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易学17:为何孔子易经无传人?

 博览众长123 2017-03-19

 老徐 易经实修


上篇文章写,先秦500年,《易经》的传承人是管子,而不孔子。


《易经》的研究与传承,从西汉开始非常清晰,也能看到这种痕迹和线索。


班固《汉书·传·儒林传》就是例证。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段文字说明,孔子“乐”来自齐。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孔子七十弟子,至齐只有子贡。子贡是富商,卫国人,在卫国很得意,为何去了齐国?为何儒术在齐鲁独存?,从这篇文章看,儒在齐独存,儒在鲁也荡然无存。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这段话是讲西汉初期鲁儒之盛。那么,为什么此后的博士儒生却少有鲁人,而多齐人?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此文开篇,讲孔子“乐”始自齐国“韶乐”。汉兴,“易”传自齐国田何,淄川是齐国腹地。“书”之济南伏生,也是传于齐国。济南是齐国的西部。“诗”传于三人,之一是齐则辕固生。“礼”独鲁人高堂生。“春秋”传三人,胡母生、公孙弘二人是齐人。


这段话讲到9个学士之人,5个是齐人,2个是鲁人。这些人可是西汉最早的学术传承之人。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齐即墨城,至城阳相。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这是专讲“易”的传承的。从田何的都是老师孙虞、子乘开始,齐田何、子装、杜陵王同、中服生、杨何、莒衡胡、临淄主父偃,讲到习易之人15人,齐人10人,鲁周霸1人。“东武”为今天的山东诸城,是齐国都城临淄的近邻。


丁宽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才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丁宽、项生是梁人,即今天的河南地人,但都淄川向田何学易,其学传自齐。田王孙、施雠不是齐人,是沛人,今安徽北部,但师承齐人田何。孟喜、梁丘贺直接师承不是田何,但也是师承田何,两人皆为齐人。孟喜,东海人,今天的临沂一带、梁丘贺是琅玡人,今天的胶州、即墨。


这里讲到5人,2人是齐人。3人不是齐人,但师承齐人。


施雠字长卿,沛人也。沛与砀相近,雠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后雠徙长陵,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与孟喜、梁丘贺并为门人。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遣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雠问。雠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于是贺荐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诏拜雠为博士。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雠授张禹、琅邪鲁伯。伯为会稽太守,禹至丞相。禹授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崇为九卿,宣大司空。禹、宣皆有传。鲁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莫如至常山太守。此其知名者也。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施雠的传人中,梁丘贺子临及门人张禹,还有琅邪鲁伯,及后面的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6 人为齐人。“太山”即泰山,也是齐地。此传人8人,6人为齐人。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烦杂,及使喜从田王孙受《易》。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兹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为名之。后宾死,莫能持其说。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见信。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病免,为丞相椽。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皆为博士。由是有翟、孟、白之学。


孟喜一脉传人较少,翟、孟、白三人,孟、白两人是齐人。


梁丘贺字长翁,琅邪诸人也。以能心计,为武骑。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待诏黄门数入说教侍中,以召贺。贺人说,上善之,以贺为郎。会八月饮酎,行祠孝昭庙,先驱旄头剑挺堕坠,首垂泥中,刃乡乘舆车,马惊。于是召贺筮之,有兵谋,不吉。上还,使有司侍祠。是时,霍氏外孙代郡太守任宣坐谋反诛,宣子章为公车丞,亡在渭城界中,夜玄服入庙,居郎间,执戟立庙门,待上至,欲为逆。发觉,伏诛。故事,上常夜入庙,其后待明而入,自此始也。贺以筮有应,由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为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年老终官。传子临,亦入说,为黄门郎。甘露中,奉使问诸儒于石渠。临学精孰,专行京房法。琅邪王吉通《五经》,闻临说,善之。时,宣帝选高材郎十人从临讲,吉乃使其子郎中骏上疏从临受《易》。临代五鹿充宗君孟为少府,骏御史大夫,自有传。充宗授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张为博士,至扬州牧,光禄大夫给事中,家世传业。彭祖,真定太傅。咸,王莽讲学大夫。由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


此处讲梁丘传人共  6人,除五鹿充宗为卫人、沛邓彭祖子夏,其他琅邪王吉通及其子、平陵士孙张仲方、齐衡咸长宾4人为齐人。而五鹿充宗为卫人,但善《齐论语》,因此可能是卫人但已经迁居齐地。这里讲到了王莽,他门下门客儒生很多,在西汉末年篡权当上皇帝。他虽然出生在河北,但祖籍齐国平陵,是齐国陈氏贵族的后代。王莽的身世说明在西汉贵族之中,原告六国贵族中的齐贵族也是势力和影响最大,这与齐地文化对西汉的影响不无关系。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自有传。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


京房不是齐人,其门下河东姚平、河南乘弘也不是齐人,但京房易也传承齐易。其门下东海殷嘉也是齐人。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琅邪王璜平中能传之。璜又传古文《尚书》。


费直也是西汉重要一派,东莱即今天的掖县、莱州,也是齐地。费直与琅邪王璜平中都是齐人。


高相,沛人也。治《易》与费公同时,其学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传至相,相授子康及兰陵毌将永。康以明《易》为郎,永至豫章都尉。及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谊谋举兵诛莽,事未发,康候知东郡有兵,私语门认,门人上书言之。后数月,翟谊兵起,莽召问,对“受师高康鸀。莽恶之,以为惑众,斩康。由是《易》有高氏学。高、费皆未尝立于学官。


高相及子康是沛人,兰陵毌将永是齐人。


这就是西汉易的传承脉落:


文中共讲到 47人,发源地在齐国淄川3 人;琅邪 5人   东海兰陵4人,这些都是齐地,再加平陵、东武、临淄、东莱等地的齐人,齐人共计 37 人。


另外两地是梁和沛。梁距齐有些远,但沛距齐之东海兰陵就很近。而梁沛两地之易,全部师承齐易。


而鲁仅3人而已。一讲诗,一讲礼,只有周霸一人是讲易。


是谁传承了《周易》?


不是已经很清楚了?


另外,大家把班固的《汉书·传·儒林传》读完,不只是“易”的传人大部分是齐国人,诗、书、春秋等的传人,也以齐国人为主,没有什么鲁国人。文章前面写的刘邦看到鲁国儒家盛况到哪里去啦?


还有,这篇文章写到了《齐论语》,偏偏没有写到《论语》,这是为什么?“儒林传”不传孔子《论语》,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诗、书、易甚至春秋这些先秦经典,都不是传自孔子。


《中国哈佛简史》说:“西汉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整理了在秦朝焚书坑儒中佚散的古籍。有些是从藏书有墙壁中发现的,更多的是由儒生根据记忆重写出。众儒生先后在公元前51年和公元前79年,两次讨论儒家经典,探求真义。公元175年,官方确认的版本雕刻在石碑上,作为官学的教材”。


然而,从《汉书·传·儒林传》的记载,经典的汉代传承并不是孔子的门生,而是齐国的学者。


这难道不是一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