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语言处方”点亮患者希望之灯 报告会现场。 记者 胡伟鸣 摄 本报记者王恺凝 伍伟 “他以‘语言处方’促进医患互信,用独特的沟通方式诠释了‘医者仁心’的使命责任……”昨天下午,蔡常春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患者家属、青年医生、医院领导、晚报记者和蔡常春本人组成的5人报告团的讲述,触动了来自医疗、公安、检察院、法院、工商、城管、税务、社区、学校等各行各业400多位代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长江厅里的掌声经久不息,不少听众流下感动的泪水:蔡医生是在用语言架桥、用心治病。 报告会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述永会见了蔡常春医生。李述永说,“语言处方”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当前,医患缺少沟通,存在医生把病人当成物理机器的现象,对患者的心理层面关注不够。“语言处方”为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仅是医疗界,还应拓展到各个服务、窗口行业,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语言处方”。她勉励蔡常春,武汉人的性格特点是重情守义,希望你能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专长,为老百姓的健康继续做出贡献。 报告会上,李述永还向蔡常春颁发了“荆楚楷模”、“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奖章。 患者家属黄端芳: 他点亮患者生命的希望之灯 “6月5日,休养3个月的儿子上班了。他病好了,又可以开出租了。”儿子恢复健康,我几次喜极而泣:如果不是蔡医生,我儿子也许真的只能拖个一年半载了。 今年1月底,我的儿子被两家大医院查出患上恶性肿瘤,其中一家医院的医生还直言连手术意义都没有,最多只能活一年半。这个晴天霹雳让全家人陷入绝望。 这是要我白发人送黑发人啊!我不死心,提着儿子的片子找到蔡医生。一大摞片子,蔡医生一张一张看得很仔细,明确告诉我们“有手术机会”。40分钟的手术讲解中,也闭口不谈“癌”,而是详细给我们讲解手术怎么做、风险在哪里,还提到一位他曾主刀的高位胆管癌病人活了8年。 “一年半到八年……”我们全家激动不已,蔡医生为绝望中的我们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灯。 更大的惊喜在手术当天。当蔡医生出现在家属等候区,一字一顿说:“没有癌细胞”!守候在外面的一家人放声痛哭,连感谢的话都说不出,半年来的压抑、焦虑和悲苦随着泪水倾泻而出。 正是有了像蔡医生这样把患者当家人的医生,我们才能放心地去看病、安心地去手术,才有信心重获健康。 市中心医院医生刘志俊: 潜移默化传递医乃仁术理念 我从医四年,是一名年轻医生。我幸运地遇到了蔡常春医生。他不仅教给我精湛的医术,还潜移默化把医乃仁术的理念传给我。 一位54岁的肝癌晚期病人,四处求医无果。看到蔡常春,像是抓了一根救命稻草。但这个患者的肿瘤位置紧靠重要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致命大出血。我们都觉得没救了。 蔡常春仔细研究片子后告诉患者家属,手术可以做。我很不解,问他为什么要接别的医院都不敢接的手术。 蔡常春的回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一条生命,即使有一丝希望都不应该放弃。” 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让我不仅重新理解了医生的职业精神,更学会了“共情”两个字。 “术前谈话很考验一个外科医生的沟通技巧。”很多年轻医生包括我自己,每次和患者谈话时,都是把手术方式、手术风险、好的坏的全都摆出来。蔡常春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这种“公事公办”的谈话会吓到患者。他常让这些年轻医生反问自己,如果患者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会怎么沟通? 后来我渐渐明白,其实医患沟通并不难,只要把语气放平缓一点,把病情讲清楚一点,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简单地拍肩握手,就能把更多的希望带给患者,在点滴的沟通中建立医患信任。 市中心医院纪委书记关爱民: 五种精神品质架起互信桥梁 “从医16年,他不仅用高超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更善于用‘语言处方’抚慰患者心灵,架设起医生与患者,医院与社会互信的桥梁。”蔡常春真正让患者感动的是他身上的五种精神品质:心系患者的大医情怀、仁爱友善的道德风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品质、严谨科学的职业素养。 每天不管手术做到多晚,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假日,蔡常春始终坚持每天早、晚两次查房,即使出差在外,也要通过电话询问患者病情,指导下级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他对患者关怀备至,患者也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他和患者之间如同战友般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面对手术风险。 他始终怀着善良和慈悲,视语言和药物、手术刀同等重要,无论是在病房还是在诊室,他都主动通过各种方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他像家人般轻言细语,说出的话总能抵达患者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处。他从不迷信和盲目权威,对于许多被诊断为接近生命终点的患者,他从不轻言放弃,带领团队向高难度挑战,勇闯生命禁区,带给患者生的希望。 武汉晚报记者伍伟: 从问号开始到被医者仁心折服 今年4月6日开始,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报道中,蔡常春医生的“语言处方”和他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深深地令我折服。 4月6日当天,80岁黄端芳奶奶将连夜手写的6页纸感谢信送到武汉晚报。作为一名医卫部记者,我见到过很多送给医生医院的锦旗表扬信,但这一次让我震动!她讲述了蔡医生从死神手中夺回儿子的传奇故事。 在感谢信中,蔡医生的传奇之处就在“沟通”两个字上!但蔡医生有时间沟通吗?我心里藏着一个大大的问号,疑虑重重。重点医院的医生每天要看几十个病人,他真能详细地为病人答疑解惑吗?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立即赶到市中心医院找蔡医生一探究竟。面对记者的“非专业”提问,蔡医生起初表现出诧异的神情,“与患者沟通好,这不就是医生该做的事情么?”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采访,我和我的同事跟随蔡常春医生坐门诊、查病房,观察他术前术后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随着采访深入,我们对他的职业精神和大爱情怀体会得越来越深刻,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采访中,我深刻感受到,蔡医生的“语言处方”有三味药:第一味药是“知情”;第二味药是“关怀”;第三味药是“信任”。这正是“语言处方”的价值所在。 随着亲身感受与一次次追访,善于沟通、善开“语言处方”的好医生形象,就这样一点点被发掘出来。 市中心医院 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 不容许自己漠视每个生命 从医16年,看过上万个病人,动过不少担风险的手术,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医生不仅要“看病”,更要看“病人”。看病,医生给予患者的是药物或手术;看病人,医生还要开具另一张“处方”:语言的沟通和心灵的抚慰。 我所在的肝胆胰外科技术要求很高,高龄重症患者多,稍有不慎就可能惹出人命。有人劝我,特别棘手的手术还是少做,万一出了问题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可我就是不忍心,觉着只要还有成功的机会,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我就应该尽一名医生的本分。对医学、对生命的这份敬畏之心,让我不容许自己漠视每一个生命。 当前国内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的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医患冲突,很多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到位所致。而作为一名医生,不应该总是抱怨,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看门诊、搞科研,还要反复花时间跟患者沟通,不累吗?说句心里话:确实累。但我没把和患者的沟通当成负担,而是享受这个过程。因为这种沟通让我从患者那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信任,为我带来了信心和勇气。 人只要怀抱梦想,生活就会有希望。作为一名医生,我的梦想就是多为患者减轻一些痛苦,多挽救一条生命,为百姓的健康做一些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