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茶人寻西湖龙井非遗传人——樊生华

 茶迹 2017-03-16

择茶,亦需真人道眼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

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在龙坞桐坞村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

 

龙井初开嫩芽的3月春天,樊生华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他的面前,摊开了西湖龙井的鲜叶,整座院子里散发出茶叶的清香。

几乎每年春天都是这么过来的:采茶工人来了村里,茶商们也开始踏破门槛了。樊生华挑了些好料,准备参加每年一届的西湖炒茶比赛。也正是这炒茶叶比赛,屡屡炒出了西湖龙井的“天价”。

一个商人慕名而来,樊生华的回答是,“没有。”

 

站立在院子里的商人脸色有点挂不住,他指了指锅里热气腾腾的茶叶,

——“这不是你炒的?”

——“是我炒的。”

——“茶叶不一样?”

——“一样。”

 

 

 

商人低头想了一会,小心试探,“别人炒的?”

樊生华一摊炒茶起泡了的双手,“你说呢?”说完,又低下头,视线盯着锅子炒茶。

商人走南闯北,毕竟见识过世面。他换了副笑脸,“最近来买你家茶叶的人很多吧?”

樊生华头也不抬,专注着手里不停翻滚又掉落的龙井鲜叶,“每年都这个样子。”

商人放心了些,胆子也大了点,“那一斤四万五的茶叶还在家里吗?”

炒茶的手停顿了一会,又放入锅子里了,视线倒是转过来了。樊生华的回答让商人的心凉了半截,“不在。”

 

正在寻思如何讨好樊生华时,樊生华不慌不忙地开了口,“你要茶?”

商人有点喜出望外,“是啊。”

樊生华递了个凳子,站了起来,先用手指擦了擦围巾,再将手心对准了毛巾。他说道,“我这还有。”

商人更加高兴,盯着包装好的茶叶问起了价钱,“四万五一斤吗?”

——“你要的话,四千五。”

——“没有四万五的?”

——“那是拍卖价。”

——“我就想要四万五的。”

 

轮到樊生华惊讶了,“一样的。”

商人摇了摇头,“不一样的”。

——“有什么不一样?”

——“价格不一样。”

——“价格不一样,品质一样。”

——“价格不一样,品质肯定不一样。”

 

商人逐渐占据了这场谈判的上风,开始兜售自己的生意经,“我做生意几十年,没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这茶叶就是我参加比赛炒的那把。”处于下风的樊生华无路可退,只能坚持。

商人抓了一把,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一边走,一路嘀咕,“不会一样,不可能一样。”

 

 

 

 
 
 

樊生华 ——  唯一一位“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年又荣获“西湖龙井炒茶大师”称号 ,目前获此殊荣包括樊老师在内,仅有3人 。

 

最初,尔音是在网上看到这个故事。还不大确信,直到有一天,与樊老师说到类似的话题时,突然好奇心大起,上前求证。

 

樊老师一边回忆,一边肯定的说:“我当时拿出来的茶叶,就是我参加比赛炒的那把。茶,是天底下最不会说谎的。”

 

茶,是天底下最不会说谎的

 

樊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人。话,极少。作为制作龙井茶的大师,不管外界如何赞誉,他始终就是一句话:“我会尽力把茶炒的再好一点”

 

对自己,似乎永远不满意;做事情,总是百倍认真。

 

尔音,曾向樊老师请教,该如何介绍他的茶。樊老师说:“茶,自己就会表达的。你,就让他喝,他一喝一比较,就知道这其中的好坏。茶,是天底下最不会说谎的”

 

于是,尔音,也率性。凭着这种信心,第一个提出“全无忧购买”模式。所有的茶都免邮,并且随赠两泡试饮装,试喝不满意就退,没有退货中所谓品质问题的门槛。

 

因为这里的每一泡茶,都是尔音比较了又比较,千辛万苦地寻来;这里的每一位茶师,都和樊老师一样,在认认真真做茶,踏踏实实做事。

 

在那甘香如兰的背后,是满载的艰辛与汗水。我们只知道龙井以细嫩著称,却不知道500克的特级成品茶,是由36万朵完整嫩芽叶组成;也不知道,整个制茶过程需要历经九道工序,几乎可以说:“龙井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所以与其说是制茶,还不如说在雕刻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而,好茶,真的不用说话,就像手中这一把毫、锋俱佳的“道眼”。

温杯,投茶,冲水,那一个个娇嫩的茶芽袅袅升起,又快速的沉下。

茶汤如茶,嫩绿而明亮,还用说什么重实?

一切,都在「别茶人」的“道眼”里,

在甘香如兰的妙趣里,

在西湖龙井的正味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