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险管理的尽职免责|魏国雄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積善之家 2017-03-16


信用风险的识别与防控,不仅需要合规经营和操作,更需要尽职来实现,要把职责范围内应做的事尽全力做好,并对其负责,还要有担当

作者|魏国雄(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文章|《中国金融》2015年第14期


随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持续暴露,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不仅要加快,而且被问责追责所涉及员工的面也不断扩大。因此如何有效落实问责追责、尽职免责,已成为银行业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不良贷款上升较快的分支机构,员工由于较普遍地受到了责任追究,更是急切企盼能明确怎么做才是尽职,才可以免责。

尽职是一种主观行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的合规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从管理层到操作层,都严格按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业务规则以及相关准则等合规要求来规范行为,形成了管理有制度、岗位有职责、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工作有评价、责任有追究等完整的合规管理体系和明确的责任主体。合规是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运转的基础。不合规或违规不仅意味着操作风险,还会引发或增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给银行经营带来损失,故必须严格问责、严肃追责。

尽职是一种主观行为,表现为员工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是在履职过程中反映主观努力程度或质量的一种评价。现实中的很多风险因素并不都那么确定,有些还很模糊,十分复杂,每个风险案例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就是用先进的技术或工具也很难能准确识别和计量,更没有一劳永逸的风险防控捷径,只能通过员工的勤勉尽职来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一般地讲,尽职首先必须要合规,这是基础和前提,不合规或违规经营本身就是没有尽职。在特殊情况下,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也不排除一些规制已不适应实际又未能及时修订,出现尽职而不合规的情况。

银行每个员工都有各自的岗位职责,守法守规是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尽职的员工一定是守法守规的员工,做到合规就不会有违规的问责追责问题,但做到合规不等于就尽职了。如发现有不尽职的行为,仍要追究不尽职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把法规制度层面的合规要求与风险管理的尽职要求画等号,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合规与尽职也有密切的关系。风险管理的尽职要求是在合规基础上的风险识别、计量及防控,合规地经营及操作可以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但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不是简单地依靠合规就能管理好的,做到了合规也很难保证就不发生信用风险,更不能为了合规免责而消极地去规避。因此,通常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评议和追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看贷款从投放到劣变为不良的整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规或违规经营及操作;二是看信贷业务办理的每个环节是否都尽职。

对于信用风险的识别与防控,不仅需要合规经营和操作,把规定动作都做到位,更需要尽职来实现,要把职责范围内应做的事尽全力做好,并对其负责,还要有担当。这里要强调的是,工作辛苦、忙碌虽然是主观努力的具体表现,是尽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尽职的充分条件,更不是免除责任的理由。只有每个员工都恪守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银行的风险管理才会有效,信贷资产的质量才能有保证。

在同样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不同的银行会有不同的经营绩效、不同的信贷资产质量,这种差异说到底是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差异,而风险管理能力的差异又突出地表现为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尽职的差异。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只有在勤勉尽职的员工手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银行要有好的经营绩效、要保持优质的信贷资产质量,不仅需要理性的风险偏好、审慎的风险战略,更需要业务技能熟练、实际经验丰富、勤勉尽职的员工。有了这样的员工才能积极地去应对风险,与风险共舞,才能识别出各种潜在或隐性的风险,在风险的防控和决策上更有智慧。

当然也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认为只要银行员工在风险管理所有的环节都尽职了,就一定不会发生信用风险、一定不会出现不良贷款了。因为信用风险是客户的违约风险,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银行自身的合规经营、合规操作、尽职履职不能完全杜绝客户的违约问题,客户的违约风险也不能完全靠银行员工主观的尽职来防控。如在经济上行期,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比较好,客户违约率较低,也不一定是银行经营都合规、员工都尽职了。在经济下行期,客户违约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上升,也不一定都是银行违规经营、员工不尽职的结果。

尽职不到位在风险管理中的一些表现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经过不断修订有关的政策、制度、流程、办法、手册等,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易懂易操作的规制。但从近年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来看,现有规制仍不能覆盖信用风险管理尽职的要求。部分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相关岗位员工,为了避免受处罚,只求满足相关的政策、制度、办法等要求,按规定的权限、流程等操作,而对客户的实质风险识别与防控则不那么关注。其中的不尽职或尽职不到位的问题比较普遍,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有些问题还很突出,严重影响了信贷资产的质量。

调查环节在经济上行期,由于客户违约率较低,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有所放松,对信息获取的来源渠道、采集的面以及信息质量等通常都没有具体要求,能采集多少就算多少。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依靠客户来提供自身资信的相关信息,使得一些对风险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不够完整,信息的真实性更是难以保证,尤其是负面信息缺失严重。

审查环节基本只是对前台提供的调查报告,就事论事地进行表面的形式审查。既不对前台部门所提供的客户信息进行验证,也没有基本的逻辑分析,不进行必要的敏感性分析,常常忽略对实质风险的尽职审查,甚至对一些重要信息的不匹配,明显的风险隐患或潜在风险因素也未能审查识别出来。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等都耗费在一些对风险识别与防控并无实质意义的问题上。或为规避审查责任,过度纠缠具体的操作细节和文字表述而影响风险审查的效率和质量。

融资后管理环节对客户融资后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流向、物流及上下游交易对手变化等缺乏持续的跟踪监测,对大量的潜在违约风险信息未能及时发现和提示。如对有些客户虚构交易背景,资金的实际用途与融资合同要求不一致,资金流与物流不相匹配等风险也未能及时识别、及时预警,错过了最佳的资产保全时机。

尽职检查环节:有些银行的检查人员专业性不强,对分支机构及各风险环节的尽职界线把握不准,把检查的重点和精力主要都集中在合规上,只找一些与现行规制执行不一致或操作不到位的细节问题来认定风险责任,而不是对实质风险识别与防控的尽职情况进行检查,把对员工的尽职情况检查异化为简单的合规检查,使员工误以为尽职就是合规。

规制制定环节:有些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的规制过于原则,导致一些重要的风险管理职责不清晰,要求不够具体,有些文字还晦涩难懂,执行起来很难准确把握。有些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却未能及时修订规制。对规制的答疑解释也较含糊,尤其是存在同一个规制,一会儿要严格执行,一会儿又可弹性掌握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一些看起来是分支机构操作执行不到位而形成的屡查屡犯问题,其实与规制本身的缺陷直接相关,时常出现免责无依据、追责人人有的尴尬局面。

除上述环节外,一些银行的管理人员不尽职问题也很突出。例如,未将合适的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把尚未取得业务资质、缺乏从业经验的人员放到重要的风险管理岗位,让其承担风险识别与防控等难度较高的职责。或默许员工不尽职,该管不管或管不到位。又如,当遇到风险责任问题时,有的银行机构负责人不敢担当,把责任推卸给下属。或在进行风险判断时,不顾全局或长期利益,明知融资风险大,仍要求员工办理,甚至违规或采用不合规方式办理,最后风险暴露。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尽职要求

信贷资产质量是信贷风险全流程、全过程管理的结果,只有尽职调查、审查、审批及融资后监控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勤勉尽职地把好关,才会有相对好的信贷资产质量。

尽职调查就是要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风险可控的客户,并提出融资支持的调查意见。信用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客户,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风险防控措施,也是信用风险管理最基本的内容。今天准入的客户、投放的贷款就是明天的信贷资产质量。融资业务的尽职调查除了向客户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公司治理结构、对外投资、财务状况、运作机制等以及查看客户的现场外,更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采集与客户资信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从银行取得的结算账户往来、资金汇划等业务数据,从工商、税务、海关、司法、供电供水以及上下游主要交易对手等第三方获取的重要财务和非财务风险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叉验证,判断有关财务数据与经营数据是否匹配,财务数据与采购数据、产销数据、交易结算数据、经营现金流等是否匹配,有无异常关联交易与资金往来,以及其实际控制人有无异常行为等,对风险进行尽可能充分的揭示,详细分析客户潜在的风险因素,对一些有异议的信息还要逐一进行有效的甄别、核对,确保不出现重大信息的遗漏或错误。在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找出对偿债具有重要影响的风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尽职审查是信用风险识别与防控的重要环节,在信用风险防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仅要严格地核查调查报告及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完整,风险分析、风险揭示是否充分,相应的防控措施是否都能覆盖风险等,还必须要对不同借款人、不同领域、不同业务中的风险表现和特征,进行深度、专业的风险分析。对融资的合规性、合理性,融资前提条件的可行性,融资担保的有效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关键问题和实质风险,提出尽职审查意见。需强调的是:其一,尽职审查要尽最大可能提高风险审查的质量和效率,绝不能为推卸或规避审查责任而人为放大风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过度的、难以操作的风险防控要求。其二,尽职审查是对客户营销部门提供的尽职调查报告和业务申请进行风险审核、查验,帮助进行风险的识别、计量与防控,对客户信用风险要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但前台营销部门及人员仍是客户信用风险的主要责任者。

尽职决策就是要对客户信用风险尽最大可能作出理性的判断或决策。既要充分体现本行的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从全局上把控风险,又要兼顾当期收益与长期利益,谨慎决策,避免不顾风险的非理性决策。面对同样的风险因素,不同的人,对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如何确定风险缓释措施、设定什么前提条件等会有不同的判断和决策。这与决策者专业技能、经验等的差异直接相关,但只要是充分理性的决策就应当是尽职了。

尽职监测监控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对融资客户进行持续的风险管理。具体包括客户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损益状况、资金流向等全方位的现场跟踪查看到位;持续的非现场风险监测预警到位;保证人、抵(质)押品管理到位;突发风险防控预案到位;风险化解保全处置方案到位等。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仅凭传统的人工方式已很难有效进行客户风险的持续监测监控了。要尽可能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尽可能通过信息化方式,更多地借助数据模型、参数等工具,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匹配及大范围的信息勾稽分析等,才能把尽职风险监测监控真正落实到位,才能确保融资后风险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营造良好的尽职环境和条件

要使每个员工都能在各自岗位上自觉勤勉尽职,商业银行就必须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尽职环境和条件,这也是银行管理层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其一,深化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风险管理前中后台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去除重复冗余环节,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与权利。让每个风险识别与防控环节的责任都清晰明了,每个岗位的职责边界都能清楚界定,使每个员工都清楚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才算是尽职。同时要完善风险绩效的评价机制、员工尽职认定和激励机制,尽最大可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是员工尽职管理的基本内容。

其二,提高风险管理规制的质量。风险管理的规制不仅是银行合规经营及操作的依据,也是对风险管理岗位员工尽职履职评价的基本依据。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亟须对现行的风险管理规制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外部环境、难以操作执行的规制,进行废止、整合、修订或补充完善等。高质量的风险管理规制,既可避免分支机构及员工无所适从,或把关注点过度集中在满足具体的操作要求上,又可使信贷经营转型、风险管理创新、流程优化改革等有据有规可循,在进行风险管理尽职评价和责任认定时能有更充分的依据。

其三,明确尽职与失职或尽职不到位的界线对尽职的员工一定要免责,对失职或不尽职的员工一定要问责追责到位,但要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也是当前银行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除了不断健全风险管理的规制外,还要进一步完善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更需要银行管理层对风险评价与责任认定具备专业水准和睿智。如对员工业务技能、经验等差异导致工作质量的差异,就不能简单地用尽职还是不尽职来认定。遇到疑难时,还需要实事求是地还原融资办理时的场景,不能以现在的要求来追究或评价以往的风险责任。特别是对一些由外部客观等人力不可控制因素形成的风险,不能认定为不尽职或失职。这里关键是要严格区分,哪些风险是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哪些风险主要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哪些情景说明已是尽全力做了,哪些是虽做了工作但还没做到位等。

其四,严格对各级管理人员管理失职或不尽职进行问责追责。信用风险发生的原因有时很复杂,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问题,不能只对普通员工进行问责追责,也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责任评议和责任追究。如把尚未经严格培训、缺乏业务经验的员工,安排在重要的风险管理岗位,承担风险的识别与防控任务,使其不能或难以有效履职,导致融资劣变,责任应主要由管理人员承担,不能只追究员工的责任。如一个机构的员工较普遍地存在不尽职或失职,导致信贷资产质量大幅下降,就应重点追究该机构主要负责人不尽职的责任,尽管其自身没有直接的操作责任,但属管理严重不尽职或失职。如有多家所管辖分支机构存在较多员工不尽职,致使不良贷款快速上升,还必须追究上级行主要负责人不尽职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员工尽职的责任意识,确保银行的风险管理真正到位。■(责任编辑 贾瑛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