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2《苏俄统计参考资料》:苏联统计工作自动化发展概况 郭奕康
一、苏联统计机械化的初创阶段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统计工作处于初创阶段。20年代初期,在一些企业和经济组织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机械核算机器设备。 苏联中央统计局统计机械化起步于1927年,当时专门成立了—个部门,应用简单的核算机器来加工整理统计报表资料,至卫国战争前,苏联中央统计局系统已先后组成了20个机器计算站。1932年中 央国民经济核算局系统内成立了“全苏国民经济核算协会”,1939年改组为“全苏机器核算组织管理局”。 卫国战争的爆发,中断了苏联机器核算工作的发展,许多德占区的计算站机器遭到彻底破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战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苏联中央统计局的工作如相应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统计核算自动化工作给予了极大构关注。 1957至1958年,苏联中央统计局、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各区和州统计局都先后建立了电子计算站,逐步配齐了各种计算机辅助设备。 1959至1964年,为了进一步发展统计计算技术,生产了各种高性能计算机设备,加强了计算机械化电子化的研究。这段时间里,不仅在中央会计部门,而且在许多企业、经济组织、集体农直、国营农场等单位开始装配电子计算机以开展统计核算工作,统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强化了国家统计机构的作用,为深入开展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8至1971年,苏联中央统计局系统以IBM型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明斯克型)为基础组建了30个电子计算机中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相当数量的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人员。这段时间里, 苏联中央统计局还组织实拖了两次全国规模的统计调查,即1959年全苏人口普查和1960年1月全苏固定资产调查。 1969至1970年,通过IBM型电子计算机处理历次家计调查统计资科,取得了计算机处理的丰富经验,使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得到广泛的的应用和和推广,推动了苏联国家统计资料自动化系统及其技术基础的发展。 二、苏联国家统计资料自动化系统的创立 苏联国家统计资料自动化系统创建于1979至1975年,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统计资料的加工汇总时间,提高了统计资科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统计分析的可靠性,降低了各项工作的成本费用。此外,还加速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统计资料数据处理自动化的步伐。 在此期间.苏联国家统计资料自动化系统和中央统计局各部门都装备了IBM型(明斯克一32型)计算机。国家统计资料自动化系统广泛应用带穿孔机的多性能“阿斯科达一170型”会计机。这种机型属 于小型机,适合于加工一些不太复杂的统计数据,尤其适合于装备在基层统计部门,具有快速、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 1979年1月苏联中央统计局组织实施了一次全苏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资料由苏联中央统计局系统的28个电子计算站分头负责处理后报送国家计算中心进行汇总。 三、1987年实现全苏电子计算机联网 1987年苏联中央统计局建成全苏电子计算机联网系统,其中包括全苏所有行政区域内2538个计算站的联网,655个计算中心装备了312ECIBM型机,5338部微型机和上万部各种型号的会计机。 为了不断发展和完善苏联统计工作,苏联统计部门还注重加强与经互会国家中央统计机构的业务交流,积极参与经互会常设委员会工作,以便交流各成员国统计机构在统计信息加工处理自动化方面的有益经验。 四、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的成立和国家计算中心的工作 1987年7月17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文件,决定改组已不适应国家经济改革发展形势要求的苏联中央统计局,并决定成立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规定该委员会对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统计核算和报表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全面负责,在统一的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建立全国,部门和地区各级统计信息系统并发挥其职能作用。 国家计算中心作为国家统计机构的组成部分,在收集、加工和处理统计资料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推广适用于全苏,各部门和各地区范围内加工统计信息的先进方法;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水平,协调各部门统计资料的数据处理,并对各部门为统计自动化系统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国家计算中心每年要完成近七千项的各种统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月报,季报,半年度和全年度的统计数据处理工作。 国际计算中心近年来建立起各种统计信息自动化数据库,其中包括苏联与国外进行对比的统计资料自动化数据库,苏联对外经济联系统计资料自动化数据库及各部门年度统计资料自动化数据库等,通过国家计算中心数据服务部门,可为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提供直接的统计信息服务,还可提供包括全苏4.5万个工业企业各项统计指标的索引,为用户提供周到服务。 注:1,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本文刊于《统计理论与实践》1991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