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宝辅食(当然1岁以后就不能叫辅食了)里主食和菜的配比, 是很多爸爸妈妈都比较操心和纠结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比例才是对宝宝最好的呢? 这不,宸妈我就经常被问到: 确实很多育儿专家们都提到过: 辅食里面,碳水化合物要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 包括崔玉涛医生也说:碳水化合物是辅食中的主食,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经常一碗辅食里绝大部分是米粉、粥或者面条, 零星的加一点儿菜意思下,以为这样就做到了“碳水化合物占一半以上”了。 1、发胖;2、便秘;3、缺乏微量无素。 那么专家们说的都是错误的吗? 并非如此,而是我们理解有误,其实专家说的“碳水化合物占一半以上”,并非指“食量”,而是指“能量”, 而且“碳水化合物”也并不都是指米面类,而是全天所摄取的所有食材里碳水化合物的总和,包括蔬菜、水果、奶等食物里面都是含有“碳水化合物”的。
一岁以内婴儿能量主要来源于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所占能量比在45%以下,因为他们是喝奶为主,所以在辅食部分也可以说“碳水化合物占一半以上”; 一岁以后,美国国家医学院是这么说的: 1-5岁儿童每天应该45%-65%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 这就是“占辅食一半以上”的这种说法的来源,从能量上看确实如此。 占“一半以上”更不等于“占绝大部分”。 (婴儿膳食宝塔) (1-3岁宝宝膳食宝塔): 根据膳食宝塔再结合实际,我列了一个婴幼儿的适宜摄入量表格: 从此列表中可以得出谷类在其它食物中大致比例为: 6-12个月:30%-35% 1-3岁:20%-25% 不论怎么算,谷类在总食物里所占的比例都不是“一半以上”, 如果家长给孩子准备的食物里面一大半都是米粉、面条、粥这些,那么这里面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很可以占到80%以上了, 这就造成了营养失衡,长期如此就会导致各种微量元素的缺乏。 而且部分蔬菜水果里面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低, 比如胡萝卜、南瓜、香蕉....它们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也需要算在总能量里面去,也就是说吃了上述食物,相应主食就应减少。 从能量上看,米面类的食物本身能量值就比较高,100克大米的能量有1446千焦,100克瘦肉的能量为1000千焦左右,而100克青菜的能量只有100千焦左右,多摄入不同种类的蔬菜,它们不会占用很多能量却能提供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上的推荐量,指的都是可食部分的生重,也就是食材烹调前的重量,比如谷类50克,指的是大米50克,或者面条50克,而不是做好的粥、煮好的面条是50克; 家长们平时看到说吃多少东西,很少会考虑到生重还是熟重,只会很直观的理解成饭碗菜盘里的直接能吃的食物, 其实生重和熟重的份量看起来差别还挺大,大家要能理解生熟体积的变化,才能更好掌握总体配比的。
肉类 肉类含水量小,不论是禽肉、畜肉还是鱼肉,烹饪前后在体积上,差别不太大; 蔬菜类: 叶类蔬菜含水量比较高,在烹饪前后的体积变化是最大的,这个大家平时也有感觉,有时候一大把菜叶,炒出来只也有一小盘; 其它的蔬菜比如胡萝卜、莴笋、西葫芦、南瓜等,含水量中等,烹饪前后体种也会缩小,但程度没有叶类蔬菜这么大; 谷物: 而谷物类,烹饪前后体积差别是最大的,因为它们不含水,在烹饪过程中会吸水膨胀,致密的结构会变得松散,导致体积增加数倍; 尤其是做成粥,体积变化更大了,上面两图用的都是20克生米,煮成粥后就有一大碗了,这样从视觉上看过去,会觉得主食的占比比较大。 举个例子, 这是一份适合一岁左右宝宝的午餐, 你来看看,这样的一餐,主食和菜的配比是多少呢? 这是烹饪前所有的食材,看起来配菜要比主食面条要多一些~ (跟搭配的菜有关,有的菜生重体积大,烹饪后体积小,有的菜前后变化不大); 这就是烹饪后得到的一碗面,一定要说主食和菜的配比的话,我认为是差不多的,看起来是1:1的比例; 如果一眼望过去全是面条,其它配菜很少,那么就说明主食占比大太哦。 结论:
从生重要看,1岁以上宝宝主食占比为20%-25%,但烹饪好后的熟食,在视觉看过去,主食比重提升到50%左右了; 而1岁以内的,由于生重主食占比大,所以烹饪后从视觉上看,主食占比会大于50%,也就应了那句“主食占总量一半以上”。 最后分享下来自@夏天的陈小舒的观点, 是我非常认同的: 孩子需要丰富的辅食的提供全面的营养和多样的视、触、口感,何为丰富?母乳配方奶、肉、谷物、蔬菜、水果、蛋、鱼均衡摄入。 所以,这个问题都清楚了么? |
|
来自: GreenMooder58g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