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子之方》

 野之老 2017-03-16
现在的教子之方无他,主要是平时白天下班回家后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做晚饭及第二天早上定闹铃叫醒孩子早起与做好早饭催促其吃完饭赶紧去上学……通常基本上就是这些了,日日如此,年年这样,坚持下来,也实属不易。

古人的教子之方可不是这样。关于教子,两位古代的父母为我们留下了“三徙教”与“过庭语”的千古美谈。简单解释一下:“三徙教”其实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而“过庭语”则是指孔子对儿子“庭训”的故事,后也以此释义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其实,这“三徙教”与“过庭语”最早出自曹操的《善哉行》,曰:“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在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同时也正是刘向在《列女传》中首次提出了“孟母”这一专用称呼的。文曰:“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大概翻译一下就是: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孟子的母亲倪氏,世人称她孟母,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孟母尤其对儿子的教育要求严格,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也因此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孟母遂感觉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因家居集市,故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事情;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遂在此居住处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等等的礼节。直到此时孟母才说:“这才是最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最后,孟母与孟子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父亲对儿子教育,在古代称“庭训”。 “庭训”一词最早源自《论语-季氏》,曰:“(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中的此段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父教子的场景:在家庭院子里的走廊上,孔子碰到了正从庭廊经过的儿子孔鲤,于是便阴个脸严肃地问道:“今天读诗(诗经)了吗?”孔鲤低着头,怯怯地回道:“没有。”孔子训道:“不读诗,以后就没有资格张嘴说话!”孔鲤随后就赶紧读诗去了。过了几日,孔子又在廊上碰到孔鲤,又阴声阴气地问:“今天学礼(礼记)了吗?”孔鲤又怯怯地答:“没有。”孔子呵斥道:“不学礼,今后你就根本无法自立!”于是孔鲤就又乖乖地学礼去了。看看,我们的圣人就是这样训斥与监督自己儿子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