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问题取向的教学思路,基于问题式学习与杜威的“做中学”以及后来的发现式学习等思想有密切联系,同时,它也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找到了更扎实的理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比如: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级思维;鼓励学习者之间讨论;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 基于问题式学习在于通过让学生提出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在动机。 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像一个问题机器一样冒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二年级的小朋友也是如此,他们会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会有民族?为什么会有人类、国家等等。一旦你回答了他的这些问题,通常他又会从你的回答里再导出一个“为什么”来!这说明此时孩子开始形成推理意识,正尝试将各种认知和他之前积累的概念联系起来。 比如,当孩子问你大海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时候,如果你告诉他水是天上下的雨汇聚而来的,那么他连珠炮似的再跟上一串“为什么”也合乎逻辑,直到他弄懂了是天上下的雨汇聚成涓涓小溪,小溪流入江河,最后江河又汇入大海。这样一连串的提问和回答能帮助孩子培养推理能力,认识到事物是前后连贯、因果相承的。 孩子通过提问得到的信息,能帮助他形成自己的想法。孩子通过提问获取各种知识,再将这些知识分类、联系,通过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出错了就再次发问,然后自我纠正。 孩子通过不断提问、不断寻求答案构筑自己的认知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自处,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地理与自然: 1.云南石林是如何产生的? 2.吉林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3.黄山云海是如何形成的? 4.中国有多大? 5.中国有多少人? 6.最小的直辖市是什么? 7.最小的省是哪个? 8.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怪的动植物? 9.濒临灭绝的植物是什么? 10.中国最大和最小的森林? 11.为什么青藏高原海拔那么高? 12.黄山是风化还是水化? 13.内蒙古为什么那么多高原? 14.人们是怎么生存的? 15.山是怎么形成的? 16.石油可以用来做什么? 17.人们是怎么探索石油的?
建筑与景观: 1.万里长城是怎样造出来的? 2.故宫是怎么造出来的? 3.万里长城修了多少年? 4.中国最高的建筑是什么? 5.古代和现代的建筑为什么不同? 6.建筑是什么?
民族与服饰: 1.广西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西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3.云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4.56个民族有哪些? 5.新疆有什么服饰? 6.内蒙古有什么服饰? 7.西藏有什么服饰? 8.哪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9.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 10.蒙古族为什么穿着袍子还能骑马? 11.皇帝穿的龙袍是什么颜色? 12.白族有什么习俗? 13.傣族人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 14.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美食与风俗: 1.四川有什么美食? 2.广西有什么美食? 3.广东有什么美食? 4.中国有多少种美食? 5.八大菜系分别是什么? 6.中国哪里人最能吃辣? 7.长沙人喜欢吃肉夹馍吗? 8.臭豆腐好吃吗?
工艺与创造: 1.古代青铜是怎么铸造的? 2.陶瓷是如何制造的? 3.刺绣画是如何绣出来的? 4.工艺是什么? 5.古人是怎么造纸的? 6.古人是怎么印刷的? 7.古代都有哪些创造? 8.四大发明是什么? 9.指南针运用在哪些地方? 孩子们相互推荐书籍 阅读笔记 孩子们在思考 手绘思维导图整理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学习,首先是要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去思考、探索。因此,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又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不断探究实践中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学生在不断的发问、阅读、思考、写作、探究中丰富知识培养各种素养,一步步完成重构学习、打破原认知、构建新认知的过程。 问题应该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课程开始前、进行中以及项目结束后学生是否还有疑问,这是衡量课程是否引发学生内在驱动力的标准。我们让学生开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围绕课程主题大量地阅读,广泛地观看影视资料,记录阅读、视频欣赏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地思考并寻求答案,在这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受、发现以写作的方式记录升华,然后带着问题和自我构建的认知走进美丽中国课堂,与同学一起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在项目学习中解决问题,突破成长,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支架将学习成果展示,最后以艺术性的方式将课程学习多元呈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