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日本造船业智能化之路

 q1338 2017-03-18
                     

优势产业借力船舶智能化

日本政府计划推出一项新的船舶产业创新政策——“i-Shipping”,从提升产品和服务能力、开拓商业领域、提升船舶制造能力和加强人力资源储备等四个方面助推日本船舶工业进一步创新做强,以扩大产品出口量,提升产业价值。

>

同时,日本国土交通省把今年定为生产性革命的元年,对“i-Shipping”给予大力支持。“i-Shipping”计划即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运用到船舶运营和维修中,通过及时反馈信息达到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一体化的效果,全面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日本政府计划通过改造生产现场,建设稳定高效的生产体系,提高效率。具体的任务和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现场工人生产管理。利用传感设施将个人动作和作业数据化,实现作业实绩实时监控与管理;优化基础设施,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可视化船厂。通过革新相关软件及技术,将工人的工作内容可视化、数据化。

2、减少生产过程中零部件及材料在订货、制造、交货等环节中的浪费。推动地区配套供应商之间的订货、制造、采购,实现网络化、一站式化;推进“智能造船集群”建设,并将零部件及材料的设计、订货、制造、采购等环节纳入其中。

3、升级现有设备,进一步优化建造流程,提升模块精度、舾装效率。包括引进激光电弧焊接技术、船体分段3D激光扫描,引入适合造船工作的可穿戴式机器人技术,提高舾装等复杂环节的工作效率。

4、加强产研结合,提高先进生产设备应用率。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引进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如焊接机器人等,从税收上支持船舶企业设备更新。

5、加强技能工人培训。进一步扩大技能培训的范围,建设技能评价系统;通过采取适合的监管措施,增加外国人就业率。

日本相关机构开始发力船舶智能化

2012年12月,由日本船舶配套协会和日本船级社等在内的29家企业和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智能船舶应用平台”项目研究,项目研究周期为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项目研究经费120万美元。

该项目旨在开发船舶智能信息与控制系统,结合常见的船载监控系统,如主机遥控、压载水管理、船载电力管理、电子海图等,利用远程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可以存储船舶监控系统运行数据,并向智能船舶各种应用系统提供接口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实现气象导航、纵倾优化、主机监测、状态监测、能效管理、远程维护等功能。

目前,该平台已经在日本的一艘渡船和一艘原油运输船上实现安装应用。同时,项目团队也在推动智能船舶应用平台成为国际海事组织E-航海战略的一个测试版,并在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层面积极推动与系统模型、系统安全、数据结构等内容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此外,日本船级社已将研发智能船舶作为未来5年的重点工作,成立了海事业大数据中心,并与IBM合作开发了相关软件,能通过对所收集的机舱发动机、泵及温度传感器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供设备优化和维修等建议;还与NAPA合作研发了航线优化支持系统,帮助船舶运营商优化航线及航行计划,目前该系统也已在实船上得到应用。

通过对船舶工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发现每逢船市大低潮期也是世界造船业结构变动的主要时期,相关方都在增加科研投入,寻找超越对手和扩大订单份额的方法与途径。日本造船业在船市低谷期选择以“船舶智能化”和“制造模式智能化”为突破口,将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融入传统船舶制造业领域。日本传统造船技术和工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融入近些年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走造船业智能化之路,可以预计,这些行动将对保持和提升其造船业综合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