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月18日黄埔军网络会议记录 ( 编号:201705 )

 小梓宸 2017-03-20

专题课“诗教”的重要性和教学步骤

视频链接:
 小学四年级语文《校本教材吟诵》

本期金句:

1. 让诗词回归为完善人格的手段。
2. 还有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 柳恩铭博士来岑村讲座和林老师讲:学习经典“诗教”更重要。
4. 真正让诗词走入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受到感染影响,必须要把背景知识,诗词表达的意蕴充分了解清楚,然后进行情景教学。而古诗要达到这种境界,唯一的读书方法就是吟诵。
5. 诗的语言特点是:是感觉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诗教的第一层境界就是刚才所说的,感受诗。真正的诗教,也是最高境界的诗教,是写诗!
6. 当我们没有真正通过格律去打通走入诗人的世界的时候,总是想得艰涩难懂。这样一总结,发现诗人都是“挺偷懒”的。他们不外乎记熟几个常用的韵部的字而已,写了几千上百的诗,来来回回就是用那几个韵部。

会议记录:

林老师:先看看我原来的教学设计,请看完古诗课录像的老师再看看我的教学设计,发现了什么?
(大家发言作答)
七期 钟良杰:总体上是按照课程设计走的,临时有变动,但是完成了前面的教学目标。还有认字小游戏。
四期 王麗穎:课前备课很充分,实际有调整,学生的情况比计划还更好。
七期 刘峰:课堂实践基本按教学设计来的,提前准备教学设计的,使课程结构比较严谨,但没有拘泥于这个框架。课程进程中,林老师的声音和气场都很有感染力,教学设计是逻辑性的,有思考,作为底色,临场的发挥又有情有意,很饱满。师生合一了~
七期 邓文彬:真切贯彻因材,因时,因情施教,是典范。
林老师发言:这一次公开课全是我做伏羲教育“闭关”四年之后的第一次出山,其实在做伏羲教育前,我在全国各地上过不少吟诵公开课,基本是顺手拈来的,但这次公开课跟以往不一样,因为它是我思考学习几年后开始系统进行“诗教”的一个环节。
其实,真正上课,除了开头的导入比较按照设计走,后面全忘记设计了。
因为学生出乎我意料。
两点出乎意料:一是学生不需要我教吟诵,他们听了一遍基本会了。二是背下来太快,一首律诗,就这么读了几遍,已经会背了。

林老师发言:我今天给你们谈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备课!
我是给第三梯队的最差的孩子预先学的,特别提醒不能跟其他同学说,因为我知道这几个孩子能力差,我担心课堂他们背不熟玩不了游戏。
应该说,几年“不讲”的吟诵,孩子们的吟诵语感已经很扎实了,真的拿起什么都可以吟诵。
但是毕竟生活阅历浅,他们吟诵不会到位。
所以,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
通过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去充分表达诗情画意。
其实,真正的备课就是老师一次全面的学习提升的过程。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演员每演完一个角色,就成了那个方面的专家。老师也是。

别以为我什么都懂,其实我在文言方面也很薄弱,我也什么都不懂,但我家里书多,所以每一次备课,我都像摆罗盘一样把相关的书全部摆出来,然后不断去验证去对比去选择。
我能做到的,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就看你的心的愿力足不足而已。
你们需要做的事情就跟我一样,一是足够多的经典研究方面的书。
我家里几大书柜,有些书可能几年都没翻过,但是总有一日能用得上。你们住校的,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很重要。
只要有了充足的书籍,就能学到你能学到的东西。
而诗词方面的书,晋如老师这书对我帮助最大。
我这次备课,从中找到很多资源,让我对古诗词语言真正的本质。
想起现在的孩子很可怜,那么美妙的诗词让他们味如嚼蜡。
没有多少语文老师真正懂诗,并且读对诗的。
就是四年级语文教材的古诗,按照普通话去读,是读错的。
更别说去感受古诗真正的魅力课。
诗教到底怎么开展?我折腾了四年。
你们翻来我做伏羲一年级的那些文章可以看到痕迹。
那时候已经在准备,也做了很多资料,但平时除了背背诗,没有作为。
看看这句话:诗词回归完善人格的手段。
还有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还有叶嘉莹先生反复说的:兴发感动。
到底怎么样做才能真正发挥诗词敦厚的情感教育?

这几年想了很久,但一直没有抓手。
真正有转机的就是上两周柳恩铭博士来岑村讲座。
他问我经典怎么做,我说背好论语之后,背易经,准备让孩子考级,有成就感。
他马上说:要重视诗教,这个更重要!
然后他在讲座的时候,讲到一个核心的思想:替代法(我想的名字)也就是说,你读哪个文人诗人的文章诗词,你就要把你自己当成那个人,感同身受。

所以,真正让诗词走入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受到感染影响,必须要把背景知识,诗词表达的意蕴充分了解清楚,然后进行情景教学。
而古诗要达到这种境界,唯一的读书方法就是吟诵。所有用朗读去读诗的,全部破坏诗的原味。所以,那种干瘪瘪的古诗理解,全是大煞风景的。

为什么我这一次上课,我只把那些字面意思打出来,而不像平时上课那样问学生:这个字什么意思?这句诗什么意思?你以为上解剖学呀?古诗词最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我们平时给孩子讲古诗,都是做那个讨厌的第三者:突出的解说员。
诗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是感觉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说得太多“解释”就是破坏。所以,古诗不是“说”的,是“引”的。

再看看录像,当我吟诵一遍让孩子说说看到什么画面,谢家扬借助解释全说出来了。根本不需要你老师一字一句解释给孩子听。所以,诗教课,老师必须要把准自己的角色。

第二点:必须要学会诗词格律知识。

这也是我这一次公开课前期做得最多的工作。之前只是零碎给孩子讲过一点格律知识,这一次公开课前,全讲完了。包括你们没有学的他们都学会了,而且觉得非常好玩。
四种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
现在轮到你们说了:说说以上四种格式。我们班第一梯队孩子闭上眼睛都能说出来了。

(大家发言)

六期 张辉玲:
平起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林老师:@六期张辉玲?对了。
现在我只要问:平起入韵,孩子就能把这个基本格式说出来,而且还能标出一三五里哪些字可平可仄,哪些不可以改。
想想多可怜,其实很简单的这些东西,我们在大学都没学会,一看就头疼。
但晋如老师的“音步”砌诗法,我用来比喻为“拼积木”,就在游戏中就把这些头晕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有什么用?太有用了。就是为了以后写诗。
诗教的第一层境界就是刚才所说的,感受诗。
真正的诗教,也是最高境界的诗教,是写诗!
晋如老师这个问题批了我很多次,他说过不写诗,根本不懂诗。以前我没有体会,我现在很深刻体会到了。其实,写诗真的很难吗?
发送文章链接:原来古人用韵是有偏爱的——《诗词选本》唐诗用韵归纳
谁真正用心读过我这份珍贵的资料的?那天孩子们帮我总结出来的时候,真的有点“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当我们没有真正通过格律去打通走入诗人的世界的时候,总是想得艰涩难懂。这样一总结,发现诗人都是“挺偷懒”的。
他们不外乎记熟几个常用的韵部的字而已,写了几千上百的诗,来来回回就是用那几个韵部。
有了刚才那几个格律格式,再选几个表达不同情感的韵部字记熟,写格律诗就很简单了。我现在才明白晋如老师说过很多次的:格律诗是最简单的。
古体诗才不容易。但如果不研究,不走进,人家怎么说都不懂。其实这次公开课因为只是40分钟的一次课。还有很多东西来不及展示出来的。“一课一得”,每节课不要面面俱到,突破一两个点就够了。
其实我的最后游戏课是三个梯队三种游戏方法的。你们看到的“九宫格”计划是第二梯队孩子玩的。第三梯队的游戏就是两组孩子比赛把整首诗拼出来。第一梯队才是真正挑战:要根据格律知识,把一首从来没有学过的五言律诗拼出来。
到时候我再用一节课来玩这一个。这样玩上一两年,伏羲娃娃真正走入古诗词的世界,初中高中大学该学的知识他们了如指掌了。
很多中学老师都不懂的,教科书里有的,他们不会讲,光宇读高二的时候,就是我去他们班上的课。
只要你是黄埔军的,都必须要扫盲了。
林老师让马琪给同学们讲明白这四种格律格式怎么推出来的。马琪讲完后林老师又详细的讲了一遍。


左边的双平步、双仄步、单平步、单仄步,所有的诗都可以用这四块积木把它拼出来。以五言为例子:记住啊,它每一个是个整体,双平步是一块积木,双仄步是一块积木,单平步是一块积木,单仄步是一块积木。那么一首五言的诗,是如何用这四块积木把拼出来的,就是根据右边的这几句话(同联相对,邻联相粘,二、四、六、八末尾是平声字,三、五、七末尾必是仄声字)。

第一句如果我用双平步开头,跟着就是双仄步最后再加一个单平步,这是第一种的第一句;如果我还是以双平步开头,那么平平之后还是平后面一个双仄步,就是平平平仄仄;那么单平步已经用完了两种开头了,那么用仄步开头,就是双仄步跟着一个双平步最后一个仄;双仄步在加一个仄,后面两个平,那么四种格式第一句已经拼出来。
同联相对的话:平平仄仄平就变成了仄仄平平仄。那为什么第二句的后面不能够用仄声字结尾呢?根据的是二四六八的末尾是韵字韵脚,必须是平声字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把后面的两个音步把它调转位置,原本是双平步跟单仄步,就是把仄仄平平仄变成仄仄仄平平,这样才符合第二句的末尾是平声字的原则。
二四六八末尾必须是平声字,三五七末尾才是仄声字。如果这个末尾是按照同联相对、邻联相粘的位置,违反了话就把后面的音步把它调转就可以了。
如果所有的诗都只有这四种格式,那会怎么样?孩子们都说那会很单调,怎么办呢?所以才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这一个可以说调整的一个原则。但是一三五不论必须不能违反两个规则:一个是不能犯孤平,第二个是不能犯三平尾。什么是孤平呢?就是没有两个在一起的平声字。三平尾就是不能在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
在做了几百首诗的平仄标示出来,我就发现很多诗人很爱用那个平平仄平仄的诗句,当时我就很不明白,不是说同句相间吗?二和四应该是间开的,前面是平声了,怎么还是平声呢?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它所有的诗词的格律的是为了美听的,如果连续三个平声字是不好听的,所以把改了过来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我们不需要学拗救,把以上内容学会就足够用了。再去看看我总结出来发给孩子看的那张格律知识。这个必须扫盲的。老师都不懂,怎么教孩子?

还不明白的,自己会后自己研究去,反正就是把那几句话摆来摆去而已。
你们很多没有基础的,没有积淀,学起来困难很多,还要多下功夫,我可以把几百首诗的平仄标完才明白的。今天的内容好好消化,不是一次两次明白的,规则方法就这么多,但要弄明白还要实操。
现在整个诗教的层次可以这样做:
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的,就是吟诵感受,把入声字让孩子熟悉。
二年级可以说“入声字”,一年级以前不用讲术语。就是让孩子感受入声字的表达意义,譬如“月”。如果孩子把“月”字拖长了,问孩子孩子有没有见过长长的月亮?
三年级以上可以讲平仄知识了。
四五年级后讲韵讲格律,开始对对子到写诗了。
老师自己先好好把基础学好,再跟着孩子一起学吧,教学相长。
你们每个人总结今晚讲的“诗教”。
七期邓文彬:“诗教”总结:
1.诗教为人格完善之良法必须非常重视。
2.诗教用吟诵方能表达意境殊胜
3.将自己至于那时那景那人。身同感受
4.必须深刻熟悉诗作的背景
5.老师必须动懂得格律诗的本质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