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宁波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

 汉青的马甲 2017-03-19

 

 古玩鑫

行内最具影响力的收藏公众号

每日发布专业古玩文章 帮助提高收藏鉴赏能力

 还等什么呀 赶紧关注吧


荷花芯龙窑遗迹


上林湖是我国越窑青瓷发祥地和著名产地之一,位于宁波慈溪浒山镇东南10公里处。上林湖依偎于群山怀抱中,湖岸曲折多姿,湖面碧波荡漾,湖的四周山势峻峭、果木丰盛。湖南的栲栳山,又名仙居山,相传曾有仙人居住。山中极其幽静,小径蜿蜒,溪流淙淙,鸟声啁啾,宛转从容。丰水时节,瀑布飞泻,犹如白练腾舞。此外还有湖东的杜湖、白洋湖、五磊寺、金仙寺等名胜古迹,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遐思。尤其是入夏,杨梅沉甸甸地压枝头,满山红艳艳,诱得游人垂涎欲滴。



上林湖一带烧制青瓷的历史悠久,可溯东汉晚期,经两晋、隋唐直至北宋,有千余年之久,从未间断。



西晋 越窑系青釉双系卣



东晋 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


三国时期,上林湖的瓷业生产已初具规模,窑场数量不断增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越窑创烧以来第一个兴盛期。产品主要有罐、罍、壶、碗、钵、洗、盏等;器物胎质坚硬,含沙粒,较粗糙;釉色以青黄居多,还有青、青绿和褐色釉;纹饰有羽毛纹、网格纹、席纹、窗棂纹、重线水波纹等。



东晋 越窑系青釉褐斑四系壶


晋代的瓷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制作工艺逐步走向成熟,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在继承前一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堆塑罐、鸡首壶、唾盂、蛙尊等,装饰以弦纹、褐色点彩为主。



南朝时期,周边地区窑场虽然已趋于萎缩,但上林湖地区窑场数量仍继续增加,制瓷工艺进一步提高,装饰流行刻划重线莲瓣纹和褐色点彩,点彩小而排列紧密。在烧造技术上,把瓷胎放在匣钵内焙烧的方法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此项创新不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也为上林湖日后成为越窑青瓷生产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隋至唐早期,由于战乱频繁,越窑生产几乎处于休眠状态,产品数量和质量均急剧下降。唐中期以后,随着各类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瓷业生产也出现了遍地开花、争奇斗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隋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唐 越窑青釉四系瓶


上林湖越窑已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的杰出代表,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烧制出了较高质量的瓷器。尤其到唐晚期,上林湖的瓷业生产进入最为繁盛的时期,窑场数量剧增,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精美完善的境界,产品以其丰富的种类、卓越的制作工艺、优美的造型,独步天下。主要器型有碗、盘、盏、盒、灯、壶、罐、托、杯、唾盂、水注、熏炉、砚等;胎质灰白,细腻,质坚而密;釉色多为青黄、青灰、青绿,釉层均匀,晶莹滋润,呈半透明状,有如冰似玉的效果;器表以素面为主,也有装饰划花及褐色彩绘,纹饰有荷花、团花、鱼纹、小鸟等。



五代时期,瓷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制瓷工艺仍居诸窑之首,无论在工艺上抑或艺术特色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五代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



五代 越窑青釉执壶


从审美的角度看,此时作为成熟期的越窑青瓷,已摆脱了早期受陶器、青铜器等相关工艺在造型及装饰方面的影响,产品不但具有自身特点,而且能充分展示青瓷的釉色之美,在造型和装饰工艺上形成了青瓷特有的美学特征。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在继承了唐代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器型趋于繁多而富有变化,胎壁普遍减薄,造型轻巧优美,花纹有莲瓣纹、缠枝荷花纹、龙纹等。



北宋前期,越窑仍处于繁荣发展阶段,在制胎、上釉、装烧、装饰等各方面的工艺进一步提高。



宋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器物胎质细薄,釉层薄而透明,普遍采用支圈支烧,盛行刻划花、浅浮雕、刻花与篦纹结合的装饰,线条纤细,技法娴熟,花纹图案繁多,有鸳鸯戏荷、四缠枝纹、鹦鹉对鸣、双蝶相向、双凤穿枝、龟伏荷叶、鸟栖花丛,还有牡丹、水波纹、龙、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直至北宋中期,上林湖越窑瓷业生产规模依然庞大,但在工艺技术上已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产品质量较之早期略显逊色。



北宋后期,越窑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出现了停滞和衰退。窑址数量剧减,制作工艺逐步退化,大量采用明火装烧,釉色趋于灰暗且缺乏光泽,刻划花纹简单草率,品种单调,虽然仍有少量精品,但较之前期已逊色许多。种种迹象表明,当时越窑瓷业生产已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使濒临消亡的越窑起死回生,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由于南宋朝廷在临安设立官窑,加之燃料匮乏、农业生产繁荣以及战乱等因素,上林湖越窑从此渐渐消失了。



越窑青瓷布纹四系罐(东汉)高23厘米,直口,肩部安四系,外腹饰布纹,体形矮胖,古朴敦厚。该罐胎骨坚致,釉色青绿,制作一丝不苟,是越窑初创时期工艺水平的极好见证。


上林湖不仅是唐宋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同时也以秘色瓷发源地而闻名遐迩。晚唐时,上林湖窑场烧制出精美绝伦的秘色瓷,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广受赞赏,尤其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在上林湖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以便烧制大量秘色瓷供奉朝廷。据嘉靖《余姚县志》记载:“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寻废。”唐晚期,秘色瓷被作为地方贡品,千里迢迢送往帝国首都长安,出现在大明宫,秘藏于内库。唐懿宗还钦赐一批秘色瓷给皇家寺院法门寺,以供奉佛指舍利之用。



唐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五代 越窑鸟式杯


五代时期,秘色瓷生产继续发展,吴越王室及重臣日用和陪葬所用的瓷器绝大多数为秘色瓷。北宋立国后,对南方的吴越国虎视眈眈,迫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吴越王朝不惜倾国,以事北宋。据文献记载,吴越国历年所贡方物,仅瓷器一项就超过十四万件,而且基本上都是秘色瓷。



法门寺地宫出土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展开,各地相继出土了唐至北宋时期的越窑精品——秘色瓷,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874年)、浙江临安水邱氏墓(901年)、临安板桥五代墓、苏州七子山五代吴越贵族墓、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939年)、北京八宝山辽韩佚墓(995年)、河南巩县宋太宗元德李后陵(1000年)、内蒙古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1018年)等。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秘色瓷器,在上林湖唐至北宋的窑址中都有相同的器型残片发现。考古调查表明,上林湖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史经历了唐、五代、北宋,历时2个多世纪,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秘色瓷制作精良,工艺独特,是当时驰名全国、享誉海外的高档商品。


以上林湖为中心地的越窑青瓷的发展,使瓷器同丝织品一样成为明州(宁波)港输出的主要商品。在唐代,开辟了从明州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北达高丽(朝鲜),东至日本。南经广州,通向两条路线,一是向东南,通向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国;另一是向西南,沿海岸至越南达泰国、缅甸,经孟加拉湾,到印度、巴基斯坦,以至直抵波斯湾和地中海沿岸伊朗、埃及等。现代印度、伊朗、埃及、日本等国古港口、古越堡遗址,均发现有上林湖所产青瓷遗物。1942年考古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中叹称:“古名窑如越州秘色,今已不可得见,只空存此一名词,令后人羡煞耳”。


如今上林湖畔,潋滟的湖光山色与飞禽走兽相映成趣、谐为佳景时,曾使无数游客融入其中,成为画中之人;遍地青瓷遗片,成为室外的越窑青瓷博物馆。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想看更多这样的好文章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