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一直是人们口中长谈的“铁饭碗”工作。一个人若是考上进入了事业单位工作,亲戚朋友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这里所说的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进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编制的,其实还有一部分人也在事业单位工作,他们和通过招考进入的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编制。有编制和无编制到底会有哪些区别呢?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问题。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咱们先说事业单位改革前的区别: 在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有编制和没编制的人员区别很大,尤其在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方面,编内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编外员工干得再多、干得再好,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落户口、评职称等,得不到平等的机会。进不了编制内,永远是‘二等公民’。 那改革后是否还会这个样子呢? 大家都知道从去年人社部召开相关会议,确定高校和医院不再纳入事业编制这件事。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总计约1000万人。当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之后,这1000万人的人事管理到底该如何衔接? 对于高校、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这1000万人员,一方面可根据 其工龄长短大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不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就不会被解聘,其中,归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仍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其政治等待 遇不变;另一方面,先仍按原人头费拨付财政经费,保证这部分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资金来源。 新人不再有编制了,那最令人关心的待遇问题呢? 高校和医院依照劳动人事法律法规一律签订相应期限的劳动合同,用高校、医院合法依规创收的钱开支工资。最终要走向根据高校、医院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拨付相应财政资金,与原人员编制完全脱钩。显然,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后,将会逐步缩小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待遇差别,以后有编无编待遇都一样了。 所以令大家比较关心的这个问题,现在也豁然开朗了。改革前,有编和无编待遇差距是巨大的,改革后,将会逐步缩小这个差距。但是小编觉得如果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话,最好还是有个编制,那样总感觉踏实一点,你们觉得呢? |
|
来自: 勤劳致富丶 > 《事业单位改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