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读“茶马古道”

 班温 2017-03-18



茶马古道

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商贸通道


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一条商路像茶马古道一样,是被一些传奇的马蹄踩出来的。背夫和负重的牲畜、赶马人被称为马帮,他们在将近2250公里的深山悬崖间长途跋涉,他们以那种长期漂泊走四方、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横穿中国腹地,并赋予了这条汉藏古道浪漫而传奇的色彩。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 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连通了滇川藏大三角地带以及东南亚诸国,形成联系各地区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然而,这条盘绕于横断山脉的道路不可思议的艰险而漫长,海拔跨度从500米到5000米,横跨20多个经度,纵伸10多个纬度,各种地貌和气候均包含其中。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

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陆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的。《明太祖实录》(卷251)记载:“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足以说明当时茶叶需求量之大,范围之广;

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以运输交易茶叶和马匹为主要货物的交通线。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陆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陆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在两条主线沿途,还有无数支线蜘蛛网般密布在这一地带的各个角落,将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息息相关地联络在一起。



在这里放一部纪录片



茶马古道的由来与发展

古道的诞生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最初的线路青藏线始于公元7世纪。


宋朝时期,由于一些重要关隘的丧失,茶马交易逐渐东移至云南、四川境内;在元朝政府大力开辟环路和设置释站的基础上,茶马古道的川藏线于明朝时期正式形成,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和扩大,其兴盛持续至明清,到20世纪初达到鼎盛。


而对于广大的汉族地区来说,盛产茶叶,但是没有马匹。



以茶换马的交易从唐朝开始,最初的时候是回绝部落驱赶着马匹到汉族地区换取茶叶。从唐人宋,茶马交易一直持续着,直到元朝时被废除。


明朝时,茶马法不仅仅被重新恢复,而且成了一个重要的政策,茶叶的价格也不断升高,竟然达到每匹马换不到40斤茶叶的地步。


清朝时,中央政府对于茶叶的流通控制不力,茶叶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不得已之下,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时候,茶马法被废弃。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上现存唯一的驿站--云南沙溪


 “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十年前,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在美国纽约如是宣布。自此,沙溪镇纳入了该会建筑遗产101个保护名录(中国境内同时入选的其余三个是长城、陕西大秦宝塔和修道院、上海欧黑尔·雪切尔犹太教堂),成为了国内外有一定“级别”驴友的首选,甚至成为了外国游客比中国游客要多的目的地。


其实要谈茶马古道 就得说说马帮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从云南向西北横上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我们把它称之为“茶马古道”。我敢说它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域西心动魄的道路之一。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穿行。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都被截断时,经由西藏再转道至印度的茶马古道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一时间沿途商号林立,马帮云集,其繁忙景象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


据估计,到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在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号有1500多家,当时每年来往于云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30000驮之多! 



马帮在路上,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野营露宿的生活。一般天一发亮就爬起来从山上找回骡马,给它们喂料,然后上驮子上路。中午开一次“梢”。“开梢”就是吃午饭的意思,也就是打个酥油茶,揉一点糌粑吃。当天色昏暗下来的时候,马帮都要尽力赶到他们必须到达的“窝子”,在那里才好“开亮”。开亮就是露营。他们要在天黑前埋好锣锅烧好饭,卸完驮子,搭好帐篷。每天的打野开亮,都由大家分工合作,找柴的找柴,做饭的做饭,搭帐篷的搭帐篷,洗碗的洗碗,而且是轮流着做,以免不公平。这样打野开亮,对野外生存的马帮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里面有许多忌讳,主要是语言上的忌讳。如筷子不能说筷子,而要说帮手,因为“大快”为老虎,不能提到那凶猛的家伙,像豹子的称呼也不能提;碗要叫“莲花”,碗跟晚是谐音,马帮们可不想晚到。钵头要说缸钵,“头”与偷谐音,马帮也不想被盗。勺子要说“顺赶”,勺跟说在云南方言中是谐音,而言多必失,那就不吉利了。同样,手巾要叫“手幅子”,因为骡马最怕受惊,甚至连锣锅都不能说,因为谁都怕“落”在江里,所以锣锅只能说饭锅。灶也只能叫“火塘”,大家都不想把事情弄糟(灶)……但“柴”却是个吉利的发音,跟“财”相近,有时马帮过村寨还要去买一捆柴扛来,说“柴(财)来了!柴来了!”似乎这样就能招财进宝了。


现在,滇藏、川藏公路早已取代了过去蜿蜒伸展在大山、河谷及连接起一座座村寨的茶马古道,传统意义上带着帐篷、锣锅和枪支,响着铜铃唱着赶马调浪迹天涯的马帮也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日益剥蚀褪色的记忆留存在一些日益稀少的老赶马人的脑海里。


信息来自:中国茶文化网 百度百科

如果需要转载本文,请回复【转载】到本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