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岁创业,不融资不上市,年纳税1.7亿,2元产品坚持32年

 功城 2017-03-17

60岁创业,不融资不上市,年纳税1.7亿,2元产品坚持32年

牛逼而低调

被誉为和老干妈一样的良心企业

49岁时,老干妈决定创业,如今身价70亿,总理点赞,省委书记感谢,只因她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据统计,老干妈5年累计纳税 22 个亿,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4100 个,直接间接带动 800 万农民致富。

而今天邦哥要说的这位,名气虽不如老干妈,但实力却不逊色!60多岁开始创业,100元起家,做到年销售15亿元的营业额!同样,纳税也不含糊,虽每包产品只有8分利,却一年给国家交了1.7亿元的税金。细细咋摸,两家发家经历还有些相似,始终坚守一个产业领域,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不赊款、不欠款...

嗯,它就是你日常做菜常用的调料——王守义十三香。

为生计创业

说起“十三香”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明朝,王守义祖上因精通医术、明药性,在乾清年间,因推出一种秘制调料,被收入御膳,供宫廷享用。清朝衰亡后,王守义随家人逃荒到河南,临死前祖父从带出宫的秘方交给他。

60岁创业,不融资不上市,年纳税1.7亿,2元产品坚持32年

1959年,全国闹饥荒,河南成重灾区。王守义和家人颗粒无收,也无以为生。终日为一家生计发愁的王守义,翻出了祖上传下来的秘方。再加上此前,王守义已经在秘方当中发现了一种药膳秘方调料,他当时就对这种调料进行初步研究,后来也送一些给街坊邻居,没想到大受好评。

反正为生计发愁,卖香料倒不失为一条出路。紧接着,王守义根据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中药材香料,进行改良,配制出一种新的调味品,取名为“十三香”。

产品研制出来了,但当时的环境大家连饥饱问题都难解决,更别说做菜用的香料了,如何才能卖出去呢?这才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王守义认为,凡事以“信”为先,为了赢得信誉保障,他特意在每包调料上都刻上“十三香”的印章和王守义自己的名章。这样一来,可以包退包换,并且薄利多销,刚开始一包只要1角钱。

通过集市这种摆摊销售,再加上口碑相传,质量得到保证,字号鲜明,很快,“十三香”大受好评。随后,王守义带着家人在驻马店定居下来。

但好景不长,1969年,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高潮,一些所谓的“搞资本主义”热潮袭来,无人敢经商,王守义也只得停止十三香的加工出售。

借100块钱起家,60岁再创业

1984年,已经60岁高龄的王守义,在儿子王银良的劝说下重拾旧业。父子俩借来100元当本钱起家,申请了营业执照,正式成了了十三香调味品厂。

成立初期,全部员工不过王守义和他三个儿子,刚开始,没有市场销路,每天凌晨五点,王守义就拉着辆破旧的人力车来市场上售卖,一年365天从未间断,其它季节还好说,就是一到冬季,寒风刺骨,而在这个节气大家都比较喜欢在家包饺子吃,王守义想,这样的天虽不好,但这个节气,买调料的人会很多。

虽说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有其他小贩卖调料,不过大多属于打一枪换一地,而王守义不同,只要家里没什么事,他都会摆摊售卖。

时间一长,大家对王守义的十三香信任度越来越高,顾客回头率越来越高,有了知名度,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也有临镇上的慕名而来,就这样,日复一日,王守义的年销售额竟然达20多万。于是,王守义开始扩建生产,十三香的生产量翻了几百倍。

此后,十三香的势头一片大好。

1998年,集团成立时,注册资金为8000万元,销售额有4亿多元。

1999年9月,王守义集团公司申请注册了“十三香”商标。

2003年前后,企业的年销售额、上缴税分别保持在5亿元、2000万元左右;

2008年,销售额和利税分别为7亿元、4000多万;

2011年,销售额、税收、利润则分别达到了10.4亿元、8002万元、6923万元;

2014年,销售额、税收、利润增长为15亿元、1.7亿元和1.2亿元,调料产量6万多吨。

2016年上半年,随着生产技术的完善,再加上投资运营的力度不断加强,各种调料的生产量一下子暴增到8万吨,上缴的税金也达到1.7亿元。

每盒利润8分,年利润高达2~3亿元,what?

我们不妨算一下,1000克十三香调料的利润为2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装,相当于每盒产生利润0.08元。单一的产品线,仅靠薄利多销的策略,年利润竟能赚2~3亿,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究其经营核心,用王银良的话说就是,“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成分,必须踏踏实实,诚信最关键。”多么熟悉的话,老干妈不也是这样么

除却诚信这方面,王守义十三香还有许多看起来虽简单保守,但却极为管用,自称体系的经营秘诀。

保证产品质量,秉持薄利多销原则

王守义极为看重产品品质。这些年,他一直坚持改进产品,融合国内各民族、各区域饮食的风味特色,使“十三香”的配方完成了专业调味的最终定型。在“十三香”的原料里,其中花椒来自四川,白芷来自浙江,胡椒来自海南,草果来自云南,大茴、桂皮来自广西,砂仁、山奈来自广东,小茴来自甘肃,山楂产于河南……

同时对供货商采取“分承包方评定制度”,每年考核评审,只要不达标,就坚决取消供货资格。从外购原材料的遴选到产品的检验,王守义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标准工作程序。特别是在同行业中率先使用电子配料工艺,有效克服产品批量差异问题,并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采用计算机应用管理,一举将延续几百年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成能够连续机械化作业的大工业生产。

品类虽单一,但稳步发展,不盲目扩张,不搞资本运作

企业做大了,很多公司可能都考虑如何多元化发展,增加竞争壁垒。而王守义十三香30多年都坚持做单一产业型企业。其实,他们也尝试过,只不过最终失败了。

2009年6月时,他们宣布进军餐饮业,计划在全国开500家豆捞店,推动调味品的销售,实现餐饮和调味品的双向增长。

但没过多久,新开的几家豆捞被迫关门,企业投入的几百万打了水漂。这也就断绝了他们多元化发展的念头。

无论是购买设备还是扩建厂房,王守义从没想过上市融资的想法,现在的董事长王银良回忆说,只要子女一提上市,父亲就说,“上市是圈钱”。为了让企业专注做好调味品这一个品种,王守义甚至留下遗言,“不准公司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更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

长期保持良好的现金流,不贷款、不融资、不赊欠

自成立以来,企业从未向外借过一分钱,完全是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就连2015年以来,投资兴建新型现代化厂房和引进设备,所需8亿元资金也完全属于自筹。

据知情人透露,王守义十三香几乎没有进行什么资本运营,没有对外做过担保,不贷款、不融资、不赊欠,但人家同样也不缺钱,现金流非常充足。

注重商标专利保护

王守义十三香火了后,市场上什么“王守真”“王守仁”“十六香”“十八香”等仿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为了把这些产品驱逐出去,早在10年前,王守义父子就富有预见性地将“十三香”和“王守义十三香”注册成产品商标,先后申请了46项外观专利,推向市场。

其实,王守义真正大火英国是十三香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广告,而王守义本人相当低调,即便在如日中天的时期,也从没接受采访。

他的主要精力大部分都放在员工的身上,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进了十三香的门,都是一家人。”

虽然王守义已经去世了,但他这种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十三香的员工。

今天,十三香大盘鸡、麻辣十三香小龙虾...都是中国餐桌上非常熟悉的美味佳肴。

相比于其他企业,像王守义、老干妈这种典型的单一企业,或许很多人看不上,但他们依然能够做到10亿级别规模以上,而且业绩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真是企业之典范!

60岁创业,不融资不上市,年纳税1.7亿,2元产品坚持3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