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手老师: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光明之心照天地 2017-03-19
    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太阴者,三阴是也,其阴者,合一分三,分三者,一阴,二阴,三阴是也,其通体皆阴,阴气盛,则厚德载物,为坤卦之象,阴极而开,阳气施化,上升之气,腾而为天,为三阳之气,乾阳之象。
因为纯阴不长,故三阴者,因动而一阳初生为坎之中爻,为生命之火,藏而不露;三阳者,因动而一阴初生于离之中爻,为生命之水,释而不藏,故内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此抱阳而释阴,同体而异位是也。
三阴与三阳相对,三阳因阳极而开,尽见水阴之汗血,三阴因阴极而开,以见阳火之气热。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营气者,内谷为宝,”皆指太阴主开,开则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之气,先入以运化,后出以长养,长养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气者,阳之性,此内经所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五味”是也。
三阴为体,三阳为用,其用于气,并于君相之火,以虚离乾阳之卦;三阳为用,三阴为本,其用于藏,并于精血之躯,以实坎震阴之卦。
太阴为病,三阳不入,三阴不开,通体皆阴,津气为湿,营血乏源,下伏二阴之枢,水火为之虚衰,傍滞一阴失敛,风阳不能潜藏。
阳火日衰,病由阳入阴,由腑至脏,由表入里,则为里阴证,临床表现为腹满时痛,食不下,呕吐,自利益甚者,以四逆辈为代表方症。
又有太阳病下之,因而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方证,大实痛,加大黄汤方证。又有脉弱,设当行大黄与芍药者,宜减之,因为中虚,胃气有下陷之动,釜底有少薪之虚。有脉浮,四肢烦痛,桂枝汤方证,以载阳还表。有湿热不化,身发黄者,有正气得复,腐秽被驱,暴烦下泄而自愈者。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有发于少阴,阳外亡,汗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发于厥阴,阳火内敛,郁而内焚,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发于太阴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阴内寒阳外浮是也。
太阴为病,脘腹寒冷,少阴为病,水火俱衰,为全身性的虚冷,厥阴为病,阳郁于火,火郁极而有内焚之险,火释散则阳有消失之危。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86)
太阴之为病者,三阴即虚且寒,中枢不化,升降出入紊乱,在上,则呕吐,在下,则下利日渐加重,在中则太阴不开,中虚气滞湿盛,则腹部满胀,食不下,寒湿深入,伤及脉络,则腹中自痛。
如果认为腹满是实症,误用攻下剂,阳虚寒冷痼结,必胸腹脘结硬。
此为太阴病之提纲,凡后文言及太阴病者,即指此症而言。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87)
太阴中风者,风阳之邪气,并于太阴之表阳,则四肢烦疼,阳微阴涩之脉,转为浮长之脉者,是为阴病出阳,病为欲愈之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88)
亥子丑三时者,是阴极阳生之时,太阴病为阳虚阴寒,当得阴尽阳生时,是阴寒得阳复之际,太阴得温,寒气渐散,是为病欲解之机。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89)
太阴病,脉浮者,太阴与太阳相对为病,太阴之津气为湿,太阳之营气受滞,乾卦不能秉阳,君相之火受滞,坤卦不能秉阴,龙雷之火受阻,三阳与三阴相凝不开,脉浮者,邪气近于表,外开三阳,相对三阴之津气得温,故仍以桂枝汤,开三阴与三阳之路,重扶一阴一阳之生机。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290)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是以藏中有寒冷之气。
太阴清阳不升,浊阴之气不降,在腑则不能升降出入,在脏则虚实不能更替,自利者,水湿内渍,不渴者,虚寒之气,此皆脏有寒冷之气所致,当用温法,宜四逆辈。
四逆辈者,皆秉甘温火热之气,即开三阴(坤)之门,又布三阳(乾)之气。
四逆者,太阴亦逆,则诸气不得秉中,无中枢之化气者,皆气不得归藏而为逆是也。
太阴脏寒之逆者,上逆呕吐,下逆下利益甚 ,中逆腹中结硬,本逆则谷气绝源。
少阴四逆者,全身的阴阳血气,皆处于虚衰之逆。
厥阴四逆者,阴阳郁极于水火,有坎离相脱之逆。
“辈”与“家”者,一里阴症,一里阳症。辈字者,亦指三阴,二阴,一阴同温之法是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91)
伤寒脉浮而松缓者,是邪气内陷于太阴,太阴者,三阴之开门,为里阴症。
里阴拒阳于外,不能内回以温,津气为湿,则小便不利,湿郁化热,湿热相蒸,邪无去路,则身当发黄。
如果阳回能温,气能化津,小便自利者,邪有去路,则不能发为黄症。
至七八日之久,下利日十余次者,必自止。所以然者,此乃是湿从大便而驱,湿即去且急,热即畅且通,下利必自止。此为脾家阳气冲实,腐浊秽阴当自驱乃愈。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92)
本来为太阳病,医反用攻下法,三阳之邪气,内陷三阴。三阳深入相对之三阴,阳不得出,则腹满,阴不得和,脉络不通,则腹时痛,故方与桂枝汤法,加重芍药一倍的用量,和阴以解救下陷之阳乃愈。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方解:三阴至深者,为里阴症,因为阴阳者,合一分三,故三阴者,太阴,二阴者,少阴,一阴者,厥阴。三阴不和,阳陷不起,以阴滞阳,故方与桂枝汤加芍药一倍之量,和营血之阴,以救陷下之阳。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93)
如果是大实痛者,阳陷深伏,阴血失和,脉络不通,故方中加入大黄和阴血之凝,通阳热之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切 甘草二两 炙 大枣十二枚 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者,芍药者,甘苦之性,克伐之剂,和营血之阴,以解陷下之阳,使阴和而阳出,阳出则随太阴之气而升,阴和则随太阳之气而降;加入大黄者,变苦甘为苦寒之气,通降阴血之实,以畅达阳火之畅。
桂枝加芍救阴营,三阳升起太阳温。只因芍药六两称,应知血脉受滞凝。桂姜草枣扶阳升,先入后出君相临。腹满时痛痛不宁,营血不畅是其因。大实痛者阳火横,推陈致新大黄临。表阳下陷冰伏深,阴阳相碍滞太阴。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94)
太阴为病,脉弱者,是里气不足,阴血寒湿内滞,脏寒失温,则其人自行下利,设当行大黄与芍药,以行阴郁之凝者,当宜减其药量,因为脉弱者,正气不足,自行便利者,中虚失温,阳虚失固,胃阳虚弱,大黄与芍药之量即减,通降之力乃弱,不致药过病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