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

 Confucius365 2017-03-19
粟裕所料不错,华野主力往北一调,1946年10月17日至18日,张灵甫指挥本师三旅及整28师的一个旅,兵分三路向涟水进发。

  张灵甫胆大,但并不盲目,他在涟水安排了潜伏特工,此人化装成天主教堂的牧师,随时将侦察到的情报,用无线电方式传送至淮阴。

  10月18日中午,这名特工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告知张灵甫:涟水城内只有一个团!

  一个团挡四个旅,还是打下过两淮的顶尖王牌,开玩笑吧?

  10月19日,张灵甫正式发出进攻命令,所部朝涟水外围迅速推进。

  张灵甫并不知道,特工电报其实是粟裕事先设下的一个局。涟水保卫机关早就掌握了特工的材料,好几次都想动手抓人,但都被粟裕给阻止了。

  粟裕叫留着,不让抓,为的就是加以利用,直到特工发出的最后一份电报被“四中队”破译后,这才传令逮捕。

  城里的确只有一个团,粟裕亲自部署的李士怀团,可是城外却不止,城外还有大半个纵队,也就是李士怀所属的成钧纵队,掌握着三个团,它们被粟裕作为机动兵力,随时进行包抄或增援。

成钧中将

粟裕的作战基本功扎实,对涟水的地形了如指掌。涟水城被两条河相夹,南面是老黄河,北面是盐河,按照常规,敌军一般不会从南北两面进犯,否则的话,就要渡河,而且渡河之后还要再冒背水而战的风险。

  粟裕希望张灵甫从城西进攻,那样对成钧纵队来说最为有利,因为那样的话,整74师的侧背就会完全暴露出来,便于城外的机动部队出击。

粟裕预先为纵队司令成钧设计的战策是,只要张灵甫真的北渡老黄河,就把老黄河做成一个“河套套”,机动部队从茭菱以东渡河,大举出击,将整74师套在“河套套”里。

  1946年10月21日,整74师向涟水发起进攻,让成钧倍感郁闷的事发生了,他竟然难以判明张灵甫真正的主攻方向。

  城西、城东、城南,包括他所在的茭菱,哪一面都有敌军,哪一面敌军都在进攻,看不出哪是重点。

  这是张灵甫特意使用的一种战术,叫做“宽大正面进攻”,也就是看上去不分重点,但又似乎处处都是重点的全线进攻。

  重点当然有,只是藏在了里面,不为外人所知而已。

  当天,远在沭阳的粟裕做出了反应。此时他已握有山野、华野指挥权,麾下拥有足够的机动兵力,乘薛岳暂时还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粟裕立即调兵遣将,亲率重兵回师南下。

  粟裕的兵力将远远超过张灵甫,张灵甫的机会,是在粟裕援兵到达之前,就攻入涟水。

  他抓得住这个机会吗?

  整74师有三个主力旅,依次为第51、57、58旅,其中,第58旅在淮阴之战中受损较重,被张灵甫作为了预备队,基本完好的第51、57旅成为进攻部队。

  城内的李士怀像成钧一样,也搞不清张灵甫的主攻方向,它给指挥员造成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调整防守重点,哪里都要防,哪里都要兵。

涟水全城只有一座渡口,就是南门渡口,李士怀在渡口安排了了一个排,外加三门迫击炮。

  李士怀不会想到,城南正是张灵甫选择的主攻方向,他没有按照粟裕最希望的程序走。

  1946年10月22日,第51旅占领涟水城南的老黄河河堤,建立起炮兵阵地。

  一般部队开炮时,上来总是要进行试射,以调整炮距,有人戏称为“下请帖”。“请帖”一来,你可以从容应付,比如隐蔽部队,因为猛烈的炮击会安排在后面。

  整74师不同,一上来连前奏都没有,“请帖”也不发,便进行长时间猛轰。

  一顿炮击之后,应该是步兵冲锋,但他们不出步兵,还是轰,继续轰,炮弹不停顿落在阵地的前后左右。

  在确证已对防守阵地进行覆盖式炮击后,张灵甫才实施了两次小型进攻。

  两次进攻都被打退,但这些只是试探性的,张灵甫借此摸清了北岸虚实,并选准了突破方向:南门渡口。

  更大规模的炮战开始了,张灵甫实行单点突进,集中全师火炮,盯住渡口猛袭,以掩护51旅的突击强渡。

  一位在城内亲眼目睹这一情景的新四军老兵多年后仍不能忘怀。他说,这是他在解放战争中所见到的最猛烈炮击,以前没有,后来也从未见过。

  整74师计有各种火炮三百多门,而南门渡口才两百多平米的面积,炮弹如雨飞来,地堡、胸墙全被炸翻在地,凌空飞溅的泥沙把战壕都给堵塞了。

  南口渡口的大地和天空,仿佛被卷进了一个疯狂的大漩涡和大风暴中,又好象火山突然爆发,世界即将沉陷。

  此轮炮击过后,防守渡口的那个排伤亡殒尽,当剩余的伤员抬起头来时,他们看到老黄河的河心里,已经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登陆橡皮艇,艇上全是戴着暗绿色钢盔的国民党官兵……

实施强渡的是第151团,登岸之后,先头部队像一股冲决了河堤的洪水,顺着突破口漫溢过来,随着突破口越撕越大,新四军的防守阵地很快就被淹没了。

  驻渡口的那个排只活下来一个人,一个返回城内报告的战士。

猛烈的炮击,惊动城外的成钧。在仍然无法判断张灵甫主攻方向的情况下,他决定还是先保涟水要紧。

  白天,成钧已经向城内调去了独5团,深夜他又将第13团派去进行紧急增援。新四军两个团的反击,并没能把第151团赶下河滩。经过激烈厮杀,第151团逐渐占据上风,两团均被其击退。到上午11点,第151团全部控制住了第一道河堤。

但就在这抢时间的关键时刻,张灵甫下令:151团巩固阵地,构筑火力网。

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时间是作战的一切,张灵甫在151团渡过河后,犹豫了。至于张灵甫犹豫的原因,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一切覆水难收。

防守涟水城的成钧纵队利用151团巩固阵地的机会,得以重新部署,主力部队集中在南门一线。

74师的进攻很有章法。绝不是电影,电视剧上演的一窝蜂的乱冲。

步炮协同相当出色,该师炮兵没有预先射击的铺垫阶段,开炮的时候,步兵也开始攻击前进,当步兵到达一定位置时,炮火再转向纵深及两翼,以便最前沿的步兵发动冲锋。步兵也不是一窝蜂上,而是编成一个个冲锋组,每组不过四到五人,呈梅花或三角队形。别看一个组没几个人,但是他们手里握的是汤姆式冲锋枪及手榴弹,开道火力已经足够。

  许多冲锋组形成一个冲锋批次,前面的一批垮了,后面的一批马上跟上,一批接一批,反反复复进行,到最后,防守部队就看不见具体的人了,眼前只有一片由暗绿钢盔汇成的狂涛巨浪。

  这是一种具有极度疯狂力量的冲锋,没有亲历的人,很难体会出它的可怕之处。战场上存活的新四军老兵承认:“要想阻挡住这样的冲锋,几乎是不可能的。”

  1946年10月23日晚上8点,74师突破防线,冲过第二、第三河堤,直奔涟水城内而来。

  涟水河堤高于城墙,河堤一旦全部失守,城内就很难防守。14团在城南的防线被冲垮,再反击,反击部队又被击溃,部队开始出现混乱和溃散,有人干脆丢弃枪械,往后逃跑了。

  阵地中央出现了一个大缺口,缺口上方的城墙上已是空空荡荡,74师的突击分队借助夜色掩护,翻过城墙进入城内。

  这是74师攻城的惯用战术,曾在淮阴一战中成功实施,张灵甫似乎已经看到了淮阴南门被突破的那一瞬间。

  失败的阴影,逼向了坐镇城北的成钧。纵队的四个团已经全部用完,成钧手里没有预备队了。

晚上9点20,一股灰色人潮进入涟水,挽救了这座城和这座城里的人们,也挽救了这场战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