很努力,但是结果还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你就要自然的去反思我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比方说有时候我们说了一些让别人觉得不太舒服的话,但是我们根本就不理解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伤害了别人,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可能是太关注于自己,所以当意识到这种错误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反思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智模式。


刚才说的两种错误,一种在执行层面,一种在思考层面,在思考层面的错误发生时我们去反思,这会促进心智模式的转化。但是第二种错误不容易被察觉,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好朋友给我们指出来。我觉得友谊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你的朋友能够告诉你一些你不想听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9

关于自我超越

 

【桃源中学吴远浩同学】:我曾经读过您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曾提到过“自我超越”这个描述,我想请问你自我超越究竟是超越自己的什么呢?

 

【彼得·圣吉】:中文翻译成超越,英语是mastery,这个词在英语当中也是比较模糊的,因为它有两个非常不同的意思,比方在奴隶主的相关语境下,它的意思是你能够掌控另外一个对象。另外一种其实讲的是精通,是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一个精通的状态和境界,是把工匠精神做到极致从而成为一个大师。在第二种语境下,mastery并不是说你要去掌控其他人,而是用一生的时间去掌握你自己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内心也许有一种现实性的声音说你永远做不到那种境界,这个时候要去把握的是你的信念,把认为不可能的信念转化为可能。“自我超越”侧重于表达你要达成人生中最高的目标,以及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你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信念,转化自己的信念。



系统变革学院是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和一群致力于组织与社会变革的资深变革专家创建,以培养新一代的系统领导者为使命,孵化社会创新、促动系统变革。学院平台整合了100多项创新与变革的社会技术,汇聚了来自全球的一流专家导师的支持。

 

系统变革学院中国中心将建立一个创变者的学习社群,支持中国的伙伴在商业、教育领域、政府服务、公益事业、行动学习研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多个方面的领导力培养与发展。让中国成为系统变革的全球领导者



文章来源 | 文根据彼得·圣吉先生在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与师生的对话整理而成,由系统变革学院中国负责人倪韵岚女士现场翻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