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越窑瓷器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博搜艺术 2021-08-26

  越窑自从中唐时期出现匣钵装烧工艺之后,其艺逐渐流行,至晚唐时期成为装烧工艺的主流,尤其是碗、盘类器物都是放在匣钵内装烧。北宋中期出现明火叠烧,无疑是装烧工艺的倒退。

  

  越窑青釉在晚唐时期胎质细腻紧致,胎骨轻盈薄脆有精致无比,釉质丰腴莹润,匀净如玉,釉色通常为青中带黄,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到了五代,越窑青釉的胎体逐渐轻薄,胎色为灰色,釉质呈现半透明状,透光性好,釉层较薄,釉色以青为主,在装饰上,前期崇尚素面不施纹饰,后期流行刻花各种山水人物作为装饰,艺术风格丰富多彩。到了宋代越窑青釉逐渐没落。

  环境影响可能才是主要的。瓷器的烧制需要最基本的两个点,一是原材料,二是炭火。越窑青瓷对原材料要求极高,普通的黏土根本无法满足,古代没有保护植被这一概念。

  

  根据窑址发掘和有纪年的出土器来看,唐代越窑早期釉色有青灰色、青黄 色,以及淡青色;经过中期的发展到唐代后期以翠青色“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 高追求。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这些诗句都说明当时越瓷是以一种青翠的绿色为最。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越窑这种翠绿色釉的“秘色瓷”烧造时间为唐代禧宗时期至北宋初期。唐末-五代时期在江南吴越地区建国的吴越国为逢迎中原朝廷大量进贡“越器”,很大程度上强速越窑的发展。至北宋灭吴越国后,“秘色瓷”失去了其作为“贡瓷”的地位,也因为北宋朝廷对其它窑口瓷器的重视和偏好,而放弃越窑,直接导致其衰落,虽然北宋朝廷停了越窑的“贡瓷”,但是仕族阶 层对“秘色瓷”的喜好和追捧,很大程度上在维系着越窑再向前一步,所以北宋早期的越窑依然一片青翠之色,这些瓷器釉层比前朝更厚,在色泽青翠的同时光泽度也更亮,在纤细而丰富文饰衬托下器物更有艺术性。到北宋晚期这样的盛况才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而逝去往日的辉煌。

  越窑是唐朝时的名窑,在越窑生产的青瓷中,有一种瓷器格外神秘,它被称为“秘色瓷”,在唐、五代和宋朝的皇 室都在使用这种瓷器。

  

  越窑遍布山阴、会嵇 ( 山阴、会嵇今绍兴市 ) 、余姚、上虞、肖山等地。越窑从商代烧造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起直到东汉时期,我国陶 瓷史上划时代重大发明,上虞县小仙坛、帐子山一还发明成熟瓷器,也是我国目前 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的源地。

  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清代乾隆皇帝的一句感叹,道出了越窑青瓷在唐代的鼎盛之风。在唐代,越窑青瓷被列为皇 室贡瓷,一时风头无两。据传,当时全国有70%以上的瓷窑烧造青瓷,唯有越窑青瓷跃居众窑之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