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全民炒房如炒饭的时代,唯独老洋房清醒着,从昔日租界开始遍布有名的金融大鳄,这里曾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50年代政党与权力交替之后,直到2010年之前,武康路都鲜有人头与车流,这点附近的老阿姨可以做证:“老底子阿拉登了弄堂口爬太阳(以前我在弄堂口晒太阳),鸟语花香,覅脱适宜哦(不要太舒服哦),现在额宁是较怪多(现在的人很多),勿灵光” 全民炒房时代,除了冰激凌之外,看看你们都错过了什么? 老洋房的售价涨幅一直非常平稳,并且稳中带升,但是租金却非常之高,小两房70平米就可以租到2万至2.5万每月,一时间,武康路满尘灰雨,到处是装修电钻声,包租客团队巨扑,租金飞涨,贵的老外也怕。 这让我想起90年代上海高楼大厦平地起时,我一位同学当时家住高邮路某某号,只花园大额,小伙伴约好一起去她家花园踢足球,没错,你没看错,是在她家的花园里踢足球,什么概念?你慢慢琢磨吧! 现在你可能会觉得老吓人,大户宁家,但是在当时上海人心中,高楼大厦才是向往,在老洋房里和老鼠、小强打交道了大半辈子的。 所以你懂的,举家搬出了高邮路的老洋房,据说当时卖了3百万。上次碰到她谈起当初,20年来,她错过了什么?她微笑着,这样的微笑我这辈子都难体会其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我错过了4亿人民币,买20套我现在住的房子,我现在住的房子是2千万。 90年代上海的动迁潮 90年代初的老洋房迎来了第一批老外,当时的美金汇率还是8的时代,不得不说那时候的老外很有钱也很有素质,来到武康路等洋房区域只因这的房子有亲切感,蜿蜒狭长的梧桐街道让他们有家的感觉。他们很快发现了,上海的老公房居然比老洋房还要贵 老外们便按照他们对于欧洲人类建筑史的建筑元素开始了上海淘房之旅。他们对于建筑的逻辑是这样的: 雅典的宙斯神庙(科林斯柱廊) 上海香港路的银行工会大楼 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穹顶) 上海外滩浦发银行大楼(穹顶) 法国Eguisheim小镇 上海武康路99号英式风格 克莱斯勒大厦内部(art deco) 上海和平饭店(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 俄罗斯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 上海新乐路大教堂(拜占庭风格) 他们连古董家具都淘,思路是这样的 凤阳路巴洛克风格建筑 和上面的建筑立面非常相似,答对,法国巴洛克风格 你越来越聪明了哈! 连家具都淘了,难不成还能淘首饰? Art deco首饰与纽约克莱斯勒大厦 老外们带着300%的利润来到了sars爆发的季节,此时迎来了接盘侠港澳台同胞们。前段时间我碰到了一位台湾籍洋房投资者,拿着上海档案馆的资料激动地来找我:小洋小洋,我的房子居然是上海老大昌的第一家工厂,赉安洋行建造。而她大举进入洋房投资的动机非常简单,上海老洋房的花园及房屋的占地是有土地证的(如今二证合一),但在产证上依然标明,而新公寓即便你有再好的江景,我有地,而你只是与众多住户平分大楼垂直的占地,并且我没有昂贵的物业管理费,这些费用,我请一门卫,腔调勿是一眼眼。03年sars,05年宏观调控,08年次贷危机,当时跌声一片,老洋房的市场价格却纹丝不动。 如今,港澳台的同胞走了,老外也走了,接盘侠变成了华人,他们有着落叶归根的心态住进了老洋房,当然也有许许多多有创意,有想法的年轻人用老洋房作为创业办公的地方,也有许许多多特色的小店展示将洋房区域布置的琳琅满目。 但我还是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说,老洋房和我老家的房子没啥区别,还有老鼠蟑螂的,还有………… 你根本不知道,原来老洋房可以这样………… 老洋房,三米三以上的层高,有些英式建筑的三楼甚至可以达到6米以上的层高,开间超4.5米,再加上名人典故,当时金嗓子周旋在窗口下哼哼小曲儿,楼上的张爱玲看着街道的叮叮车往来,令人无限遐想 巨鹿路40万单价,武康路爆扫落叶,鲁马滋开分店,这些都不是巧合,识不识货无所谓,这些洋房见证了几代人的风风雨雨,即便它布满灰尘,满目苍夷,但腔调依旧。 瞧瞧,你都错过了什么?或许可以省出一些出国旅游的时间及经费,抱着孩子,牵着爸爸妈妈的手,陪家人走走这历史街区,听听弄堂的老人们说说上海的往事。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微博微信十万粉 历史建筑修缮与设计 策划上海电视台老洋房估值节目 私人微信号:shlaoyangfang 另外寻找一位喜欢老房子志同道合的视频玩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