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

 芝润斋 2017-08-05

越窑由陶进化发展到瓷,经济社会条件同样不可或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因连年战争,整个部落人口稀少,越王句践深感人口是发展的关键,采纳了大夫范蠡的谏言,制定了“卧薪尝胆”的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计划。《国语·越语上》有记载:“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告,公璧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之子母,生二人,公之与饩。”经过十七年时间的繁衍,至越伐吴前,越国仅军队就有“习流二干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诸御千人”,共计达五万之众。

战国后期起因越国迁都和楚灭越战,这个地区的聚落规模和数量都会有所减少。虽然很少留下这段时间的聚落记载,但因避难而东迁进入曹娥江中、上游盆地的人口肯定不少,这段时间已成为曹娥江流域农业、手工业发展、聚落形成的良好时期。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慈溪上林湖全景

秦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目的对越地进行“同化”、“迫迁”, 越地人口总量会有所减少,但迁入本地的北方中原人口带来的当地发达的文化和耕作技术,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和技术的交流。进入两汉,除了汉武帝经略闽越、东越之战,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休养生息状态,浙江东部的人口、经济、技术都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杭州湾沿海防海堤塘的修筑及鉴湖的建成,浙东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食生产基地,社会安定水平远远优越于北方战乱地区。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慈溪上林湖窑区

越窑自东汉创烧出成熟瓷后的1000余年里,朝代变迁、人口增减、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一直是瓷器创新发展、起伏停滞、窑址迁移、兴旺衰落的主要决定因素。两汉、三国二次人口急增对越窑发展影响最为明显。汉末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战乱动荡对全国各地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主要经济区中原黄淮流域破坏尤为严重,全国人口由东汉末年的六干多万下降至三国初期的一千多万,浙江东部地区远离中原战场,社会相对稳定。东汉时,孙权领会稽太守,当时就主张“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到三国鼎立时,孙权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吸纳南迁劳动力,鼓励土著“山越”出山定居,会稽成为孙吴的主要产粮地,同时人口出现第二次急增。农业的高度发达为传统制瓷业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劳动力保障。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越人重祭的风俗,对越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直接的影响是推动越窑冥器的生产。东汉中晚期,越窑成功创烧出成熟瓷后,冥器生产一直是越窑生产的主要内容。东汉晚期至西晋时期厚葬之风盛行,这是越民族先民鬼神、祖宗崇拜思想延续的直接表现,汉代有记载:“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当地的饮茶等生活习惯,也是推动瓷器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国时期,饮茶之风已开始在浙东越地兴起,到六朝时已经遍及宁绍地区,茶是道教和佛教所特别推崇的饮品,但真正形成全国性喝茶习惯和品茶之风是在唐代。唐代饮茶习惯是将茶叶碾成粉末经烹煮喝服,详细我已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第八集描述过。茶圣陆羽幼年为僧时的师傅智积和尚,就是一位优秀的烹茶师。陆羽于上元初年(公元760年)来到浙江,隐居东苕溪上游余杭,潜心、学习研究茶叶生产、制作和饮用,并撰写了世界上最早关于茶的著作——《茶经》。陆羽是个杠头,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有时还爱写点小诗,虽然水平一般,但能体现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全唐诗》第308卷007首《歌》),“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全唐诗》第308卷008首《会稽东小山》)。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荷花纹碗 唐越窑

《茶经》丰富了包含茶艺,茶道、茶礼在内的茶文化内涵。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及意境,它是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喝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其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大道,把喝茶提到了文化的高度,因此,喝茶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喝茶了,必须要对烹茶、饮茶的器具有所讲究。在此背景之下,制瓷界唯有不断钻研、提升瓷器品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生活方式的和谐匹配。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荷花纹碗 唐越窑

陆羽虽然孤傲,由于他所处的层次不高,他的见解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唐代上流社会对瓷器饮茶还是不屑的,仍以金银器等金属器皿为主话,到了唐朝末或五代时,有一个茶道高手叫苏廙,他写了一本专门泡茶喝茶的书,叫《十六品汤》,也叫《十六汤》,苏廙告诉人们,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都有腥味,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人们发现,苏廙的见解非常科学,这也开启了宋朝人用瓷碗喝茶的风气。到了宋代,饮茶开始普及到广大百姓之中,斗茶之风盛行全国,饮茶习惯较唐代相比也有所变化,将茶叶碾成粉末经开水冲泡后喝服,详细我已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第九集描述过,当然,上层喝茶用建盏,普通百姓用瓷器。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荷叶形碗托 唐越窑

从唐末、五代到北宋初期,钱氏地方政权割据江浙地区,地方政权为维持统治而集中力量大量烧造高质量瓷器进贡中央朝廷,客观推动了越窑青瓷的烧制技术到达顶峰。这个时期的越窑,对于钱氏政权来说,属于官窑,由官方控制生产上贡的瓷器,但对于中央朝廷或越地之外来说,越窑属于贡窑。据记载,太平兴国七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越王钱氏一次性进贡中原朝廷瓷器达十四万件。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秘色瓷碗 唐越窑

越窑由陶进化发展到瓷之后,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经历了从创烧——成熟——稳定——鼎盛——衰落几个阶段。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金扣碗 五代越窑

从东汉末期瓷器诞生到唐代元和朝前,这段时期瓷器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高度繁荣发达而稳步提升,瓷器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冥器生产稳定发展,出口大量增加,日用瓷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还有其他瓷器)走入逐渐人们的生活,由社会底层使用逐步过渡到社会中上层开始接受。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直口碗 五代越窑

到了唐元和朝前后,大约在公元806—820年这段时期,越窑青瓷进入成熟期,同时由于匣钵窑具技术的变革、提升和应用,上林湖越窑开始出现品质较高的青瓷。这或许就是秘色瓷的诞生。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荷花碗 五代越窑

到唐大中朝至五代时期,大约在公元830—950这段时期,越窑青瓷进入稳定期,瓷器品质普遍提升,此时期已普遍使用匣钵装烧。在上林湖窑区还创造出与胚件同质匣钵,装烧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首先是用瓷质匣钵代替夹砂耐火土匣钵,从而可以缩小胎、钵之间因冷热变化而造成的收缩率的差异,防止产品破裂;其次,瓷质匣钵在接口处涂上一层青绿色厚釉,在焙烧时,匣钵之间釉层会成熔融状态,热空气可以从匣钵间釉层中冲出,而冷却时,釉因凝结而密封,这样可以大大地隔绝了瓷胎与炉内空气的流通,匣内形成较稳定的还原环境,确保器面釉色稳定而均匀;第三,改变传统的“按匣制物”法,而采用“应物制匣”法,匣钵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多,基本实现单件器物装烧,使越窑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精品率,缺点就是需要破匣取瓷,大大增加了烧制成本。上林湖窑区生产的青瓷具有胎质细腻、制作规整、造型端雅、品种繁多等特征,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秘色瓷”,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技术的顶峰。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鹦鹉纹碗 北宋越窑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钱镠被封为吴越王,统治江浙一带十三州一军共计八十六县,从此越窑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钱氏家族为了巩固维持他们统治的小朝廷,一直采用绥靖政策,对中原王朝用以“事大”的策略,越瓷成为吴越钱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主要产品。由于进贡瓷器数量极大,需要大量生产,仅上林湖窑场,唐末比中唐时窑址增加5倍多,还无法满足需要,又在曹娥江中游地区和东钱湖地区开辟新窑生产贡瓷。这些进贡的瓷器,多是秘色瓷。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摩羯纹碗 北宋越窑

五代末北宋初,大约在公元950—1040年,即北宋立国至吴越钱氏纳土归宋之后,这一时期是吴越钱氏及后代供奉中原王朝越瓷(秘色瓷)最多的时期,据记载“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有五十事”、“太平兴国七年秋八月二十三日,……。王遣世子惟濬在贡上……金银陶器五百事”、“忠懿王入贡……。金银饰陶器一十四万事”、“惟治私献金扣瓷万事”等,越瓷烧制进入鼎盛期。这期间,越瓷装饰流行细划花,且线条流畅,笔法简洁;釉色多为翠绿、粉青,莹润无暇,常在碗、盘等器物内底纹上对碟、鹦鹉、龙和双凤等图案;为了避免因叠烧而破坏器底图形纹饰,大量采用匣钵单件装烧,单字款铭文代替多字款铭文,窑匠们可谓苦心积虑,精品层出不穷。此时瓷土资源的大量消失,烧制成本不断上升。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荷花纹盘 唐越窑

北宋中后期,大约在公元1050年左右,这期间因吴越国已经归属宋朝,朝庭“不复需要如此巨量越器之贡进”,昂贵的秘色瓷一下子失去了市场,依靠秘色瓷作为招牌产品越窑也就失去了越瓷的竞争优势。为了适应市场对普通越瓷产品的需要,越窑就再次出现明火叠烧越瓷的现象。这一时期与上林湖越窑后段出土堆积的越瓷相当,窑场主不待不重新调整装烧形式,瓷质匣钵换成夹砂耐火土匣钵和瓷质垫圈,越瓷产品质量明显下降,釉色青灰青黄居多,釉面干涩,光泽感较差;装饰技法,虽以刻划花为主,但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大为减少;铭文数量明显减少,原料加工草率,胎质较粗;胎体表面粗糙,烧结不密,有小气孔;窑内出现匣钵装烧和明火叠烧两种器物,越瓷精品极少,产品品种明显变少。随着北方钧窑、汝窑、定窑等兴起,贡瓷由南方渐渐移至北方,秘色瓷走完了自己辉煌的历史。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二):越窑从兴盛到衰落的1000余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秘色瓷盘 唐越窑

越窑从北宋中期起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因为惯性作用,生产规模依然庞大,但制瓷工艺却停滞不前,产品质量反而有所下降。北宋晚期窑址数量急剧减少,明火叠烧再次盛行,瓷器大多釉色灰暗,无光泽,装饰简单。到了南宋时期,越窑完全衰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